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瑞
青島科技大學法學院,山東 青島 266061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四條規(guī)定:侵害他人財產(chǎn)的,財產(chǎn)損失按照損失發(fā)生時的市場價格或者其他合理方式計算。本條法律明確了損害賠償時間之確認及計算標準之確認。物的侵權損害不確定性在于物的價格為實時變動的,對于動產(chǎn)而言,其價值基本以下跌為趨勢,而對于不動產(chǎn)而言,其價值變化浮動較大,以損害發(fā)生時為準,無疑是平衡被侵權人損失及侵權人賠償范圍合理性的結果。一是當物的損害存在時,侵權行為及結果既已成立,故應以該時間點作為侵權損害賠償?shù)臅r間點。二是侵權人在實施侵權行為時,結合生活經(jīng)驗及常識會對物的價值進行大致的預估,若以其他的時間點作為侵權損害計算標準,則可能會導致賠償人賠償?shù)臄?shù)額與預估的賠償數(shù)額相去甚遠,不利于法律預測作用的實現(xiàn)。三是以其他時間點為計算準賠償數(shù)額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如物的價值因不可預測的因素發(fā)生大幅的上漲或下跌,當事人可以通過遲延起訴或故意拖延庭審進度,使己方獲利,違反了侵權損害賠償原則中的“禁止獲利”原則。而在理論界亦有不同的觀點,梁慧星教授認為假若計算時間點為損害發(fā)生時,標的物的價值下降時被侵權人存在獲利的可能性,反之被侵權人則存在損失[1]。
根據(jù)《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的規(guī)定,物的損害賠償方式在實踐中主要為“(五)恢復原狀、(八)賠償損失”,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對這兩種賠償方式的先后履行順序并無明確規(guī)定,但是以恢復原狀承擔責任的方式需要滿足以下條件:1.受到損壞的財產(chǎn)仍然存在且有恢復原狀的可能性,若受到損害的財產(chǎn)已滅失或者無法恢復原狀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選擇其他責任方式;2.恢復原狀有必要,即被侵權人認為恢復原狀是必要的且具有經(jīng)濟上的合理性?;謴驮瓲钊魶]有經(jīng)濟上的合理性,就不宜適用該責任方式。如果修理后不能或者不能完全達到受損前的狀況的,義務人還應當對該財產(chǎn)價值貶損的部分予以賠償。即被侵權人認為標的物無修復必要或不具有經(jīng)濟上的合理性時,可以選擇讓侵權人以賠償損失的形式承擔侵權責任,使受到損害的權利得到救濟,使被侵權人能恢復到未受到損害前的狀態(tài)。被侵權人可以選擇任意一種方式提起訴訟,請求對方承擔責任,但其選擇的方式必然為于己最優(yōu)的。法官需要結合案件證據(jù)及最有利于物的利用或最有利于賠償?shù)姆绞阶鞒雠袥Q。
物的侵權損害賠償中,金錢賠償方式為“賠償損失”。賠償損失的方式根據(jù)物的所有權是否發(fā)生轉移可大致分為兩種:1.所有權不發(fā)生轉移。就損害價值部分及預期利益進行賠償,即賠償被侵權人的全部損失[2]。例如甲將一件價值8000元的衣服送至乙干洗店干洗,并明確告知乙大衣價值,乙按照相應標準收費,干洗后,甲發(fā)現(xiàn)衣服有一破損,經(jīng)鑒定后該大衣殘余價值為5000元,甲遂向乙請求支付3000元。此種賠償方式為實踐中最為常見,被侵權人認為遭受損害后的物依舊能實現(xiàn)物的功能或存在經(jīng)濟利益,在侵權人賠償后,物的殘余價值及賠償金額相加能夠恢復至遭受損失之前。2.所有權發(fā)生轉移。即侵權人就物的剩余價值部分進行賠償后,獲得物的所有權。如上述情形所述,甲的大衣無法恢復原狀,致使大衣的觀賞性功能無法實現(xiàn),甲遂請求乙折價購買該大衣。侵權人以此種賠償方式賠償?shù)模举|(zhì)上為支出了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金錢,即賠償數(shù)額等于損壞物的剩余價值加侵權人造成的損失,其所有權發(fā)生轉移的理論依據(jù)為賠付款中包含了物的剩余價值。以上兩種方式均符合《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第八款的規(guī)定,被侵權人的權利恢復至受到損失之前,但對于侵權人而言,因被侵權人請求權行使方式的不同而所承擔的后果相去甚遠。
