李俊杰
[摘 要]將史學研究成果融入高中歷史課堂,有助于提高高中歷史課堂的趣味性、探究性和學術性,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高中歷史教師要積極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在利用好新教材的同時,關注史學研究的新動態(tài)、新成果。將史學研究成果融入高中歷史課堂是教師自我完善的需要,是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嘗試,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關鍵詞]史學研究成果;高中歷史;必要性;融入策略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2)22-0060-03
高中歷史新教材于2019年9月開始投入使用,其中必修教材采用通史體系,選擇性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采用專題史體系。由于新教材問世時間不長,因此目前關于新教材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圍繞新教材,從史學研究成果融入高中歷史課堂的角度進行探究,期望得出一些有益于教學改革的成果。
一、史學研究成果融入高中歷史課堂的必要性
(一)為課堂注入新鮮養(yǎng)分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人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的能動的辯證發(fā)展過程。人們對歷史事實的認識總是處于不斷發(fā)展之中,因而史學研究成果具有常研常新的特點。在歷史課堂上恰當使用史學研究新成果,可以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養(yǎng)分。
(二)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需要
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分別是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歷史課堂如何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已成為教師的一大挑戰(zhàn),而將史學研究成果融入高中歷史課堂是一個有效的辦法。史學研究成果一般基于新的史料得出,是對歷史做出的不同于以往的解釋,因此在教學中運用史學研究成果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與歷史解釋素養(yǎng)。
(三)高考命題導向
高考歷史學科命題人多為知名的專家學者,他們往往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對某些方面的研究頗有造詣。高考命題主張能力立意,反對死記硬背,命題人選取的材料往往出自史學研究專著或者論文,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以2020年山東省高考歷史試題為例,第16題的人口密度圖源于葛劍雄所著的《中國人口發(fā)展史》一書,第18題的材料摘自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當代史研究中心的《一個村支書的工作筆記》,第19題的材料摘編自英國馬克曼·艾利斯的《咖啡館的文化史》等,這幾道題都是基于相關的史學研究成果命制的。史學研究成果在試題中的滲透,既開闊了師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又很好地考查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
二、史學研究成果融入高中歷史課堂須關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一)學校搭建研究平臺
學校應建設圖書閱覽室,訂購史學研究方面的期刊,如《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世界歷史》《歷史教學》《歷史教學問題》《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等,讓教師及時了解史學界的研究動態(tài)及最新成果,并基于此鼓勵教師發(fā)表學術論文,申報教科研課題,助推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二)教師要促進自身專業(yè)發(fā)展
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在利用好新教材的同時,關注史學研究的新動態(tài)、新成果。教師要在教學的同時進行科研,做到教研合一。教師應處理好教材與史學研究成果之間的關系。將史學研究成果融入高中歷史課堂是教師自我完善的需要,是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嘗試,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三、史學研究成果融入高中歷史課堂的案例
【例1】《中外歷史綱要(上)》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融合”
融入角度: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評價。
教材正文部分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評價是正面和積極的,教師在教學這部分內(nèi)容時應該向?qū)W生說明,史學界對此還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如郝松枝認為全盤漢化的政策,尤其是對門閥士族體制的移植,使鮮卑貴族迅速腐化,而腐化則是導致北魏亡國的根本因素[1]。教材編寫者也許也考慮到僅從積極方面評價孝文帝改革不全面,于是在課后“學習拓展”部分提到“北魏孝文帝改革雖然長遠來看有巨大的積極意義,但在短時期內(nèi)也產(chǎn)生過明顯的副作用”。改革中的某些具體措施在當時激化了鮮卑族的內(nèi)部矛盾,引發(fā)了六鎮(zhèn)起義、河陰之變,致使北魏很快滅亡。
【例2】《中外歷史綱要(上)》第6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融入角度:唐朝的藩鎮(zhèn)與藩鎮(zhèn)割據(jù)。
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jù)對唐王朝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教材中提到“有些藩鎮(zhèn)獨立性強,實為割據(jù)勢力?!@種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續(xù)了100多年?!崩畋体J為,安史之亂后,涌現(xiàn)出的藩鎮(zhèn)是一種帝國為化解安史危機,以及帝國前期痼疾而采取的相當理性的舉措。在與藩鎮(zhèn)的博弈中,唐帝國通過不斷學習與調(diào)整,重新樹立起它對藩鎮(zhèn)的權威與控制力。因此,唐政權不僅在亂后重新生存了下來,而且延續(xù)時間比代表“盛唐”氣象的帝國前期還要長[2]。
2018年高考文綜全國卷Ⅰ第25題體現(xiàn)了史學界對藩鎮(zhèn)的研究與關注。
據(jù)學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的藩鎮(zhèn)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藩鎮(zhèn)(? ? ? ? )
A. 控制了朝廷財政收入
B. 彼此之間攻伐不已
C. 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
D. 延續(xù)了唐朝的統(tǒng)治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明確藩鎮(zhèn)不等于藩鎮(zhèn)割據(jù),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上供的藩鎮(zhèn)只有7個,約占總數(shù)的1/6,其他藩鎮(zhèn)都少上供或上供,這表明藩鎮(zhèn)并沒有控制朝廷的財政收入,所以A項不選。從表1看不出藩鎮(zhèn)之間攻伐不已,所以B項不選。河朔型藩鎮(zhèn)擁重兵以自立,自己任免官吏,不上供,損害了中央的權威,所以C項也不選。安史之亂后唐朝又延續(xù)了100多年,結合史學研究動態(tài),可以得出D項正確。
