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南洋話語與地球村神話
        ——生態(tài)批評視角下的王潤華詩歌解讀

        2022-11-26 10:55:57岑園園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建構生態(tài)

        岑園園

        (廈門大學,福建 廈門 361005)

        王潤華是新加坡著名的華文作家、教授,曾擔任新加坡作家協(xié)會會長,獲東南亞文學獎、新加坡文化獎和南洋華文文學獎。他出版了《患病的太陽》(1966)、《高潮》(1970)、《內外集》(1978)、《橡膠樹》(1980)、《南洋鄉(xiāng)土集》(1981)、Beyong Symboles(《象外象》,1984)、《王潤華自選集》(1986)、《山水詩》(1988)、《王潤華文集》(1995)、《地球村神話》(1999)、《熱帶雨林與殖民地》(1999)、《人文山水詩集》(2005)、《王潤華詩精選集》(2010)、The New Village(《新村》,2013)14部詩集或詩文集。他的詩歌和散文根植于東南亞華人的現(xiàn)實生活,帶有濃厚的熱帶色彩,構建出獨特的“南洋話語”。同時,他的創(chuàng)作也超越本土,觀照整個地球,對當下自然生態(tài)和人類生存現(xiàn)狀表示憂心與關懷。

        用生態(tài)批評理論解讀王潤華的詩歌,挖掘其中的深層內涵,可以梳理出他的思想體系:從鄉(xiāng)土的回歸到南洋話語的建構,再到地球村神話的復寐,王潤華的作品具有廣闊的視域。生態(tài)批評是繼女性批評、新歷史主義批評和后殖民主義批評之后出現(xiàn)的文學批評模式,美國學者格羅特菲爾蒂(Glotfelty)在文集《生態(tài)文學批評讀者:文學生態(tài)學的里程碑》中將生態(tài)批評定義為“關于文學與自然環(huán)境關系的研究”[1],國內學者王諾認為“生態(tài)批評是在生態(tài)主義、特別是生態(tài)整體主義思想指導下探討文學與自然之關系的文學批評”[2]。細讀王潤華的詩歌,可以看出他的創(chuàng)作長久以來都蘊含著生態(tài)思想,以及他對自然、人與自然和社會關系長期而深沉的思考。

        一、離開與回歸:熱帶鄉(xiāng)土的家園情結

        東南亞是王潤華的家鄉(xiāng),以熱帶雨林為象征物的東南亞是他文學作品中的主要“感受場所”,如《橡膠樹》《南洋鄉(xiāng)土集》等都以南洋風物為主題,因此他的作品被稱為南洋鄉(xiāng)土文學作品。

        從敘事空間理論來看,文學是作者用語言敘述的形式展現(xiàn)自己對社會現(xiàn)實和精神世界認知的過程,作家在敘事時必然會設置某種現(xiàn)實位置,這種位置會由讀者感知并進行想象性重構。這也符合生態(tài)美學的觀點:某塊土地、某個特定空間會使人群形成共有的情感和認知經驗,產生獨特的關注點,從而與該人群結成一種象征性的關系;如果一個人處在特定環(huán)境中,常常會產生一些特定的體驗,如興奮、開心、沮喪等,長期將會讓人形成“家園感”;自然是人類的生存根基,家園是人類的成長之所,人往往對自己生長的家園產生愛戀,這就是人與場所或其環(huán)境的情感聯(lián)結,段義孚將之稱為“戀地情結”[3]。當詩人以審美、含蓄、精妙的方式將這種對家園,尤其是對故鄉(xiāng)的情感聯(lián)結表現(xiàn)出來時,就構成了作品的家園情結。家園的審美體驗,特別是離開、尋找與回歸的體驗,是生態(tài)批評進行文本解讀時的重要內容。王潤華詩歌中對于“熱帶雨林”這一帶有鮮明家鄉(xiāng)記憶的場所的“依附”(place attachment)——這種依附猶如耶路撒冷之于虔誠的猶太教徒、康科德和瓦爾登湖之于環(huán)境主義者,都是家園感、“場所意識”的表現(xiàn)。

