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融
(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課程思政由“學科德育”發(fā)展而來,其主要是指以強化思政教育為目的,各學科有意識地引進思政教育內容并自覺與思政課程進行同步教學,從而對思政教學起到協(xié)同促進作用,并最終將高校的思政教育落到實處。[1]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2]自此,全國范圍的課程思政改革大幕徐徐拉開。
當前,全國各大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正如火如荼地展開。然而從實踐來看,不同專業(yè)之間的課程思政建設存在不均衡的現(xiàn)象,即對于某些專業(yè)課程來說,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成果十分豐富,課程思政體系也較為成熟。然而,對于一些專業(yè)課程來說,課程思政建設依舊處于起步階段,不僅研究成果少,而且可供借鑒的經驗亦較為欠缺。作為法學的一門重要課程,“婚姻家庭法”的課程思政建設即屬于后者。從目前來看,“婚姻家庭法”課程思政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數,僅有兩篇相關論文,而且在高校中作為課程思政示范課亦不多見。有學者對此總結道,婚姻家庭繼承法學教師還沒有找到一條完全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的同一路徑,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當代的婚姻家庭制度還處于初期的融合階段。[3]從某種程度來說,之所以在“婚姻家庭法”課程中依舊處于初期的融合階段,主要原因在于專業(yè)教師對該門課的課程思政不夠重視,從而導致“婚姻家庭法”課程思政體系一直尚未建立起來。事實上,單就“婚姻家庭法”這門課程來說,在其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是十分必要的。
高尚的品德有助于婚姻家庭和社會的穩(wěn)定。對于婚姻家庭與社會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曾有過深刻的論述,認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5]在此之中,唯有婚姻家庭安寧,社會才能穩(wěn)定。而婚姻家庭穩(wěn)定的實現(xiàn),離不開良好的家風。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談到,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5]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tǒng)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yǎng),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6]由此可見,良好家風對于婚姻家庭的穩(wěn)定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而良好家風的形成,離不開品德高尚的家庭成員。具言之,唯有家庭成員品德高尚,才有可能在日常的家庭生活與教育中傳播和踐行正確的價值理念,由此才可能在家庭中形成和睦、相親相愛的局面。
良好的家風離不開高尚的品德,那么高尚的品德從何而來?除了家庭這所“學?!币酝?,學校的教育尤為關鍵。具言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人生中最為重要的兩種教育,家庭作為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對于樹立個人高尚的品德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家庭教育中,高尚品德的樹立離不開良好的家風,因為在優(yōu)良的家風中,包含了愛國、誠信、友善等核心價值觀。優(yōu)良家風注重家庭的影響,把家庭教育當作個人品質提高的核心保障。[7]成長于優(yōu)良家風的家庭固屬個人成長的理想狀態(tài),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非所有家庭都具備良好的家風,在此情境下,學校教育對于高尚品德的樹立便顯得尤為重要。在所有階段的學校教育中,大學教育的受教育者與家庭的關系最為疏離。此時,無論是對于來自良好家風家庭的學生,抑或是對于來自家風不良家庭的學生,學校教育在高尚品德塑造上均起關鍵作用。而此時的大學生,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發(fā)展關鍵的階段,其事實上還未完全樹立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標準,價值認知和價值行為容易受外界影響,其價值觀發(fā)展具有較強的可塑性。[8]正是基于此,在大學教育開展課程思政才顯得十分必要,其有助于在大學生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