【例3】《中外歷史綱要(上)》第7課“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
融入角度一:關于科舉制度的研究動態(tài)。
本課第一目講的是選官制度,重點論述科舉制。關于科舉制,教材正文給予了積極評價:“科舉制使一批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加政權,擴大了統(tǒng)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zhì),加強了中央集權。”“學思之窗”部分設計了一道思考題: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xù)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有學者認為,科舉制度是使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xù)的重要原因,你是否贊同這一觀點?說說你的理由。
我們知道有關影響的問題應該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作答。因此應該給學生拓展科舉制的消極影響,如科舉選拔標準單一,壓抑個性;僅以儒學為考試內(nèi)容,忽視科技;片面應試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不能與時俱進;等等。黃留珠曾指出,科舉制度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最大影響,莫過于由它所造成的畸形發(fā)展的讀書做官道路和根深蒂固的官本位主義??婆e制度的推行,特別是八股取士,還帶來了學用脫節(jié)、輕視實際才能的弊端[3]。
融入角度二:《唐律疏議》的主要特點以及它在法制史上的地位。
本課題是“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經(jīng)濟制度、文化制度、軍事制度、法律制度等。法律制度是一項重要的制度,但由于版面有限,教材并未單獨設目來講述,而是將其作為拓展內(nèi)容放在本課最后的“探究與拓展”里?!疤骄颗c拓展”中的“學習拓展”要求學生查閱相關研究成果,初步了解《唐律疏議》的主要特點以及它在法制史上的地位。本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與歷史解釋素養(yǎng),但鑒于高中學生查閱資料存在一定的困難這一實際情況,教師有必要把相關研究成果展示給學生:《唐律疏議》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并且完整的法典。唐朝法律分為律、令、格、式四部分,其中僅唐律得以完整保存。唐高宗時再次修訂唐律,長孫無忌等人撰寫了《律疏》30卷,并逐條解釋律文,以便各級官吏執(zhí)行。律文和釋文合為《唐律疏議》。這部法典不僅對后世影響至深,成為往后各朝制定法律的藍本,而且對亞洲各國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結合史學研究成果和教材內(nèi)容,可總結出《唐律疏議》的特點:禮法并用、高度融合;科條簡約、規(guī)范詳備;酌量古今、用刑持平;語言精練明確,立法技術高超?!短坡墒枳h》地位:在中國法制史上具有繼往開來、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作為中華法系的典型代表,還超越國界,澤被鄰邦。
【例4】《中外歷史綱要(上)》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融入角度: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
“王安石變法”是本課的第三目,這部分內(nèi)容在初中歷史教科書中未被提及,是教學的難點。課本正文中有關王安石變法的內(nèi)容僅有兩段,一段講的是王安石變法的內(nèi)容,另一段講的是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正文對王安石變法內(nèi)容的介紹較為簡略,于是教材編寫者在“學習拓展”部分安排了相關的任務,以深化學生對王安石變法的認識:
近千年來,關于王安石變法的評價,存在著相當大的爭議。請就此次變法某個方面的措施查找資料,了解其爭議所在。
教師可以青苗法為例,讓學生了解爭議所在。青苗法規(guī)定地方政府拿出一定數(shù)量的錢或糧食作本,在夏秋兩收前以低息貸借給農(nóng)民,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到夏秋兩季收成之后,農(nóng)民再按20%到30%的利息率歸還錢糧。借貸者五戶或十戶結合,互相擔保。此法的用意在于幫助農(nóng)民解決生產(chǎn)資金問題,防止民間高利貸趁機盤剝農(nóng)民。按規(guī)定,借貸是自愿的,但是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出現(xiàn)了強制借貸的現(xiàn)象,甚至演變?yōu)檎l(fā)放高利貸,引起了社會不滿。
900多年來,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的爭議很大。從南宋到清末,絕大多數(shù)意見否定王安石變法。進入20世紀后,史學界出現(xiàn)了總體上肯定王安石變法的觀點。改革開放以來,史學界又從新的角度再度否定王安石變法。
四、史學研究成果融入高中歷史課堂的意義
高中歷史新課標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給當下的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zhàn)。“新時代究竟需要怎樣的歷史教育”成為一個亟須解決的重大問題,在課堂中引入史學研究成果可以促進這個問題的解決,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文理分科模式被打破,歷史選考人數(shù)尤其是優(yōu)秀考生數(shù)大為增加。為了更好地選拔人才,可以預見高考歷史試題的難度基本不會下降,這就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近年來,高考歷史試題經(jīng)常引入國內(nèi)外史學研究成果,這在使歷史試題變得新鮮的同時,也增大了其理解難度。如何讓學生適應新高考的變化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多年基礎教育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僅僅依靠教科書遠遠應付不了新高考。借助史學研究成果,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探究性、學術性,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解決辦法。
“3+3”或者“3+1+2”成為高考新模式,歷史成為選考科目之一。高校文科類相關專業(yè)一般不排斥選考歷史科目的學生,有意報考人文專業(yè)的學生可能會選擇歷史作為高考科目,而歷史類專業(yè)基本都要求學生選考歷史科目。讓高中階段的學生接觸一些史學研究成果,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理解與掌握高中歷史知識,還可以引導將來填報歷史類專業(yè)的學生打好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 郝松枝.全盤漢化與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經(jīng)驗與教訓[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73-77.
[2]? 李碧妍.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侯[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 黃留珠.創(chuàng)新與流弊:千年科舉制度面面觀[J].學術月刊,2005(11):66-68.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基礎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史學研究成果融入高中歷史課堂的研究”(課題編號:SDJG1352035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