        王潤華在青年時期從家鄉(xiāng)馬來西亞去中國臺灣政治大學求學,隨后又去了美國加州大學、威斯康星大學深造。對他來說,這是一段離家漂泊的人生體驗:“我常年在域外奔走,心里的鄉(xiāng)土幾乎都遺落了。”[4]王潤華認為,人不可能離開自身所棲居的家園,家鄉(xiāng)給予人平緩舒展的感受,可以擺脫現(xiàn)代社會的紛擾與浮躁。如《牧牛記》中,詩人通過細節(jié)寫出了充滿田園詩意的牧牛場景,他沿著往日牧牛時走過的“藏在草林中的路”,“跪下來細心的觀察”遺留在“沙塵中的足印”[5]4,跪下來貼近大地,在這里尋找的遠不是?;蛉俗哌^的足印,更是昔日田園寧靜的慢生活。在騎牛歸家后,詩人“倚在柴門外”,看到臥著的?!办o看掛在屋檐下的新月”[5]8,通過這幅夜晚的畫面,勾勒出寧靜美好的家鄉(xiāng)生活和詩人安靜祥和的內心世界。在文學意象中,牛往往與土地相關,月亮與故鄉(xiāng)緊緊相連;這些意象用于詩歌中,體現(xiàn)了詩人對土地和家園強烈的依附感。在這依附中,詩人達到了自我與外在的和諧狀態(tài)。他還用樹木作比,強調這一依附,認為如果人“永遠生長在屬于自己的土地和氣候里”,地球、社會、文化的危機便會解除[6]。

        離開與回歸成為王潤華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主題。在《皮影戲》中,王潤華用“潔白的紗布”比喻“鄉(xiāng)土”,認為人會迷失在“污黑的社會”,無法找到自己[7]20-22。因此,對家園的不斷追尋這一主題常常出現(xiàn)在他的詩歌中。如《幽鳥》中對棲息在枝椏上歸來遠鳥的書寫:“遠鳥歸來/樹梢上的舊巢/滿溢著夕陽/它只好棲息在/枝椏上”[8]47,詩歌中的“舊巢”帶有夢幻般的美感,是溫情的寄托;在《歸鳥》中,同樣描繪了一幅充滿詩意的山鳥歸返景象:“兵亂后/從遠山歸返的山鳥/啄吃著落葉上的夕陽/另一些殘陽/卻占據(jù)了空巢”[8]49。在長期人類文化建構的心理圖示中,歸鳥、巢、夕陽、黃昏等意象往往與歸家的意涵相聯(lián)系。在王潤華的詩歌中,歸家還有深層暗示,即精神向故鄉(xiāng)的回歸。他在詩中曾借歸鳥的形象自喻,傾注身處異地的凄涼和羈旅的感悟,抒發(fā)了內心對歸家的強烈渴望。王潤華在描述南洋家園風物時,其中真摯而濃烈的家園感和親情感,以及在“回歸”中獲得的精神享受和審美的體驗,取代了在現(xiàn)代世界中產生的統(tǒng)治欲和占有欲。家園情結和家鄉(xiāng)書寫交織著形成螺旋上升結構,王潤華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把南洋鄉(xiāng)土的存在空間擴大,讓“更多南洋的景物生長起來”[4],打造出他的獨特南洋世界。

        二、打破與重建:“南洋話語”的倡導

        談及“話語”,往往會聯(lián)想到權力、力量和權威性等。作為新加坡華文詩人,除了自覺或不自覺呈現(xiàn)華文傳統(tǒng)文學精神資源外,王潤華也不斷思考新加坡文學的“本土性”問題。新加坡華文文化處于中西文化的夾縫之中,華文作家孜孜謀求樹立相對獨立的定位以獲得存在話語權,他們進行了具有明顯新加坡意味的“魚尾獅”形象建構。王潤華所提出的“南洋話語”,表現(xiàn)的是他對華文文學主導權的理解。當他回歸對家鄉(xiāng)的書寫時,在擴大填充以往的馬來亞書寫,并且以南洋鄉(xiāng)土作為主體,消解南洋在殖民歷史中的邊緣地位,用新的話語體系重新梳理歷史記憶。

