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惠兵
(西安工會醫(yī)院骨科,陜西 西安 710100)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交通工具的普及使得車禍或意外事件發(fā)生情況不斷增多,因高能量損傷而導致的四肢與脊柱骨折發(fā)生率正逐年上升[1]。累及胸腰段的骨折在脊柱骨折中較為常見,有研究[2]指出,脊柱骨折中約30%的患者伴有脊髓神經(jīng)損傷,不僅對患者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而且為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嚴重情況下還會導致患者癱瘓。現(xiàn)階段認為無論是否存在神經(jīng)損傷,對于不穩(wěn)定的脊柱創(chuàng)傷都應行手術治療復位[3],但行傳統(tǒng)手術治療會在術中造成不可避免的剝離牽拉肌肉,給患者帶來二次傷害,造成患者術后出現(xiàn)運動受阻、腰背疼痛等情況[2]。經(jīng)椎旁肌間隙入路和經(jīng)皮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術中逐漸興起,兩者較傳統(tǒng)手術均能避免手術對椎旁肌肉的廣泛損傷、破壞和剝離,有利于患者預后[4]。但兩者對于患者腰背功能恢復的影響效果如何尚待探究,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討經(jīng)椎旁肌間隙入路與經(jīng)皮入路的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內固定術對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腰背功能恢復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7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35~58歲,平均(41.25±5.27)歲;骨折原因:交通意外11例,高空墜落9例,摔傷8例,其他7例;胸腰椎損傷分型及評分(TLICS)5~9分,平均(7.12±1.31)分。對照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33~59歲,平均(42.14±5.52)歲;骨折原因:交通意外12例,高空墜落8例,摔傷9例,其他6例;TLICS評分6~10分,平均(7.51±1.26)分。納入標準:TLICS評分≥4分;年齡<60歲;單節(jié)段胸腰椎骨折;無需行椎管減壓。排除標準:合并有其他類型脊柱疾病者;有手術禁忌證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觀察組采用經(jīng)椎旁肌間隙入路的椎弓跟釘棒系統(tǒng)內固定術治療:經(jīng)C臂X線透視確認損傷椎體節(jié)段并進行標記;以骨折椎體為中心行后正中切口,使腰背筋膜暴露,在距后正中線3 cm處切開筋膜(縱向);在最長肌與多裂肌的分界處進行鈍性肌肉分離直至關節(jié)突與橫突暴露;采用深部拉鉤將兩側肌肉拉開進行常規(guī)操作(骨折復位、制釘、釘棒安裝)。對照組采用經(jīng)皮入路的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內固定術治療:經(jīng)C臂機透視定位確認傷椎及鄰近椎體后在體表標注椎弓根及穿刺點位置;切長度約1.5 cm的皮膚切口,穿刺針穿刺進入椎弓根并經(jīng)C臂機透視確認位置良好置入導絲,經(jīng)導絲擰入中空椎弓根螺釘;安裝連接棒并進行復位操作。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后臥床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腰背功能恢復情況,包括治療前后椎體前緣高度以及矢狀位Cobb角;疼痛情況(腰背部),治療前后采用疼痛視覺評分模擬量表(VAS)[5]進行評估。
2.1手術情況 觀察組手術時間(90.16±10.12)min、術后臥床時間(2.16±0.43)d、住院時間(8.86±1.26)d,對照組手術時間(131.27±10.36)min、術后臥床時間(2.37±0.58)d、住院時間(9.27±1.38)d。觀察組手術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t=16.793,P<0.05);兩組術后臥床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721、1.298,P>0.05)。
2.2腰背功能恢復情況 治療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椎體前緣高度均有增加(t=12.561、12.957,P<0.05),矢狀位Cobb角均有減小(t=12.597、13.741,P<0.05);兩組治療前后椎體前緣高度、矢狀位Cobb角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腰背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2.3兩組腰背部疼痛情況比較 觀察組VAS評分治療前(6.31±0.76)分,治療后(2.29±0.46)分;對照組VAS評分治療前(6.29±0.88)分,治療后(2.45±0.27)分。兩組治療后VAS評分均有下降(t=26.771、24.680,P<0.05),但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早期采用傳統(tǒng)后正中入路治療脊柱骨折可解除脊髓神經(jīng)壓迫,有助于患者神經(jīng)功能恢復但隨著臨床病例的不斷增加、術后長期隨訪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手術本身會給患者造成附加傷害且傳統(tǒng)手術存在治療時間長、出血量大等局限[6],因此找尋更加安全有效的手術治療方式對于胸腰段脊柱患者來說至關重要。經(jīng)椎旁肌間隙入路和經(jīng)皮入路在臨床中的應用逐漸廣泛[7],前者將最長肌與多裂肌之間的肌間隙作為手術操作入路后者則是根據(jù)透視椎弓根位置擰入導絲后擴張局部軟組織作為手術入路[8],兩種方法均不破壞椎旁肌肉的起止點,較傳統(tǒng)后正中入路能顯著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與改善術后恢復情況[9]。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提示經(jīng)椎旁肌間隙入路可顯著縮短手術時間,究其原因:經(jīng)椎旁肌間隙入路操作較經(jīng)皮入路更加簡單,無需使用復雜器械因此手術時間更短[10];而兩組術后臥床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兩者對患者軟組織以及血供損傷程度相似,微創(chuàng)效果顯著。在兩種治療方式對于腰背功能改善情況的研究中,治療后兩組椎體前緣高度均有增加,矢狀位Cobb角均有減小,兩組差異不顯著;兩組治療后VAS評分均有下降,兩組比較無顯著差別,提示兩種治療方式對于改善腰背功能效果相當,能起到顯著的功能恢復與矯正畸形效果。
綜上所述,經(jīng)椎旁肌間隙入路較經(jīng)皮入路可顯著縮短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手術時間,但兩種治療方式改善腰背功能相當,具有較好的臨床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