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智慧
探究藝術的溫度要從藝術是什么提問,藝術泛指六藝及術數(shù)方技等各種技術、技能,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方法?!逗鬂h書·張衡傳》中“遂通五經(jīng),貫六藝?!敝付Y、樂、射、御、書、數(shù)六種古代教學科目;對于“術”的解釋為技藝、方法,術多為可傳可教的技。技的學習可遵循規(guī)律,而“藝”這個藝術的核心卻并不能通過有邏輯的學習掌握。通常溫度表示物體冷暖程度的物理量,是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藝術是根據(jù)想象創(chuàng)造有情感屬性的主觀精神世界,因為藝更側重于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方法,而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是法外之法的感知力,是有溫度的文化傳播。
人們普遍認為藝術與審美同源,藝術的核心是關于美的問題,故常以美代替藝術,藝術與美有密切的聯(lián)系卻并不等同。藝術在表現(xiàn)形式上包括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眾多門類。欣賞美是相對私人的感受,而情感共鳴在作品呈現(xiàn)于觀者時,又是藝術家希望得到普遍認知的條件,以情感的表達來與觀者溝通是藝術希望達到的目的。這種共鳴是經(jīng)驗中感覺和聯(lián)想在社會中的反映,藝術家借由藝術的手段實現(xiàn)與觀者自由對話,來傳遞文化共識,這種傳播本身是以有溫度的情感作為前提的傳播。
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有感性認識、智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三個層面。美由感知生發(fā),在發(fā)展中以藝術為載體呈現(xiàn)出各種樣貌,是個人認知的主觀情感對社會中某一面的表現(xiàn)。通過這種表現(xiàn),人們受到感動、啟發(fā),通過思考,在腦海中加工。
談到藝術與哲學的關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總是離不開儒釋道。陳傳席在《中國山水畫史》中指出:“宗炳的《畫山水序》主要闡述用畫的形式把哲理的內(nèi)容(道)表達出來。”“宗炳認為山水畫是用來體現(xiàn)圣人之道的。‘圣人含道映物’‘山水以形媚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畫山水或觀山水都和游覽真山水一樣,而且能更好地品味圣人之道。宗炳對儒、道、仙、佛各家的道,俱有研究,這些‘道’對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他的‘道’指的是老、莊之道?!睋Q言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古人擬定的審美標準并不是客觀世界的再現(xiàn),不是追求像,而是通過宗炳的“暢神說”“神思”“應會感神,神超理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美學思想來揭示“情”的重要地位。王微在《敘畫》中指出山水畫與地圖的區(qū)別,強調(diào)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致”和“情”,直接揭示了中國人的審美中,畫家對自然山水娛情作用的認識。
山水畫是品圣人之道,而圣人亦是以溫暖擁抱世界的人?!墩撜Z》第一篇第十章中:“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我們知道,孔子獲得信息是因他的態(tài)度“溫、良、恭、儉、讓”,所以別人很愿意跟他敞開心扉把他想知道的一切告訴他。正如《論語》明明是講道理,但是以建議的方式溫和不激烈、不尖銳、不尖刻地娓娓道來,同樣給人以溫暖的感受。儒家所倡導的中庸之道,追述根源本身來自孔子的“溫、良、恭、儉、讓”??鬃訙睾偷男愿窬蜎Q定著文化同源藝術也必定受“溫”的影響,是以真善美為前提。有溫度的文化傳播可以更好地感化人心。