在前文所述中,已知《民法典》對賠償損失的具體方式以及先后適用順序并無明確規(guī)定[3]。筆者認為,在面對侵權損害金錢賠償時,應以不轉移所有權式賠償為主要手段,轉移所有權式賠償為輔。理由如下:1.從侵權損害賠償?shù)哪康膩碚f,被侵權人旨在通過救濟手段,將權利恢復至受損害之前的圓滿狀態(tài),無疑直接賠償物的損失價值,是最有效率的賠償方式,故轉移所有權式賠償應為不轉移所有權式賠償?shù)难a充手段。2.轉移所有權式賠償應設立前提條件,即只有在以一般人視角認為該物損壞后已無法實現(xiàn)該物的功能性,但仍存在剩余價值的可能性,或者直接賠償損失明顯對被侵權人有失公平時,才應考慮轉移所有權式賠償。3.轉移所有權式賠償本質(zhì)上為被侵權人支付物的剩余價值加造成的損失,二者價格在實踐中若無具體國家或行業(yè)標準將難以確定,從而導致雙方當事人開庭時舉證困難,無疑會增加訴訟難度造成訴累。4.于侵權人而言,兩種賠償方式最終的賠償數(shù)額存在相去甚遠的可能性,對于非被侵權物所屬領域人員的侵權人,即使被侵權物仍存在剩余價值,但其功能性已全部喪失或部分喪失,亦無法為其所利用,故一般人更偏向以賠償“損失價值”為主。5.存在強迫得利的可能性,被侵權物功能性雖已滅失,但其仍能從其他方面對物加以利用,如汽車報廢后可將汽車零件拆除販賣,即使以此種方式侵權人能夠受益,但該收益行為違反侵權人的真實意思,不具有合法性。因此,在實踐中應對轉移式所有權賠償加以限制,避免損害雙方正當利益。
(一)價值損毀。即被侵權的物相對于被侵權之前,因侵權行為其價值出現(xiàn)貶損。雖存在因侵權行為導致物的價值升值的可能性,但其在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概率微乎其微,故本文不予考慮。
(二)無法恢復原狀。即使物恢復至損失發(fā)生之前的圓滿狀態(tài)。圓滿狀態(tài)筆者認為應包含兩種狀態(tài):1.物理上的圓滿狀態(tài)。人們購買物的目的為使用,若物經(jīng)過損壞后,無法達到使用的目的,則應視為無法恢復原狀。如一臺機器,因侵權人的侵權行為導致零件損壞,且該零件一般人無法購買或制造,那么該機器將無法使用。2.其他功能上的圓滿狀態(tài)。物除使用之外,還包括不同的功能,物因該功能經(jīng)常被賦予附加價值,物理上圓滿的價值與功能圓滿的價值相去甚遠,假若僅達到物理上的圓滿狀態(tài),未實現(xiàn)功能上的圓滿,被侵權人仍存在損失。如陶瓷古董,因侵權人故意將其損壞,雖能通過高昂的修復技術將其復原,外觀與之前并無二致,但客觀上因其存在過復原,則會導致其價值大幅下跌;破損的大衣經(jīng)過修補后仍能達到保暖御寒的使用目的,但其在觀賞功能上,因補丁的存在致使被侵權人不愿再穿著。因此,功能上的圓滿在轉移所有權式賠償中至關重要。此外,只有因其使用之外的功能對物的價值起到?jīng)Q定性作用時,被侵權人才可舉證證明未達到功能上的圓滿,如若功能附加價值不大,但被侵權人證明未達到功能上的圓滿,要求侵權人以轉移所有權式賠償損失,未免對侵權人過于苛刻,且無法保障其合法的利益。
(三)存在剩余價值。筆者認為剩余價值應分為兩種:1.即該物雖在物理上或功能上無法恢復至圓滿狀態(tài),但并未滅失,以一般人視角,物被侵權后仍可直接利用,即該剩余價值可直接用金錢衡量,如報廢車輛可將拆車件轉賣給相關領域人員。2.該物經(jīng)過一定形式轉換后,能夠繼續(xù)被利用或可以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益。關于侵權人通過利用物的剩余價值獲得的利益大于其轉移所有權式賠償數(shù)額,實踐中亦存在可能性,但被侵權人以該請求權為基礎提起訴訟時,表明其已知或默認該種情況的發(fā)生,故不存在判決有失公平的情況。
(四)剩余價值可被利用。即站在一般人的視角,該物的剩余價值仍有利用空間,以一般人的能力或生活常識可將該物直接利用或轉化為經(jīng)濟利益。該物在判決后當事人之間通過交付轉移所有權后,如該物只能為某一專業(yè)領域的專業(yè)人員所了解,或僅在某一方面存在價值,被侵權人無法通過一般方法將殘損物處理或利用,則不宜適用轉移所有權式賠償。