        王潤華倡導的“南洋話語”或“南洋詩學語境”,最核心的是對南洋“本土”的關注。他反復強調重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相對獨立的新加坡華文文學,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有意選取來自“南洋這塊土地”的意象,“汲取南洋文化的養(yǎng)分”“書寫南洋的獨特經驗”,并建構出“南洋話語”[9]。《魚尾獅、榴蓮、鐵船與橡膠樹》一書的副標題就是“新馬華人本土幻想/華語/文化/文學的重構神話”[10]。王潤華致力于探究南洋本土的方方面面:探索本土的生活,觀察本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感受本土的風情與文明,將本土風物作為詩歌意象的出發(fā)點,使詩歌披上專有的本土特色,從而擺脫附庸色彩。他將“普遍的南洋生活經驗、南洋文化象征事物載體、南洋自然景物”作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獨特話語資料[9]。如《南洋野草志》《含羞的家族》《熱帶水果皇族的家譜》《熱帶水果志》《南洋風物記》《裕廊外傳》《落葉記》等刻畫南洋花草水果植物的詩歌專題都是采用“獨特話語資料”的創(chuàng)作。除了自然物,南洋獨特的風情民俗等也是他的取材對象。如對皮影戲的書寫,他用被操弄的皮影比喻“現(xiàn)代政治的獨裁政治、沒有自我、沒有自由”,認為這種具有本土性的事物“是很好的本土化話語的載體”[9]。

        被反復書寫的熱帶雨林集中體現(xiàn)了王潤華所倡導的“南洋話語”建構,這一建構既區(qū)別于西方話語,也與中國傳統(tǒng)話語不同。因日本占領馬來半島,王潤華兒時隨家人逃難到原始森林深處,上小學時需要穿過一片熱帶雨林。他用自己生態(tài)關懷的獨到視角和充滿家園情結的深刻情感,將伴隨著童年成長的熱帶雨林糅合進文學創(chuàng)作,“熱帶雨林”與“魚尾獅”成為“南洋話語”的一體兩面。在2014年“第二屆南洋華文文學獎”頒獎典禮的專題演講《我的南洋文學經驗》中,王潤華談及他從美國返回新加坡,第一晚住宿南洋谷,南洋理工大學的蚊子與蛙鳴喚起他的熱帶雨林的回憶,他決定以文學重建熱帶雨林,同時開始研究南洋的書寫文學研究,鼓勵學生以新方法研究本土文學[11]。他形容安靜、平和的新加坡像是熱帶雨林,進入其中如同使人身心健康的“朝圣”,于是詩人“在這里落地生根”,“開始了從南洋出發(fā),在鄉(xiāng)土與現(xiàn)代的交媾中”,孕育他獨特的“南洋詩學和后殖民詩歌理論的建構與書寫”[9]。他以熱帶雨林為中心的南洋詩學記錄體現(xiàn)在《橡膠樹》《南洋鄉(xiāng)土集》《熱帶雨林與殖民地》等詩集中。在王潤華筆下,“熱帶雨林”幾乎成為“南洋話語”的代名詞,是為了新加坡文學話語權而建構的審美意象,除了自然層面的意義,還有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

        王潤華認為,他所建構的“南洋話語”是有別于中國傳統(tǒng)話語的、“被殖民的山水、被殖民的水果、受傷的土地”[9]。他以真摯的感情描繪南洋熱帶家鄉(xiāng)中的各種事物:橡膠樹、榴蓮、合歡樹、黏人草、茅草、地氈草、胡姬花、山竹……這些“被殖民的”風物在他的作品中十分常見。被殖民的南洋體驗經歷特色化后,也成為用于建構“南洋話語”的組成部分。王潤華認為,以新加坡、馬來西亞為代表的東南亞華人地區(qū),曾被英國殖民而導致語言和文化重構,因此具有不斷綿延的獨特性,不再只是中國文化的簡單回聲?!耙虼诉吘墶⒑笾趁褡骷覟榱送暾卦忈屪约?,把來自中華文化中心的中文搶奪過來,置于南洋的土地上與英殖民主義統(tǒng)治中,加以改造,這種重構過程,后殖民文學理論稱為重置語言”[9],對語言重置才能承載自我的本土特色,為了建構獨特的南洋想象,王潤華提出以“棄用與挪用”的手段來棄置歷史上隨著華人遷移所建立的某些文化類別、美學和規(guī)范性語言,并建立體現(xiàn)東南亞特色的語言表達系統(tǒng),“使它能承載與表達新加坡新的異域與殖民生活經驗”“進行本土、跨種族、多元文化的書寫”[9]。王潤華試圖通過“南洋話語”建構南洋范式,融匯在全球對民族國家作為想象共同體的浪潮中,成為南洋文化發(fā)展的一種趨向。