就“婚姻家庭法”課程來說,其所涉的知識點不僅與婚姻家庭生活緊密相關,而且也存在不少有助于樹立高尚品德的元素。例如,作為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則,男女平等原則貫穿于婚姻家庭制度的始終,如結婚制度、夫妻權利義務的設置、離婚制度等制度均體現(xiàn)出男女平等的原則。而男女平等原則本身又是道德法律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xiàn)。在“婚姻家庭法”課程的講授中,倘若能透過男女平等原則講解相關制度的知識點,那么學生不僅能學習到相關的專業(yè)知識,而且更能透過專業(yè)知識學習到男女平等的理念,此有助于促使其形成尊重異性群體的高尚品德。在家庭的環(huán)境下,此種高尚品德有助于良好家風的形成。因為在男女平等的語境下,家庭中的各成員并非是誰領導誰,而是均為平等的主體,這就有效減少了因不平等的“發(fā)號施令”現(xiàn)象所引起的家庭矛盾,同時也有助于在家庭成員之間形成互敬互愛的風氣。這對于婚姻家庭和社會的穩(wěn)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
有研究表明,一些教師之所以未開展課程思政,主要原因在于其認為法學教育是“專業(yè)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毫不相干”,上法學專業(yè)課只要把法學專業(yè)知識講好就足夠了。[9]誠然,法學教育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但是這并不妨礙課程思政的開展。因為法學專業(yè)課程中本身就蘊含著較多的思政元素。若能將這些元素融入到專業(yè)課程中,那么將有助于培養(yǎng)出既懂“德”又懂“法”的法治人才。但若脫離思政談法學專業(yè)課程,那么所培養(yǎng)出的學生將是有法無德的法治人才。
前已述及,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而家庭和睦的重要前提是家庭成員具有高尚的品德。“婚姻家庭法”作為法學專業(yè)的一門重要課程,在其中開展課程思政意義重大。但若只談專業(yè)而不談思政,那么將會培養(yǎng)出有法無德的法治人才,此將會給婚姻家庭生活埋下不穩(wěn)定的因素。具言之,有法無德的法律人,將會更加關注自己的利益,善用法律的漏洞去謀取所謂“合法”的利益。譬如,當前,我國《民法典》尚未對除重大疾病事由以外的欺騙結婚的效力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這意味著重大疾病事由以外的欺騙結婚一般為有效婚姻。有法無德的法律人,便有可能會利用此項漏洞,對另一方實行“合法”的欺騙,導致另一方在事實上違背真意的情況下與之結婚,如此之下締結的婚姻,顯然不會給受欺騙方帶來幸福。
在司法實踐中,曾發(fā)生一起案例,被告祝某(妻子)因患子宮腺肌瘤而切除子宮,同時患有下肢靜脈曲張,長期需要藥物治療,生活來源主要依靠原告李某(丈夫)供養(yǎng),李某自覺生活負擔過重,遂以“夫妻感情破裂”為由起訴到法院,要求法官判決離婚。此項訴求涉及到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即法官可以在判離與不判離之間進行權衡。最終兩審法院都判決不予準許李某離婚。一審法院認為,“夫妻本是同林鳥”,卻不能“大難臨頭各自飛”。權利與義務也是對等的,法律賦予了當事人結婚、離婚的權利,但同時也要求夫妻雙方各自盡到基本的夫妻義務。二審法院則認為,“少年夫妻老來伴”。夫妻雙方均已步入中年,如今的生活來之不易,希望夫妻雙方能珍惜對方曾經的付出,理解彼此的困境,相互關愛,維護好家庭的團結。[10]在此之中,法官均正確運用了法律的武器來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但此案如果由有法無德的法律人來審理,那么在其更加關注自己利益而形成的個人主義價值觀之下,極易將法律理解為是對個人自由無限度的維護。由此李某的離婚極易能得到支持,因為這是其離婚的個人自由。但是,對于祝某而言,其生活卻會陷入困境。如此判決顯然不利于社會公平正義的維護,在間接上也容易在社會中形成“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的不良價值導向。
綜上可見,在“婚姻家庭法”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是十分必要的。這有助于培養(yǎng)既懂德又懂法的法治人才,使學生在學習到婚姻家庭法律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亦能樹立起正確的婚姻家庭觀。這無論是對于家庭而言,還是對于國家、社會而言,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那么,課程思政視域下“婚姻家庭法”的教學應如何展開?其中涉及到教學理念的確定問題。
一般來說,教學理念是從先進的教學理論中演繹出來的有關教學活動的理性認識,是“教學應該怎樣以及為什么需要如此”的理想化認識,反映著人們對教學實踐的價值期待和理想追求。教學為未來社會培養(yǎng)人才,其未來指向性要求我們對教學的思想認識不能只停留在對教學“實然狀態(tài)”的反映,而要超越現(xiàn)實,指向未來。[11]正是由于教學是為未來的社會培養(yǎng)人才,因而教學理念必須面向未來。在回答教學理念中的“教學應該怎樣以及為什么需要如此”這兩個問題時,也應立足于未來進行回答。在此之中,“教學應該怎樣以及為什么需要如此”兩個問題涉及到教學的目的與教學的方式,即在教學上,我們是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教學為什么需要如此)?在這樣的人才培養(yǎng)方略下,我們的教學應該如何展開(教學應該怎樣)?
