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盛 沈薇 張景慧 鄭紹軍
(江蘇科技大學)
在黨的十八大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以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成為高校教育工作所需要回答的一系列根本問題。而高校教育立德樹人的成效則可為這些問題的回答提供最堅實的注腳。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教育的主要職能在于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在傳統(tǒng)的課堂和實踐教學中,教師們著重于研究如何加強教學中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往往忽略了價值觀念的塑造。在極個別案例中,甚至由于教師自身的觀念差異或錯誤,導致其在課堂上宣揚錯誤的價值觀,進而造成嚴重的教學事故。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師自身對思政教育的理念理解不夠,對課程思政的開展形式、教學目標不夠清晰。因此,加強教師自身對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理解,進而啟發(fā)和拓展課程思政的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和內涵上的深化尤其重要。
當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面臨內外兩大因素的影響。從外部影響因素來說,全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形式的影響,西方新自由主義、帝國主義傳統(tǒng)保守勢力、反全球化思維等對中國新世紀的發(fā)展和崛起虎視眈眈。從內部因素來說,當下高校青年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的年輕人有著蓬勃的朝氣、強烈的求知欲以及自由的個性。然而,在知識的獲取和信息的判斷方面,他們往往缺乏穩(wěn)健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容易被煽動和利用。這兩方面的因素決定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遠。
在此時,中央提出以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內容正是深刻了解當前國內外教育形式下做出的正確判斷。從長遠來講,高校教育本質上是為了推動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最終為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高校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發(fā)展,為我國的發(fā)展建設注入了高效的催化劑。然而,我們也看到,在我們培養(yǎng)的人才中不乏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甚至出現(xiàn)極個別案例為外部勢力所利用,極力反噬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為此,高校教師需要深刻理解開展課程思政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究竟為何。其內涵主要包括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建立國家情懷,文化認同,增強其民族自信,建立健全學生獨立但全面、自由且健康的人格。
課程思政在高校系統(tǒng)推廣以來,引發(fā)了廣大高校師生的積極響應。然而,在課程思政理念推進的過程中,在課程建設層面,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zhàn)。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課程思政概念提出后,對廣大教師而言也存在一個學習和吸收內化的過程。然而,常有老師對課程思政的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認知偏差,在未完全理解課程思政之前,簡單地將思政的內涵和黨政簡單畫等號。這其實是狹隘地理解了思政概念。正如我們在上一章節(jié)中所陳述的,思政教育所想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健全的三觀、科學的精神和深厚的愛國情懷。如果任課教師自身對上述目標認識不清,則在其教學過程中很難將思政元素進行有機融合,也更無法達到所預期的教學目標。當前,教育主管部門及各高校正積極推動課程思政教學的推廣和課程建設立項。因而,從長遠發(fā)展來講,這一問題可以得到有效的解決。
隨著近年來教學改革的持續(xù)推進,高校教育持續(xù)推進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具體到思政課程方面,存在教學手段與思政內容銜接度尚不成熟的問題。一方面,近年來在課程形式上有微課等模式的創(chuàng)新,在平臺上有線上教學網(wǎng)站、公眾號、自媒體等傳播媒介的建立。然而,課程思政的發(fā)展尚處于方興未艾的階段,尚未構建成熟有效的多層次立體教學手段。當然,目前已有一些較為成功的嘗試,例如南京大學李向東老師開設的《宇宙簡史》課程就借助多種媒體和不同的傳播手段進行課堂教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著力追求塑造學生全面的世界觀和科學素養(yǎng)。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手段的快速發(fā)展,在未來的工作中,任課教師需要在技術進步、學生的關注流行趨勢等因素的影響下,不斷開發(fā)和引入新的合適的教學手段進行課程思政教學。
圖1 微博熱點話題探討與翻轉課堂
在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中,需要將思政元素分解融合進課程內容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任課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時面臨的一項重大的難題即是要充分發(fā)掘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思政元素。這對于剛剛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師而言尤其棘手。面對這一問題,通常需要結合課程內容對歷史內容、時政新聞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收集和課程教案的編寫。當然,從另一方面,對相關元素也不可濫用,要能切實地服務課程體系的教學,否則會成為生搬硬套,產生過猶不及的教學效果。