        三、祛寐與復魅:“地球村神話”的追尋

        雖然王潤華提倡建構“南洋話語”,但在全球化、現(xiàn)代化的視域下,他有比南洋視域更廣闊的世界視域,他對自然的喜愛浸潤在作品中,從南洋話語書寫的倡導到地球村神話的追尋。

        王潤華對自然的傾心喜愛,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雙重影響,他曾自述受中國王維和美國Robert Frost的影響:“王維極簡單的個人語言與生活,尤其以自己每天生活的輞川別墅的山林湖泊作為詩歌載體,就如Robert Frost用他的美國東北波士頓樹林為詩歌的土地,影響了我回歸熱帶雨林,尋找那些熱帶水果,尋找那些多元的族群?!盵9]他對自然的親和性態(tài)度,一方面來自崇尚怡情山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肚f子·達生》說:“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在自然中,天地人是相互呼應的三個層面,人生于自然,人不可與自然分割。因此,文人騷客縱情山水以寄寓審美人生。王潤華認為中華文化來自山水,尤其是古典文學的精華多屬于山林文學[7]192。他認為重返自然、陶冶性靈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回到自然的懷抱,能讓人有文化涵養(yǎng)[7]190。他認為自然山水間和自然萬物,有人類生活形象的顯現(xiàn)以及人類品德和社會情況的暗示和象征,大自然是人的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5]自序。另一方面則與他在美國的生活經歷有關——以梭羅為首的美國自然主義作家以及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的發(fā)表,使20世紀的美國成了生態(tài)意識濃厚的國家,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文明等思想得到廣泛傳播,長期在西方生活的王潤華也受到了影響。他在《圖騰樹下的沉思》中說:“加拿大的白人,愈來愈討厭城市,房子盡量買在郊外,夏天爭著回去樹林?!盵7]157王潤華認為,中西方對于天地、環(huán)境的感受其實是相通的,都指向了生命形式的相互關聯(lián)、人與自然的密不可分??偟膩碚f,相對于現(xiàn)代將環(huán)境視為人類可隨意取用的資源,王潤華更以生態(tài)、綠色乃至荒野為文化的存在之基。他“向樹木認同”,源于他對重回自然的審美人生追求。

        在1990年發(fā)表的散文《重歸自然的懷抱》中,王潤華寫道:“作家須要走進樹林去思考”,“在科學、工商業(yè)極度進步,科技、物質應有盡有的情況下,人類還是信仰大自然之偉大,而不少人在文化反思后,又再提醒失落在水泥森林的現(xiàn)代人,應該重回自然的懷抱!”[7]191在當代新加坡,王潤華是比較清晰、也比較領先地發(fā)出生態(tài)呼聲的一位作家。

        在這一尊重、保護、重歸自然的思想影響下,王潤華眼中的自然界具有“類人”的靈性,植物、動物都與人平等對話、共同生活。在《菌人樹》中,“紅葉子的菌人樹”能長出“六七寸高的小孩”,腦袋倒掛,看見路人走過,還會嘻嘻地笑和手舞足蹈[8]18。詩中呈現(xiàn)了人與自然共存共生、充滿歡樂、無比美好的場景。在王潤華的創(chuàng)作中,甚至建構了一個美好的“自然烏托邦”。在此烏托邦中,自然成為自我的延伸,人與自然是“交融”或“相依”的。如《搬家記·除草記》中被擬人化、充滿了好奇心的草,會從泥土中“站起來”“東張西望”“爬到餐廳的玻璃門邊”“探頭探腦”,好奇“回歸自然的人”“吃什么早餐”“閱讀報紙上哪一條新聞”[7]91-92。王潤華認為,自然是孕育文化與審美人生的絕佳之處,靈動、純真的自然,是每一個人靈魂的向往之所和棲息之地,他巧妙地將自己的詩歌投置于自然,再從自然中汲取靈髓,滋養(yǎng)自己的林泉之心。

