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琳 趙 丹
(揚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改革開放40余年以來,中國積極推動教育開放,主動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鑒、互容、互通,強化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實現(xiàn)了中國教育國際影響力的穩(wěn)步提升。據(jù)中外語言交流中心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已經(jīng)開展中文教育,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國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shù)超過2000萬,來華留學生規(guī)模亦逐年穩(wěn)步增長。在教育國際化的大趨勢下,漢語教學快速地走進世界各地的國民教育課堂,漢語國際教育進入了蓬勃發(fā)展的階段,已逐漸成為學界關注和研究的熱點。
聽力作為漢語學習的四項基本能力之一,是學生獲取和處理語言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口語交際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與漢語其他語言技能如口語、閱讀的研究相比,漢語聽力教學研究仍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tài),目前的研究成果以非實證研究居多,實際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1〕。本文立足于留學生漢語的聽力課堂,探究有效課堂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以期加強漢語教學內(nèi)容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學得更好、更快、更多,真正成為課堂活動的中心。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拉爾夫·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提出現(xiàn)代課程編制可劃分為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nèi)容、組織教學活動、評價教學結果的四個基本步驟〔2〕。漢語聽力課程是國際留學生漢語課程中一門單項技能訓練課,旨在通過課程教學使學生能夠掌握分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熟悉漢語的語音、語調(diào)、語速等會話習慣,針對學生在學習、生活、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聽力理解障礙進行訓練,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言語交際能力,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然而,由于漢語水平考試(HSK)是來華留學生接受學歷教育必要條件之一,很多老師和學生都將通過該項考試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因此漢語聽力課程在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和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目前大部分的國際留學生漢語聽力課程教學幾乎成了漢語水平考試的考前培訓。教學內(nèi)容主要選取于HSK四級考試大綱的1200個基礎漢語詞匯相關教材和聽力材料,朗讀語音為播音標準普通話,語速略慢于正常說話語速約為120-170字/分鐘〔3〕。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基本可以通過HSK考試,并且在聽力、閱讀、書寫三個測試項目中容易在聽力單項上獲得較高的分數(shù)。但是在語言課程結束后的回訪中,有很多留學生表示,在語音、語速、詞匯、文化、情境等方面的聽力理解依然存在較多困難,課程結束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聽力信息處理能力難以滿足專業(yè)學習及日常交際的要求。
擴大改革開放和“一帶一路”倡議等舉措的推進落實,讓漢語在世界各地都掀起了熱潮,為漢語國際教育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但是目前課堂活動的開展模式和教學方法都滯后于相關教育理論的發(fā)展。漢語聽力課堂拘泥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過分強調(diào)詞匯、語法的講解,灌輸式教學使聽力課無法區(qū)別于其他語言技能課程;熱身、預聽、提問、復聽、講解、復述等程式化教學設計,僅對教學內(nèi)容做簡單替換,沿用傳統(tǒng)課堂管理模式,缺乏課堂活力和針對性;以課堂為主體的教學組織形式單一,聽力課堂情景創(chuàng)設和交際實際有所差距,學生缺乏漢語使用感和文化體驗感。
目前,漢語聽力課程通常采用標準參照評價,主要以階段性的書面測試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聽力能力。實際上,聽力作為一種信息輸入的方式是很難通過單一的訓練和測試進行評價的。大部分的漢語聽力測試本質(zhì)上都是結合了其他漢語語言技能,在某一階段教學后,側(cè)重詞匯、語法等語言點以考查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聽力考試結束后,教師經(jīng)常聽到部分學生抱怨能聽懂材料卻無法理解題目的要求,有些學生則表示聽不明白但能把答案“猜對”。因此現(xiàn)行的課程評價方式具有滯后性,并且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真實聽力水平。在現(xiàn)行的評價機制之下,教師無法及時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教學內(nèi)容和進程進行實時調(diào)整,導致學生可能唯分數(shù)論,重視理論知識學習,輕視語言交際實踐,不會主動運用“聽”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