梁啟超在《美術與生活》中談道:“我確信‘美’是人類生活中一要素,或者還是各種要素中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內(nèi)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去,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美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在一定程度上是藝術通過不同形式與受眾產(chǎn)生的共情。這種共情是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進行表達,體察到觀者的情感情緒,用尊重、接納、喚醒、平等的態(tài)度將觀者的內(nèi)在感受準確地表達出來。而藝術往往又是隱喻的帶有趣味性地揭示生活的某一面。趣味是生活的原動力,倘若生活沒有了溫度,沒有了趣味,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藝術家找到了人與社會的關聯(lián)。藝術具有撫慰人心的力量,是人們追尋的光,人們通過感受藝術的溫度被賦予力量。
隱喻的趣味從另一方面談是由于“溫”的內(nèi)斂導致,是有分寸的、節(jié)制的,又有愛的態(tài)度表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含蓄地表現(xiàn)了范寬對世界的認知和體悟。一幅2 米多高的巨碑式山水以散點式構圖,仰視、平視、俯視三個不同視角隱喻地表達人生的不同階段與世界的關系。畫面最底部怪石嶙峋,擋住了后面的路;中段緩坡樹木,溪水慢慢流過,一條路上二人和正馱著貨物的四頭驢子正往前走;上面三分之二很大的面積是一座接近滿幅的大山。山腳下的路上,兩個生活艱辛的人正牽著四頭背馱重物的驢。因東西太沉,驢子低著頭鉚著勁,步履沉重地走著,一前一后兩個人亦是如此,仿佛凡俗世界里的人們努力生活,低頭向前走,他們并不關心什么風景,大山和他周圍的景物都與他們無關。在他們眼中,現(xiàn)實生活里只有這方現(xiàn)實,只有這眼前的路,同在一片天地卻無暇看天、看地、看自身以外寬廣的世界,不能突破自身的維度,生活里只有眼前的茍且。中景的流水之上,循著水到山邊隱約可見一人,人物雖小,但方向清晰,他從深山里走來,同一視域空間里循著他可前進的方向的右邊有房屋樓閣,路并不明朗,似人類試圖追求理想精神世界的更高處,前路漫漫不畏艱辛。畫面的第三部分,整幅畫視覺的中心是正中頂天立地的主峰。中軸巨碑式構圖中主峰占據(jù)畫面三分之二,它沉穩(wěn)厚重,給人以泰山壓頂?shù)那f重與敬畏之感。高高聳立的大山幾乎與天相接,再長一寸就要劃破蒼穹,在給人崇高感的同時,又有高處不勝寒的孤獨感。試想,我們站在山巔抬頭仰望,蒼茫宇宙間,天空與山融為一體,模糊不清,俯瞰大地,眼前的開闊會使我們心曠神怡?!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狈秾捑瓦@樣帶著我們在爬山登頂中尋找活著的意義,讓我們認識到,無論歷經(jīng)多少痛苦磨難,此刻都能通過突破自我局限,獲得幸福?!断叫新脠D》跨越時空,讓千百年后的我們感受到范寬的博愛之心。他尊山水之道,持一支畫筆講仁者愛人,講生命的真諦。觀《溪山行旅圖》,我們發(fā)現(xiàn)藝術源于范寬有溫度的感受,其借由理性的繪畫語言表現(xiàn)將情感隱匿其中,以山水畫的形式喚起觀者的共鳴,使觀者在欣賞中得到慰藉。
溫暖與寒冷相對,正如喜劇與悲劇相對。喜劇給人以歡愉,可觸發(fā)美感,以輕松歡快的方式愉悅觀者。悲劇往往觸發(fā)崇高感,將原本平靜美好揉碎毀滅在人們面前。觀者面對作品,感受情緒的動蕩,在深思的同時,激發(fā)心中崇高感。藝術的溫度在傳遞時也不是單一的溫暖,冰冷同樣是藝術所傳遞的溫度。藝術在歷史中的各個階段具有不同社會功能,在封建社會,藝術是統(tǒng)治者的工具:商代冰冷的饕餮紋代表《司母戊方鼎》震懾人心,是統(tǒng)治者權力的象征;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藝術一方面可以使人得到美感享受,另一方面藝術“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功能同樣發(fā)揮作用。張華的文學典籍《女史箴》意在給農(nóng)耕文明里“女子無才便是德”目不識丁的女性講道理。顧愷之依此創(chuàng)作的繪畫作品《女史箴圖》成了很好的說教工具。張華是聰明的,給西晉惠帝司馬衷時期獨攬大權、專橫嫉妒,又荒淫無度的皇后賈氏講故事,故事講出來了,道理也明了了,可謂用心良苦。顧愷之是聰明的,不識字的婦女看不懂張華的“苦口婆心”,就用藝術的形式帶人們感受,用藝術這種有溫度的方式把道理講明白。李唐的《采薇圖》描繪殷商貴族伯夷、叔齊在亡國后,隱居在首陽山,采薇而食之,恥食周粟,寧愿餓死,也不愿屈服于周的故事。他原為宋徽宗時畫院的畫家,靖康之變后顛沛流離的他以畫筆訴說對屈辱妥協(xié)者的不滿。藝術在不同時期承載歷史,訴說當下,發(fā)揮社會功能的例子比比皆是。在中國文人繪畫中“比德說”亦是藝術成為個人情感表達的有力證明。文人們托物言志在繪畫中用表現(xiàn)對梅蘭竹菊的喜愛,來表達自己的精神追求。這種表現(xiàn)是隱喻的,是藝術在一個時代的精神表征。這種隱喻的精神追求體現(xiàn)在繪畫藝術、文學藝術、詩歌曲藝等諸多方面,其滲透進人們生活中,又借由藝術表現(xiàn)生活的每個細節(jié),在某一瞬間使人感動,而這感動就是有溫度的傳播活動。
