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瓊臺師范學院附屬桂林洋幼兒園 紀麗娜
□ 瓊臺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學院 巫秋云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幫助幼兒了解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也指出,幼兒園應“創(chuàng)造條件開辟沙地、水池、種植園地等,并根據幼兒活動的需要綠化、美化園地?!笨梢姡N植作為幼兒園課程的一部分,能讓幼兒直觀感受自然,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近自然并從事勞動,使之成為幼兒園較為重要的自然教育手段。在當前的幼兒園課程開發(fā)實踐中,應嘗試更深入多樣地開展幼兒園種植實踐,在種植活動中守護兒童的自然之心?!耙杂變簽楸?,以自然為師”正是種植活動實踐的精髓所在,“守護童心,師法自然”是恰當的路徑。
盧梭在《愛彌兒》中指出,兒童的教育應與他們的自然環(huán)境相聯系,根據他們的需要和興趣設計教育方案。據此,以學習者的經驗為中心取向的課程設計中“教育者要分析兒童的經驗,看看他們在自然經驗中何處已經存在著對由事實和真理組織起來的知識的認識,探索能將兒童的先天興趣與較為規(guī)范的知識聯系起來的媒介?!睆倪@一角度生成的課程更能夠體現幼兒的興趣和已有經驗。
實踐過程中,種植課程的源起于教師對幼兒的聆聽,發(fā)端于幼兒自然的提問:某一天,正是下午茶吃水果的時間,孩子喜歡的火龍果端上來了,其中一名同學問:“老師,火龍果是長在樹上的嗎?還是長在菜園里?”馬上有孩子說:“是在樹上的,我去采摘過?!薄拔乙彩恰薄拔乙部催^”“我還以為火龍果像西瓜一樣呢。”紛紛不停的討論像一簇小火苗,引發(fā)了老師的思考,身處熱帶海島,擁有廣闊的自然環(huán)境資源,幼兒應見識更多的自然事物。
種植課程與自然有關,產生也源起于幼兒的自然好奇,天性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對大自然的其它生物產生的疑問是學習的開始。課程追隨童心,試圖一起找尋“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的自然之問的答案。
就像大自然只是按自己的節(jié)律變幻四季、流轉光年,只提供土壤、空氣、水,而萬物卻能夠自由生長為自己原本的樣子。師法自然的種植課程實踐中,教師所做更多的是材料提供、自然觀察和隱性支持。課程實踐中,教師將課程的自主權還給幼兒。
在確定之時,幼兒查閱相關的植物知識,了解植物的特點以及基本種植要求。實踐中,各班關注的植物種類不一樣,例如小班主要對已經種植并長成的椰子樹進行照顧、勞作;中班的孩子經過討論認為幼兒園的菠蘿蜜樹很特別,他們想要學習、觀察菠蘿蜜;大班由于在場地里種植了百香果,他們想要進一步學習,并完成一系列延伸活動。
每周半天,幼兒前往自然環(huán)境(戶外草地)中開展活動,幼兒與花、草、樹、葉、泥、蟲、土、水親密互動,在完全放松的狀態(tài)中尋找、觀察、嬉戲、暢游,于自然之中親密,發(fā)現自然之美,領悟自然之中萬事萬物的關聯,形成對自然的精神寄托。在自然之中學習,并不是漫無目的、失去方向的無所事事,教師有提供適宜的主題引領活動的開始,并在活動的過程中慢慢聚焦到幼兒的興趣。例如,某個半天的種植活動,老師給孩子布置了一項小任務:“收集種植園里的顏色”,孩子觀察各種植物、動物、其他無生命物質的顏色并記錄下來,在觀察的過程中,他們都發(fā)現了這一季節(jié)樹葉的顏色特別美:新芽嫩綠、老葉深綠、黃葉泛紅……自然給了孩子真實的學習。
幼兒天性中對萬事萬物的好奇驅動他們動用一切方式進行活動,幼兒的思維特點決定了他們需要在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里去獲得豐富的經驗。課程實踐中,幼兒翻土、捉蟲、采摘、品嘗是允許的,一些更為稀少的體驗也在其中獲得。例如,有一次,大班孩子發(fā)現自己所種的菜苗上有一只青蟲,一些女孩子害怕地捂住眼睛,一個膽子大的男孩子一把抓起青蟲,扔在地上踩死。一個女孩馬上說:“你不能將它踩死,它是有生命的!”另一個男孩則說:“踩出了好多好惡心的水?!薄斑@不是水,是它的血吧!”“這不是血,我們的血是紅色的,這不是紅色?!薄拔野职指嬖V過我,青蟲的血是綠色的,因為它只吃植物,沒有血紅蛋白。”討論內容從植物的生長轉為了生命的不同樣態(tài)及價值,成為具有某種意義上的生命哲學探討,課程的意義一再升華。