        在現(xiàn)代社會中,人與自然的矛盾空前尖銳?!白匀粸跬邪睢眱H是作家構建的想象世界,各種破壞自然、影響生態(tài)的事件在現(xiàn)實中層出不窮,工業(yè)社會的人自豪地宣告自然并無神秘之處,以為人完全可以控制、凌駕自然。針對各種對自然赤裸裸的“祛寐”,王潤華在1999年出版了包含人間神話、文學神話、科學神話、山水神話、社會神話、后現(xiàn)代神話共6輯的詩集《地球村神話》。通過對神話的重述,他質疑現(xiàn)代文明籠罩下的人對于“本真”的遺忘,批判現(xiàn)代人一味地對自然進行征服、掠奪、控制和蹂躪,遺忘“天地人神”“四方關聯(lián)體”中“神”的存在。

        海德格爾的理論曾論及現(xiàn)代人處于非本真的世界而成為無家可歸者,認為現(xiàn)代世界以人為中心,本真的世界則是天地人神自由游戲的四方關聯(lián)體;現(xiàn)代世界并不是真正的世界,因為天地神和所有非人的他者的本己存在都被剝奪,是一個天地隱匿、諸神逃離、萬物被掠奪的世界;這個世界如同一個地基被毀的深淵,而置于其中的“現(xiàn)代人”是無家可歸者[12]。現(xiàn)代社會中,“神”被迫缺席,人們破除了“神”的神秘感,自以為完成了對整個世界的占有和擁有絕對的解釋權——實際上,人類對于地球無休止的控制欲使人本身不成其為人。美國威廉·白瑞德(William Barrett)認為人類在工業(yè)技術上的成功,物質的豐富,建構了“一套純靠外物的生活方式”,讓獨特而整體的人類自身“衰退成一個影子或是一具幽魂”[13]30,“人類不僅無家可歸,甚至變成破碎不全的東西”[13]33。在王潤華的詩中描繪了諸多人類背叛自然的景象和“無家可歸”的精神迷惘者。在《吞吃雨林的怪獸——鐵船寫真集》中,他寫道:“一群銀色的大怪獸/低頭拼命翻動泥土/尋找地下的食物/它鋼鐵堅銳的口齒/每咬一口/土地便出現(xiàn)一個又深又大的洞。”[14]他所鐘愛的熱帶雨林在“銀色的大怪獸”——機器工業(yè)的侵蝕下無力地消亡,土地以及其附著的森林都成為現(xiàn)代文明的犧牲品。在1989年的詩歌《白鯨記》中,王潤華描寫了一場觸目驚心的死亡:一只饑餓的白鷗,看見一片靜躺在沙灘上的白浪,其實這是一只垂死的白鯨。詩人對圣羅倫斯河中的白鯨的生存狀態(tài)以及人與白鯨的關系進行了前后對比,“小時候/當它第一次看見圣羅倫斯河上/少女騎在大浪的背上橫沖直撞/以為是一個神話/長大后,才知道/那是善解人意的白鯨/喜歡與人類游戲”[7]93-94。這一幅美好和諧的景象現(xiàn)在已不復存在,“河面沒有潔白的浪花/只有被毒害的魚”[7]93。詩人以白鷗的視角、白鯨的死亡寫出了早已經被廢棄的化學肥料污染了的圣羅倫斯河水。這首詩及散文《白鯨之死及其他》,都是有感于1989年多倫多環(huán)球郵報一篇有關白鯨被化學物毒死的報道。詩中白鷗在第二天就告別了被嚴重污染的河,但是人類卻無法離開這顆世代生存的星球。倫理與現(xiàn)實、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精神與物質的沖突,使王潤華不得不以犀利的目光重新審視現(xiàn)代文明,他在詩中強調地球只有一個,憂心核子戰(zhàn)爭、污染、罪惡等會毀滅它,呼吁人類反思現(xiàn)代的生存方式和過度自信狂妄的思想。