當然,西方繪畫藝術帶給我們的溫度同樣不勝枚舉。荷蘭小畫派中生活艱辛的維米爾的畫面常常有一扇敞開的窗子,明媚的陽光透過窗戶射入室內(nèi),自然的光和煦而溫暖,照散了歲月的艱辛,溫柔了生活,也撫慰了人心;夏爾丹的《銅水壺》凝固了時間,凝固了溫暖;而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則以冰冷的溫度揭示戰(zhàn)爭的殘酷,喚醒人們珍愛和平。中西方無論用理論試圖闡釋藝術,還是用作品呈現(xiàn)美,代代傳承的是用最有溫度的方式告訴人們道德標準、是非曲直?,F(xiàn)實之上,人們不斷追求真理,追求冷冰冰的理論,而又希望以溫暖的方式傳頌,藝術就成了很好的媒介。被譽為“現(xiàn)代美育之父”的德國美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指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我們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笨档抡J為,真正的德行只能根植于原則之上。這些原則不是思辨的規(guī)律,而是一種感覺的意識,它就活在每個人的心中。它就是對人性和價值的感覺。唯有當一個人自己的品行服從于如此博大的品性的時候,我們的善良的動機才能成比例地加以運用,并且會完成成為德行的那種高貴的形態(tài)。
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藝術注重人的內(nèi)心世界,藝術的溫度在一定程度上闡釋藝術是一種感性教育,是以情感為核心的心理活動的呈現(xiàn),在感覺、知覺、想象、直覺基礎上根據(jù)情感的可塑性,用創(chuàng)作符合美的規(guī)律的作品,激發(fā)觀者的共情心理。席勒曾說:“通過自由去給予自由,這是審美王國中的基本法律”。
藝術家在自由愉悅的狀態(tài)下,通過感受,使現(xiàn)象從事物本身中抽離出美的要素,在腦中留存。藝術家真正遵循的道路是“藝術源于生活,藝術高于生活,藝術回饋于生活”的樸實的藝術觀。無論創(chuàng)造者的輸出,還是欣賞者的輸入,藝術都緊密地與個人讀過的書、性格、特殊的文化背景、個人經(jīng)歷有關,藝術作品的呈現(xiàn)是有溫度的文化共識。而是否被傳播取決于作品本身的呈現(xiàn)是否被觀者感知,是否對觀者有啟發(fā),傳遞的信息是否大于這個認知層面里的思維范圍。
真正有溫度的藝術是一種凝神專注的匠人精神,是藝術家沉靜而細致地打磨心中那道光,從容、淡定地訴說時代的精神,是在有情感、有溫度地彰顯人格力量和人性的美。藝術具有聊以自娛、撫慰人心的力量;能夠激發(fā)個體的生命活力,發(fā)展個體創(chuàng)造力,開啟個體心智,充實個體人生的力量。任何一個時代的藝術都有屬于這個時代的表現(xiàn)。這種表現(xiàn)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性,藝術家用有溫度的情感把理想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精神糅合在一起表現(xiàn)人文關懷,以質(zhì)樸或浪漫的手法,有溫度、有力量地彰顯美德和抒發(fā)真摯情感。這種藝術的呈現(xiàn)產(chǎn)生的影響是審美教育,是個體與外界交往互動中內(nèi)化形成的,是具有優(yōu)美感、崇高感、整體性、持久性、隱蔽性、愉悅性等特征的心理反應。換言之是藝術家把理想信念、價值觀、行為準則、風尚等內(nèi)容以藝術為媒介,用無意識的非特定性功能,以情動人,讓人陶冶情操,修身養(yǎng)性。
藝術是對客觀世界帶有情感的模仿,通過內(nèi)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調(diào)動人們內(nèi)心的情感,使其產(chǎn)生共鳴,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對人的塑造。無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還是個人感知的差異,藝術的溫度所引發(fā)的情感共鳴都是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