在課程的建設過程中,逐步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過程中,并利用多媒體平臺做好師生間輕松愉悅的互動,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價值引領作用。本課程組以《儀器分析》《分析化學》等課程為例進行了前期探索,具體案例如下:
以微博等媒體平臺熱點話題為切入點,如“科學抗糖”“奶茶中咖啡因含量”“新冠病毒檢測方法開發(fā)”等,講解在此類實踐應用中的分析化學和儀器檢測的相關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基礎知識的興趣和意愿。以學校所在當?shù)劓?zhèn)江恒順企業(yè)中所需的分析科學知識為例,講解課堂知識在實際工業(yè)生產中的應用,激發(fā)學生成人成才的動力。
開設翻轉課堂,根據(jù)學生人數(shù)設立多個待研究項目,學生自由組隊進行項目探究,在此過程中,使得團隊學生系統(tǒng)學習某類分析儀器的原理、應用等知識,在項目后期,團隊進行實際實驗操作的學習,并對過程進行錄制。由各個項目組隊所探究的課題進行匯報和實驗展示,使學生能系統(tǒng)、全面、透徹、扎實地掌握儀器分析的專業(yè)知識及其應用,從而增長知識才干,成為技能儲備力量。該課程課堂氣氛熱烈,師生互動及學習效果理想。
圖2 科研實踐探索與人才培養(yǎng)
圖3 第二課堂全方位、多元化立德樹人舉措
以人才市場需求側為導向,進行供給側教學改革。積極與用人單位(如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自來水公司、環(huán)保監(jiān)測公司等)搭建學生聯(lián)合培養(yǎng)平臺,充分優(yōu)化教學和科研資源,開闊學生視野,引導學生將自身所學技能與社會人才需求有效對接,使其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從而致力于建設國家、服務社會。以實驗訓練為據(jù)點,積極開展科研實踐創(chuàng)新,通過引導和支持學生積極參加學科競賽,在競賽過程中獲得科學素養(yǎng)的錘煉,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等教育。在此過程中,通過廢水處理過程中“化學中浪費就是污染”的理念進行引導,樹立學生的綠色環(huán)保理念、社會生態(tài)文明責任意識與社會責任感,注重學生成就人格、崇德向善,實現(xiàn)多元化全方位育人。
信仰公開課:依托新媒體平臺,圍繞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主題,為在校青年學生開展“新起點·新夢想·新作為——念茲在茲,朝斯夕斯”信仰公開課,讓學生關注時代發(fā)展,厚植家國情懷,奮力擔當作為,主動將青春夢融入中國夢,進位爭先、不負韶華,引領青年學生堅定制度自信,激勵青年學生心懷夢想,砥礪前行。
新生轉型教育:以大學新生普遍的迷茫困境為出發(fā)點,結合自身留學經(jīng)歷,為大學生開展轉型與國際化教育講座——“心有所信,行有所往”,以林毅夫等人舉例,鼓勵大學生的專業(yè)和職業(yè)選擇要順應國家發(fā)展的大趨勢;以烏克蘭造船專家與我校的合作說明個人的成功要在國家、民族、社會大環(huán)境的良好發(fā)展的前景下實現(xiàn);以身邊出國同學大多數(shù)已回國建設祖國的實際案例說明個人的發(fā)展要與國家的發(fā)展結合;以移英港人作為反面案例告訴同學們,逆潮流而動,做出對民族和國家的不利行為,最終反噬的是作為中華民族的我們每個個體。在多層次的案例講解中幫助新生樹立遠大目標,增強文化自信,激發(fā)學習動力,做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積極作為,推進“三全育人”,服務學生成長成才。
評價體系的建立也是當前課程思政教學的一大難點所在。傳統(tǒng)的教學成效可以以最終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標準,然而思政內容的教學效果往往難以量化。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探究了多種評價體系,建立了課內課外多重評價機制。課內評價機制反應在于學生對教師課堂內容呈現(xiàn)方式的接收程度,從學生的掌握情況來評估,可在試題中增加相關的文化歷史考核要素;從學生的接收程度評估,可通過學生對教師課堂呈現(xiàn)方式的評價意見中得出。課外評價機制需聯(lián)動學工、黨團委的相關指標得出課程思政對學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具體可以反映在學生申請入黨人數(shù),參與各項學習活動、社會公益活動的積極性等指標上。當前,尚未建立完善的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這也需要廣大教師積極在課堂實踐中進行總結和驗證。
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任重而道遠,需要高校教師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同時也需要跟進時代的發(fā)展,以學生們聽得懂,聽得進,做得到的形式進行傳授。倘若方法不當,反而會適得其反。在這一過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及其與教學形式的有機結合尤其值得廣大教師思考和摸索。課程思政的開展,一方面能夠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關注時代發(fā)展,厚植家國情懷,引導學生將自身所學技能與社會人才需求有效對接,切實體會到課程思政建設后對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有良好促進作用,能更為深刻地理解專業(yè)前景并掌握專業(yè)技能;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本科的課堂學習過程也是綜合素質提升的過程,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做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積極作為并參加學科競賽等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獲得多元化素養(yǎng)的錘煉,課堂達到立德樹人的切實成效,高校進而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