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戀
(武漢市江岸區(qū)實驗星匯幼兒園,武漢 江岸)
幼兒園社會活動能夠幫助兒童更快地適應社會生活,提升社會經驗,并有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在開展幼兒園社會活動的環(huán)節(jié)中,幼兒教師需要考慮材料選擇、教學形式以及目標定位等因素,以此最大化地發(fā)揮社會活動對幼兒的教育價值。同時結合幼兒發(fā)展特點,將社會活動建立在趣味性的基礎上,教師須確保兒童能夠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以此加強社會活動教學的有效性。
在幼兒園中,幼兒教育應以活動為載體,通過活動教學來提升幼兒對學習的熱情。但是在實際活動過程中,真正做到寓教于樂是非常困難的。部分新入職的幼兒教師還不能理解“活動”的真正內涵,帶幼兒無目的地游戲,這種活動作用意義不大,活動內容沒有深度,無法有效培養(yǎng)幼兒的思維能力,通常幼兒只重視玩樂,難以獲得實際的學習感悟。因此在設計社會活動時,幼師需要根據(jù)以往教學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并圍繞教學目標建立多樣化的游戲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地挖掘幼兒的內在潛能。教師不應只注重社會活動的娛樂性質,還應把握活動主題,保證活動質量,以幼兒興趣為出發(fā)點,以加強幼兒社會認知為教學目標,發(fā)展活動的多元性,進而使幼兒在活動中既能得到良好互動,還能快速對活動的教育意義、知識進行接收。
幼兒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會接觸到各種社會內容,但對目前的幼兒來說理清這些信息是很難的,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會根據(jù)自己的心智有選擇地學習和吸收,構建自己的價值觀以及人生經驗。同時他們也會主動思考自己接觸的事物,并對自己不認同的觀念提出質疑。
社會活動所能利用的資源非常廣泛,教師往往在具體選擇時感到犯難,這種現(xiàn)象在教學過程中較為常見,教師想要有效解決,需要留心生活,觀察身邊的事物來完成教材的積累。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多看一些新聞報道,同時有選擇地收集相關圖片、素材,并將其布置到幼兒活動室中形成新聞角,或者做成PPT用于教學,設置問題引起幼兒的討論。同時幼師也可以使用手機或照相機來記錄生活中有意義的實踐,進而在活動過程中為幼兒展示,使其體會到現(xiàn)實意義中的人和事。
在組織社會活動時,應圍繞社會領域建立活動目標,教師應根據(jù)幼兒的實際水平、興趣需求以及教學資源選擇合適的目標內容,同時目標體系應該包括社會行為、社會情感、社會認知三個維度,以此形成有機整體,確保社會教學的有效展開,使幼兒得到良好的社會性發(fā)展。
首先,教師需要對教學材料進行深入解讀,對幼兒自身情況以及學習需求進行分析,剖析材料所能帶來的教學價值,在這個基礎上建立活動目標。三維目標的建立需要教師根據(jù)社會活動的教學內容來具體分析,比如大班的社會活動“獨一無二的我”,可指定活動目標具體為:(1)閱讀理解繪本,帶領幼兒研讀《各種各樣的人》,促使幼兒對個體獨特性有簡單的概念,激發(fā)社會認知。(2)討論不同的人都有怎樣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組織幼兒相互討論自己見過的人有什么特點,以此引導幼兒和同伴說一說自己的興趣特長,激發(fā)幼兒的社會情感。(3)通過觀察,辨別自己的獨一無二。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幼兒已對活動內容有了一定的經驗和認知,幼師引導幼兒通過經驗大膽推測,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進而促使社會行為得到激發(fā)。
最后通過這種層層推進的教學模式,來讓幼兒進一步掌握社會活動內涵,形成自己的感悟,加強活動效果。
教師在組織社會活動時,應注意教學資源的整合性,社會活動具有循環(huán)漸進的特點,首先應對活動內容進行有效整合,保證社會活動的全面性,比如,在小班的社會活動“我愛爸爸”中,教材內容描述了小皮特通過了解爸爸來產生情感遷移,幼師根據(jù)內容引導幼兒描述自己的爸爸,以此激發(fā)對父親的愛,最后讓幼兒通過寫信、畫畫等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爸爸的愛,增加親子情感。
總的來說,幼兒園開展社會活動時要注重質量建設,并建立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教學資源。社會活動對幼兒成長有重要作用,并且幼兒在其中能加強學習能力,提升自身的思想感悟,在具體展開教學時幼師應注重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出發(fā)點,落實社會活動的社會性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