關于物的賠償損失的價格認定《民法典》中并無具體標準,因此在實踐中,法官應綜合考量雙方當事人的經(jīng)濟能力水平、市場價格及案件事實,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行使自由裁量權,但因案件及生活的高度復雜性,確定一個明確的計算標準客觀上無法實現(xiàn),因此,筆者認為可以考慮以下因素,對剩余價值計算起到幫助。首先,在該物價格穩(wěn)定、波動較小時,應考慮物受損時當?shù)厥袌龅膬r格,以此種方式計算出的價格較為符合客觀事實,對于被侵權人及侵權人而言更易于接受。其次,若該物價格波動較大時,應分別予以考慮:若該物的市場平均價值大幅減少,以此時剩余價值加損失價值計算得出的金額相對于物的圓滿狀態(tài)下的金額將會嚴重減少,無法滿足“填平原則”,對被侵權人毫無疑問是無公平可言的;如若遇到物價大幅上漲,在極端情況下,侵權人需付出比物圓滿狀態(tài)時更高的價格以彌補被侵權人的損失。因此,筆者認為,價格在不能歸因于侵權人、被侵權人的情況下出現(xiàn)大幅波動,在計算剩余價值時應采取審慎的態(tài)度,可將當?shù)厥袌鰞r格作為衡量的因素之一,但不可完全照搬。最后,某些物具有物上精神屬性,該物對于被侵權人而言無法用金錢衡量,而對于侵權人而言或許一文不值,因此在剩余價值部分,不應考慮物的精神屬性,應將該目光聚焦于物其本身,以客觀一般人身份做出估量。
除物的剩余價值之外,還有因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失,該損失計算與不轉移所有權式賠償有所不同。首先,物的貶損價值將不再予以考慮,在轉移所有權式賠償當中,物已交付至侵權人,于被侵權人而言,自然便不存在貶損價值的存在。但是,物的預期利益[4]及中斷損失仍應納入考量范圍之內(nèi),物的預期利益指經(jīng)濟利益的產(chǎn)生與該物具有明確直接的因果關系,預期利益屬于可得利益,若無侵權行為,被侵權人可以在將來確定獲得;中斷利益指因侵權行為,導致被侵權人無法繼續(xù)使用物而所支付的費用,如非運營性機動車在受損后,被侵權人采取其他出行方式而所支出的費用。其次,應綜合考量轉移所有權式損害賠償總額與損失價值金額之間的比例,在不考慮二次利用物的剩余價值的前提下,轉移所有權式賠償?shù)臄?shù)額要大于不轉移所有權式賠償數(shù)額,而侵權人顯而易見地偏向于數(shù)額更低的賠償方式,轉移所有權式賠償本質(zhì)上是被侵權人對物進行二次利用的時間成本轉嫁于侵權人,因此在綜合考量賠償金額時,應在損失價值金額中適當扣除侵權人的時間成本金額,即適當降低損失價值部分的金額,以達到總賠償金額數(shù)的降低,平衡侵權人與被侵權人的利益。最后,應考慮雙方的過錯程度,若損失完全是由可歸責于他人的原因所造成的,那么由侵權人承擔全部損失毫無問題,若損失的產(chǎn)生或擴大可部分歸咎于被侵權人,那么在損失價值的計算部分首先應確定造成損失的因素大小從而進行責任分配,侵權人與被侵權人各自在份額之內(nèi)承擔損失。
侵權人往往難以接受轉移所有權式賠償,侵權行為的賠償損失相對于合同違約行為的賠償損失亦有不同,對于合同違約中的計算標準應當適用可預見原則,這也是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而在侵權責任當中,因雙方不存在事先的協(xié)商與安排,一般不能適用預期利益損失規(guī)則[5]。以短期利益視角來看,侵權人須付出更高的代價以賠償被侵權人,且無法從物的剩余價值中盡快獲益,甚至在損壞物價值過于昂貴的情況下,存在“賠不起”的可能性;雖然被侵權人以轉移所有權式損害賠償獲得的賠償金額一般情況而言會小于以不轉移所有權式所有權賠償金額加上對物的剩余價值二次利用所獲得金額的總額,但被侵權人將二次利用的時間成本轉移至侵權人,短期內(nèi)獲得更高的賠償數(shù)額,該部分減少的金額亦在其可接受的范圍之內(nèi),被侵權人自然是樂見其成的。以物的利用角度來看,適用不轉移所有權式賠償之后,被侵權人很少對物進行二次利用,更多是將其閑置,雖然其在“損失價值”部分獲得了賠償,但實際上未將損失填平至遭受侵權之前的狀態(tài);侵權人在獲得物后,因其付出了更高的賠償金額,自然會彌補自己的虧空,而最直接的方式即對物的剩余價值進行二次利用,增加了物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