1.國內現(xiàn)有相關法律法規(guī)缺乏針對性EPC工程總承包模式相關的法律文件?!督ㄖā罚ǖ诙?、二十九、五十五條);《合同法》(第二百七十二條);《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第二十六、二十七條);《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九條)。但以施工總承包為基礎的法律條款,對于EPC工程總承包的招投標細則、市場準入條件、合同價款結算等方面均缺乏針對性。特別是2017年12月,《招投標法》進行了修訂,修訂內容中未涉及工程總承包內容,著實讓市場參與方無所適從。
對于我國教學所需培養(yǎng)的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曾有過深刻的論述。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培養(yǎng)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12]這里所提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指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才。[13]在法學領域,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可以理解為“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德”即是指高尚品德,“法”即是指真才實學。
欲達成此目標,離不開課程思政的開展,這就回答了教學理念中的另外一個問題,即教學應如何展開的問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同時談到,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要在加強品德修養(yǎng)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12]
從某種程度上說,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的講話,回答了教育理念中“教學應該怎樣以及為什么需要如此”的兩個問題,清晰地為高等院校開展教學明確了方向。為了進一步落實總書記的要求,教育部于2020年發(fā)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在其中明確指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梢?,在專業(yè)課程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是由我國的教學目標所決定的,在課程思政的教學中,“德”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要。
“婚姻家庭法”作為法學專業(yè)的一門重要課程,在教學理念上亦應要以此為遵循,開展課程思政。與傳統(tǒng)教學所不同的是,課程思政教學應深入發(fā)掘專業(yè)課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深入挖掘各類專業(yè)課的思政元素,適時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時,不僅僅是在于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核心內容與要求融入課程教學之中,更在于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則指引之下對專業(yè)課等進行深度開發(fā),充分挖掘和激發(fā)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科學規(guī)劃和有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14]在此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課程思政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的根本不同之處所在??梢哉f,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是課程思政的特色。因此,在課程思政的教學中,必須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正是基于此,“婚姻家庭法”課程思政教學的開展,理應要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等思政元素。
至于如何在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是課程思政教學開展的關鍵。從前面的論述中可知,思政元素的融入應是適時的,這是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不同之處所在。具言之,在思政課程中,必須在課程教學中時刻體現(xiàn)思政元素,而在課程思政中,只需適時地融入思政元素。此種不同的融入方法涉及到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問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政課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顯性課程,同時,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既要有驚濤拍岸的聲勢,也要有潤物無聲的效果,這是教育之道。[15]從總書記的這段話可以推知,在教學方式上,思政課程更側重于顯性教育,而課程思政則主要側重于隱性教育,即挖掘專業(yè)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融入到專業(yè)課程的教學中。此種潤物無聲的融入,便是適時的體現(xiàn)。