近年來,漢語國際教育研究愈來愈受到學界的重視,漢語的影響力輻射范圍日漸拓展,但漢語課堂教學依然存在低效的問題,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亟待革新。語言是信息的載體和交際的工具,在漢語課堂中不應讓水平考試成為桎梏教學的枷鎖。對于漢語聽力課程的教學改革,應結合留學生的群體特點從教學內(nèi)容、教學組織、教學評價三個維度著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增強學生在漢語信息獲取和處理方面“聽”的能力,滿足學生各級各類的學習和交際需求。
有學者研究總結過,困擾留學生聽力理解的共有五大難點,分別是近似的音和調(diào)、生詞、長句子、表達習慣和背景知識、語速〔4〕。因此,課堂中的漢語聽力訓練應兼顧這些難點,以修正留學生聽力的高分低能現(xiàn)象。授課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語言水平,提前準備豐富多樣的聽力材料,控制朗讀材料的語速、語調(diào)、音色、口音等影響聽力效果的因素,以彌補漢語教材中錄音的單一性;可以有計劃地安排中高階聽力材料,通過這類聽力訓練有意識地在教學中引入中國文化背景知識、專業(yè)課程學習基礎知識以及各種場合的漢語常用語的講解,夯實學生的知識儲備,滿足學生的各類交際需求;還可以利用一些中文歌曲或影視作品片段進行聽力教學活動,多感官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的教學情景更加貼近真實的交際環(huán)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可以提前適應交際環(huán)境,提升聽力抗干擾的能力。
有實證研究顯示,在影響學生學習的28種變量中,課堂管理是作用最大的直接變量之一〔5〕。受到西方開放式教育的熏陶,大部分留學生并不能接受傳統(tǒng)的講授模式,翻轉(zhuǎn)課堂在漢語教學中就顯得十分重要。作為漢語聽力課程的授課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推送新課知識和課后鞏固語料,減少課堂語言點講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課堂聽力訓練留足時間;合理利用提問方式引導學生對所聽到的內(nèi)容進行分析和解碼,重點剖析長難句,鼓勵學生對“聽”的內(nèi)容進行提問;一課一設計以避免模式化的課堂教學,有序組織小組任務、生生互聽等課堂“聽練”活動,提高學生的專注度和交際合作能力。同時,漢語的學習也離不開語言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利用課余時間邀請學生參加系列文化體驗活動,沉浸式漢語聽力教學會使學生對漢語和中國文化產(chǎn)生更為直接和深刻的理解,在活動中“聽”、在活動中“學”,逐漸熟悉并融入中國的社會活動,為繼續(xù)學習漢語及中國文化打下基礎。
由于聽的技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在具體訓練中必然要與其他技能結合在一起訓練〔6〕。在對聽力課程和學生進行評價的時候,應以聽力水平測試為基礎,結合聽、說、讀、寫四大語言技能進行綜合評價。傳統(tǒng)的漢語聽力考試考查了國際留學生“聽”和“讀”的能力,以生成一個較為片面的終結性評價。然而,有研究表明在聽到輸入信息后,那些能夠進行信息解碼處理的學生對外分享和交流的欲望更加強烈,所以學生的口語表達意愿和表達能力與他們的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成正相關,也可以計入學生的終結性評價范疇。此外,在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也不容忽視,學生的課堂活動表現(xiàn)、作業(yè)完成度和正確率、學生的自我評價等都應納入課程評價體系。教師通過對各種評價的整合分析,得出學生的真實聽力水平,并可以根據(jù)情況及時調(diào)整授課內(nèi)容和進程,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降低學生對聽力考試和漢語學習的抵觸心理,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激情,逐步提高漢語聽力水平和語言應用能力,滿足各類交際需求,形成漢語聽力課程優(yōu)化的良性閉環(huán)系統(tǒng)。
國際留學生學習漢語的最終目標是消除跨文化交際中的交流障礙,“聽、說、讀、寫”四大語言技能缺一不可。近年來,在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下,漢語國際教育課程改革已經(jīng)取得一系列的成果,但關于漢語聽力課程的研究卻有所滯后。
國際留學生漢語聽力課程旨在全面提升留學生的漢語聽力能力,為今后繼續(xù)學習文化知識和日常交際掃除聽力理解方面的障礙。然而現(xiàn)行的聽力課程受到漢語水平考試的影響,重視語言點的講解,而忽視了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已無法滿足留學生的日常使用需求。
面對目前漢語聽力教學中的問題和困境,本文探討總結了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和效率的三項舉措:一是需要增加多層級豐富課程教學內(nèi)容,延長有限的課堂時間,滿足不同水平學生多方面的學習需求;二是需要融入多感官體驗課程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學習的主人;三是需要完善多角度評價課程教學體系,跟進學生的真實聽力水平,及時調(diào)整授課進度,形成課程優(yōu)化的良性循環(huán)。
總之,面對漢語國際教育研究的新挑戰(zhàn),提高漢語聽力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教師從教學內(nèi)容、教學組織、教學評價三個方面進行優(yōu)化,在日常教學和實踐中不斷總結創(chuàng)新,使?jié)h語聽力課堂更加有趣、更加實用、更加高效,切實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有效減少溝通障礙,為外國留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熟練運用漢語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今后的漢語國際教育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