每一棵植物的萌芽、抽苗、開花、結果,都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種植的過程是遵守自然規(guī)則的過程,種植活動實踐是學習自然規(guī)則的過程。例如,孩子在觀察菠蘿蜜樹的時候,發(fā)現一顆樹上能結出好多個小果,但是中途有的果會掉落、變黃或者腐爛,最終能長成大果的只有少數,這其中是由什么決定的?孩子提出的問題,去觀察了解自然的規(guī)則,從而更加熱愛自然,懂得保護自然。
大自然擁有最為廣闊的胸襟,蘊含著最為豐富的生命和經驗,包容著最為樸素但是極致的美。師法自然的教育,應具有打開胸懷、廣為接納的態(tài)度。種植課程實踐中,教師鼓勵幼兒學習,但并不以知識獲得進行限制;允許孩子探索,但不以技能練習作為標尺;支持幼兒思考,但不將理性邏輯形成套路。
正如“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幼兒的感受亦是自身經驗及個性的獨特產物。種植課程中,應盡可能地讓幼兒去看、去摸、去做、去說,關注到他的熱情、興奮、激動,還有害怕、恐懼、感傷。不強迫孩子去死記硬背某個名詞或知識,而是體驗大自然的神奇,體會獨一無二的相遇,感受打開身心的狀態(tài),享受某一刻全神貫注的關注。例如某個秋天的下午,孩子正在草地上戲耍,有一個孩子忽然停下來,說:“老師,我覺得那樹葉掉下來的樣子好美,我看著它好像在跳舞?!痹谶@樣詩意且充滿想象力的感悟面前,“樹葉像什么”“這是什么樹”“樹葉是怎樣組成的”,都不重要。在這一時刻,老師陪著孩子靜靜地看“樹葉跳舞”,感受這一刻自然的秘密音樂,就是分享了幼兒發(fā)現的樂趣。
另一個案例,小班幼兒明明很努力地給花澆水,但每次提水,都不能控制好力度撒在半路。他停下來想了一會兒,去工具房換了一個小水壺,終于可以好好澆水了。
這是幼兒對自然的接納,對自己能力水平的接納。也是成人對幼兒的接納。只有允許失敗、接納失敗,幼兒才能大膽去嘗試,充滿信心地去探究。
探究的過程會有結果,結果可能是成功,更可能是失敗。失敗是人生的必經之路,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種植課程中,接納幼兒的失敗,也是自然教予的法則之一。
種植過程的失敗,可能是幼兒仍不具備足夠的知識和能力;種植結果的失敗,可能是某些幼兒無法考慮到的因素引起。接納失敗,是人生的必修課,也是成功的重啟點。例如種植課程實踐中,孩子充滿期待地每天給菜園澆水、施肥,每天都希望第二天可以看到南瓜成熟,但是南瓜苗長得很好,就是長果很少。好不容易長了一個,過幾天去看又變黃了。老師在這時和他們聊聊當南瓜果壞了的時候的心情,并展開話題分享:“一個小南瓜的努力成長”和“假如每個南瓜果都能成熟”,孩子通過交流知道了南瓜成長需要的條件和經過的階段,大膽暢想假如世界上每個南瓜果都成熟可能會發(fā)生的趣事,在奇妙的想象中明白了自然界的法則,知道了原本就不是每個結出的南瓜都能順利長大成熟,從而更加熱愛種植,珍惜收獲。
成長是種向著好的方向的發(fā)展。幼兒在生活中獲得經驗,處于動態(tài)成長的過程,而大自然中的事物也是處于動態(tài)變化之中。師法自然,應該看到并接納幼兒的變化。實踐中的種植課程也是,要接納幼兒從不會到會,從單一到復雜,從低的挑戰(zhàn)到高的挑戰(zhàn)。這是兒童發(fā)展的需求,也是種植課程的自然結果。
例如中班幼兒在第一次測量菠蘿蜜樹的活動中,用的是繩子工具,半年以后,他們又想知道菠蘿蜜樹有沒有長大,他們選擇用尺子工具。認識尺子、使用尺子是他們成長中的新能力,也是教師關注到可以提供的新的學習方式。再接下來的種植活動中,孩子想嘗試用一些新的工具進行測量,他們找到了裝水果的塑料袋和體育老師的跳繩去嘗試,發(fā)現不同工具使用時有各自需要注意的問題。而老師則在接納著幼兒的成長,給予他們大膽嘗試的空間。
接納幼兒的成長,意味著在種植課程中不做課程目標的上限,老師提供探索的條件和工具,為孩子們的需要提供足夠的支持,這種支持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對于精神支持方面來說,有時候,不給予具體的幫助就是一種支持,不著急向孩子給出答案,不著急為幼兒提供預設的方案,讓孩子有更多想一想、試一試的機會,讓成長悄悄地、自然地發(fā)生。
總之,大自然是所有人的老師,幼兒園課程在傾聽幼兒、放手幼兒、接納幼兒各方面都應向大自然學習,在幼兒園種植課程的實踐中,從源起、到過程再到結果,都應是自然發(fā)生的過程。只有如此,幼兒才能領悟自然,教育才能自然進行。打開親近自然的心,走進自然,讓種植真實發(fā)生,教育真實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