就此來看,課程思政視域下“婚姻家庭法”課程教學的開展,應貫徹隱性教育的理念。具體而言,從教學方法論上說,隱性教育要求專業(yè)類課程的教育教學采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要潛移默化、自然而然地穿插黨的主張、國家意志和意識形態(tài)要求,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目的。[4]換言之,在課程思政的教學中,教師應將挖掘到的思政元素滲透到專業(yè)課的教學過程當中,學生于潛移默化中接受主流價值觀念的熏陶。[14]故此,在“婚姻家庭法”課程思政的開展中,應以隱性教育理念為指引,適時地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唯有如此,才能將“婚姻家庭法”課程上出“思政味”。
在隱性教育的理念下,“婚姻家庭法”在講授的過程中,應該在恰當的知識點處,適當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等思政元素。那么,在實踐中,應如何適當地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課堂教學中?為了更直觀地呈現(xiàn)思政元素融入的方法,本文擬以“婚姻家庭法”課程中“父母子女關系”章節(jié)的相關知識點為例進行探討。
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離不開思政元素的挖掘。因此,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是“婚姻家庭法”課程思政教學開展的前提?!盎橐黾彝シā闭n程中的“父母子女關系”章節(jié)主要有概述、生子女和繼子女等三個部分的知識點,其中蘊含著一定的思政元素。在挖掘思政元素時,需要一定的歸類標準作為參考。對于如何歸類思政元素,教育部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已經給予了明確的標準,具體包括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憲法法治、職業(yè)理想和職業(yè)道德等五個方面的內容。此五個方面的內容不僅指明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而且也較為全面地指出了可能蘊含的思政元素。因此,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上,以上述五個方面的內容作為參考標準即可,如此不僅可以降低思政元素挖掘歸納的難度,而且也能使思政元素能夠較為全面地被挖掘。
首先,對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而言,以“父母子女關系”的知識點為例,可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挖掘出“良好家教家風”等思政元素。具言之,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指出,廣大家庭都要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身體力行、耳濡目染,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圩?,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家庭成員特別是下一代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華民族。[5]此項內容涉及到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權利與義務的知識點。
其次,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言,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為標準,逐項挖掘提取其中的思政元素。在此之下,可以挖掘出“和諧”“平等”“友善”等思政元素。具言之,父母子女權利義務關系的設置是“和諧”價值觀的體現(xiàn),婚生子女與非婚生子女權利義務的一致性是“平等”價值觀的體現(xiàn),成年子女對父母的贍養(yǎng)是“友善”價值觀的體現(xiàn)。再者,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而言,父母子女關系中亦體現(xiàn)出諸多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如在父母對子女教育義務和責任中,體現(xiàn)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子不教,父之過”的思想,即若是父母未能履行對未成年子女的管教義務,那么將要為未成年子女的侵權承擔責任。而對于憲法法治而言,父母子女關系章節(jié)均有所體現(xiàn)自不待言,因為《民法典》原本即是以《憲法》為依據設置的,其中的內容必然是在《憲法》的框架下展開的。本章節(jié)的內容主要來源于《憲法》第49條的規(guī)定,即父母有撫養(yǎng)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yǎng)扶助父母的義務。最后,對于職業(yè)理想和職業(yè)道德而言,其中亦可挖掘出思政元素,此方面可側重于從現(xiàn)實案例中進行挖掘。如在成年子女對父母贍養(yǎng)義務的知識點中,可通過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丶铱纯础钡湫桶咐?,分析作為一名法律職業(yè)者在其中的作用,特別是在該案中,法官是如何在職業(yè)道德之下,正確地運用法律知識,維護弱者的利益,進而收獲到社會的好評,以此而樹立學生正確的職業(yè)倫理道德觀。
