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會
(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第二實驗小學)
閱讀有助于學生積累語言,促進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關鍵。而在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過程中,閱讀課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它能夠系統(tǒng)地從閱讀方法與情感體驗等方面給予學生切實的幫助。不過,現(xiàn)階段閱讀課依然存在不少問題,而這些問題恰恰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有著巨大的阻礙。
對于大部分教師和學生來說,課文是閱讀課教學的主要內容。而對于這些精挑細選出來的篇幅短小、結構簡單的文章,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真實的閱讀水平呢?妮娜·米克森在《童書中的神奇魔力》一書中曾說道:“教科書的文章往往是經過修飾的去情境化的有明晰的道德告訴的文章,這樣的文章顯然沒法幫助孩子形成文學鑒賞能力?!庇纱丝梢姡x材范圍偏窄制約著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
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對于不少高年級的學生來說,獨立閱讀一部長篇文學作品依然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甚至還有少部分學生很難堅持將一本完整的書籍讀完。學生在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上的差異為教師有效開展整本書的閱讀增加了難度。
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他所具有的各項技能都是從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發(fā)展而來,閱讀技能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將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直接“丟”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讀、去思考、去領悟,教師沒有采取任何指導性措施,不進行任何閱讀方法的指導,那么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讀書可能只是浮光掠影,幾乎不能從文字中獲得任何有用的知識,也很難在讀書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閱讀技能,這也是不少閱讀課流于形式的一個重要因素。
閱讀課和課文內容的教學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兩者的側重點不同。但很多教師思路不清晰,往往將閱讀課當成一般的課來上,這一做法背離了閱讀課教學的初衷,很難使閱讀課教學的價值得到實現(xiàn)。此外,閱讀課上到底是教讀書方法還是展示閱讀成果,也一直難以界定。試想,如果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思路混亂,沒有明白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這樣的閱讀課能真正開展起來嗎?即使開展起來了,能有好的效果嗎?
為什么要讀整本書?蔣軍晶老師在他的作品《和孩子聊書吧——讓孩子愛上閱讀》一書中說:“整本書與單篇文章相比,人物更多、主題更復雜、意蘊更豐富……總而言之,讀整本書對一個人注意力、分析力、思考力等都提出了極大的挑戰(zhàn),閱讀成為一種高強度的思維鍛煉?!弊x整本書,對于學生真實閱讀能力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那些經常讀整本書的同學在閱讀理解、習作等方面的進步要遠遠大于那些不愛讀書的同學,同學之間的差距往往在這一階段被拉開。
既然以整本書為基礎來開展閱讀課教學,那么如何選擇合適的書籍就成了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大部分學生來說,閱讀興趣是支撐他們一直讀下去的基礎,所以選擇的書籍也應該是符合學生年齡、心理特征的優(yōu)秀書籍。選擇這類書籍時還應當注意字數不宜過多,尤其生僻字要少,以免學生產生厭讀情緒。
教學之前,教師首先要對整本書有全面且深入的理解,在學生讀書的過程中給予方法上的指導。小學生由于心智不成熟,教師要盡量摒棄脫離內容談理論的做法,方法指導要落到實處,以具體的事例開展教學。比如,本校教師在教學曹文軒《草房子》一課時,請同學們選擇一位少年,概述他的成長經歷。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就勢指出閱讀方法——提要式讀書,這種方法的指導與學生的回答緊密結合,以實踐引領學生習得閱讀方法。
既然閱讀課針對的是整本書,那么學生的閱讀也應該在課下完成。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在讀書的過程中提升閱讀能力和水平,教師應在平時就將閱讀方法教學落在實處。閱讀課應該是成果的分享和集中展示,是方法的高度總結和凝練。如在寫人的文章中,教師就應該有意識地教育學生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來表現(xiàn)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在這種強調之下讓學生再去讀一些寫人的文章,有利于閱讀方法的遷移。當然,設計閱讀單也是指導學生有效閱讀的重要方法。學生帶著閱讀單上的任務去讀書,更有助于閱讀能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在閱讀課中還有更多的“路”等待著我們去探索,教師也應當緊跟時代步伐,以學生為主體,努力鉆研,將閱讀課真正變成對學生有益,能提升學生閱讀水平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