        在現(xiàn)代的工業(yè)文明社會中,人類為了謀求物質利益而屢屢破壞自然。正如盧梭的預見,人類對于科技的盲目推崇,“使得人類為了滿足自己可笑的驕傲以及某種虛幻的自我欣賞,狂熱地追求他可能遭受的一切苦難,而這些苦難恰恰是仁慈的自然費盡心思讓他避開的”[15]。但是發(fā)展與生態(tài)、物質文明與綠色世界并非絕對對立的。只要將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完整、和諧、平穩(wěn)和持續(xù)存在等整體利益作為評判生活、科技、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人與自然的矛盾還是可以獲得緩解的。當人重新回歸自然,王潤華所建構的“自然烏托邦”或許不再是美好的想象。

        四、余論

        從王潤華充滿家園情結的鄉(xiāng)土書寫,到洋溢南洋話語的熱帶想象,到重回地球村神話的自然烏托邦,他的創(chuàng)作對多種族、多元文化間存在的隔膜有所突破,他所進行的綠色寫作,對文學界生態(tài)文藝創(chuàng)作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貢獻。在多元化的南洋地區(qū),除了王潤華,許多華文作家的創(chuàng)作都體現(xiàn)這類突破,如商晚筠的華文書寫突破了華人局限,以跨越族群生活與文化的、充滿復雜性的邊緣經驗進行創(chuàng)作,建構了她獨具特色的文學世界。她的小說不僅是華文文學,更是馬來西亞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王潤華贊賞她的突破并親身實踐這一富含“混雜性”與“邊緣性”的寫作方式。從生態(tài)批評的角度來看,“混雜性”承認了各類文化傳統(tǒng)互為主體的存在。王潤華所理解的“邊緣性”是指“思想的位置、反抗的場所、大膽想象的空間”[9],同樣意味著“他者”與“自我”間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的交往理性?!盎祀s性”在當今世界是一種趨勢,而“邊緣性”也成為世界關系中的重要一環(huán)。王潤華認為當今作家“邊緣性的、多元文化思考的文學作品,逐漸被世界認識到是一種文學新品種”,作家所經驗的或所選擇的“邊緣性”是“創(chuàng)意動力的泉源”[9]。在王潤華的南洋話語和地球神話中,表現(xiàn)了他對人類生存的思考與探索。人應當如何存在于世界,怎樣的世界才是美的、應有的世界,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應當如何才能持續(xù)、穩(wěn)定地發(fā)展是他創(chuàng)作主題的焦點。他認為地球上一切的生命形態(tài)都相互關聯(lián),從人類命運共同體語境,以及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的視域深入王潤華的詩歌,能夠挖掘出他作品內含的生態(tài)思想體系。

        猜你喜歡
        建構生態(tài)
        《神圣敘事與日常生活的建構》
        “生態(tài)養(yǎng)生”娛晚年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住進呆萌生態(tài)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tài)之旅
        生態(tài)之旅
        生態(tài)之旅
        建構游戲玩不夠
        女人与牲口性恔配视频免费| 精品国内日本一区二区| 边添小泬边狠狠躁视频| 亚洲av最新在线网址| 99在线精品国产不卡在线观看| 激情亚洲的在线观看| 久久九九精品国产不卡一区| 免费观看成人欧美www色| 免费a级毛片无码a∨免费软件| 日韩欧美国产丝袜视频| 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自拍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双腿张开被9个男人调教| 91网站在线看| 日本大片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网站大全免费看| 少妇久久久久久被弄到高潮|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不卡| 日日噜噜夜夜久久密挑|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综合网|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女同| 日本一区二区免费在线看| 欧美精品videosex极品| 真人作爱免费视频| 国产91吞精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最新视频| 四虎影在永久在线观看| 中国xxx农村性视频|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乱码专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看片|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AV|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二区| 国产让女高潮的av毛片| 777午夜精品免费观看| 成人无码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hd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成人在线免费电影| 国产一区免费观看| 国产成版人性视频免费版|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