在挖掘知識點思政元素的基礎上,下一步理應為如何將所挖掘到的思政元素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融入到專業(yè)課程教學中。對此,有學者認為,隱性教育要求在法學專業(yè)課程中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具有間接性,在法學專業(yè)課程教學中,不能硬性“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而是要求法學專業(yè)課程教師自覺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闡釋法學專業(yè)理論中的價值觀,或分析具體的法學理論、案例或事件。[16]有學者則認為,課程思政必須盡力做到思政與專業(yè)有機融合,借用化學術語,融入思政的專業(yè)課不應該是懸濁液,而應該是溶液。如果專業(yè)課教師為了思政生拉硬扯,不僅起不到育人功效,甚至可能弄巧成拙,滋生學生對思政的反感情緒。[1]上述兩種觀點雖然在表述上各有不同,但是在本質上卻具有同一共通性,即在思政元素的融入中,應以間接的方式將思政元素恰當地融入到專業(yè)課的教學中。而這些間接方式所強調的是,思政元素與專業(yè)知識講授必須緊密結合。在此要義下,“婚姻家庭法”的教學理應將思政元素與專業(yè)知識緊密結合。為了更細致地展現(xiàn)思政元素融入專業(yè)知識講授的方法,本文在“婚姻家庭法”“父母子女關系”的章節(jié)中,選取成年子女對父母的贍養(yǎng)扶助義務知識點為例,探討專業(yè)課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
具體來說,在開始講解該知識點的內容之前,可先提出一個與之相關的典型案例,如可列舉前述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丶铱纯础钡湫桶咐W生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向學生提出帶有思政味的問題,如“依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諸位會覺得法院應如何裁判”?在討論的過程中,向學生講解“善事父母”“百善孝為先”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由此引導學生往此方向去思考。在此基礎上,說明法院的裁判結果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致性。同時也說明了其符合我國《民法典》的相關規(guī)定。而這些規(guī)定,即是將要學習的內容,以此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講解成年子女對父母有贍養(yǎng)扶助義務的內容時,進一步說明我國《民法典》緣何這樣規(guī)定?此項原因不僅在于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而且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xiàn)。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婚姻家庭制度的設置中,是民法典體系化的應有之義。成年子女對父母有贍養(yǎng)扶助的義務正是“友善”價值觀的體現(xiàn),即父母為自己操勞一生,自己理應在父母年老無助時履行贍養(yǎng)的義務。與此同時,穿插講述習近平總書記尊老愛老的故事,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十分孝敬父母。據媒體報道,習近平總書記盡管公務繁忙,但每當有時間和母親一起吃飯,飯后都會拉著母親的手散步,陪她聊天。[17]在此基礎上,通過比較的方法,進一步指出一些國家的民法典并未規(guī)定成年子女對父母的贍養(yǎng)義務,由此在現(xiàn)實中引發(fā)諸多問題。
通過上述一系列思政元素的融入,力求在學生頭腦里樹立尊老和孝順的意識,即尊老和孝順是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即便是國家領導人,也概莫能外。若此時自己不尊老不孝順,顯然會被社會所不容,同時也會為法律所制裁。通過這一系列的講授,聽課學生不僅學到了成年子女對父母贍養(yǎng)扶助義務的內容,而且基本上能樹立起尊老和孝順的意識。
通過部分的實踐表明,上述思政元素融入的方法,將能使課程講授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學生在學習到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也能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從期末的學生評教來看,上述方法之下的教學并未出現(xiàn)別的一些課程存在的“教師上課不好”“教師上課不談專業(yè)知識”等較為負面的評價。在教學評價滿分為100分的情境下,教師總體上的評分均能超過90分。
當前,“婚姻家庭法”課程思政的開展仍顯得較為滯后,從整體上仍處于初期的融合階段。此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在于,專業(yè)教師對“婚姻家庭法”的課程思政還不夠重視。事實上,在“婚姻家庭法”中開展課程思政是十分必要的,其不僅有助于樹立學生正確的婚姻家庭觀,而且亦有助于維護婚姻家庭、社會乃至國家的穩(wěn)定。在“婚姻家庭法”中開展課程思政,也是我國培養(yǎng)人才目標的應有之義。在課程思政的視域下,“婚姻家庭法”在教學上應樹立隱性教育的理念,將挖掘到的思政元素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融入到課程的講解中。通過此種教學方法,不僅能讓學生學習到專業(yè)知識,而且也能在學生心中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在此之下,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