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間借貸可以有效地利用民間資金,彌補銀行信貸不足,緩解市場對銀行信貸的壓力,其作用顯而易見。但由于相關法律規(guī)定欠缺,民間借貸合同糾紛成為司法實踐中特別常見的民事糾紛之一。本文通過對民間借貸合同法律效力的分析,論述了民間借貸合同的幾種無效情形及確認合同無效后的處理。
關鍵詞 民間借貸 合同 無效 返還借款 賠償損失
作者簡介:王麗娜,中共忻州市委黨校法學理論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基礎法學理論。
中圖分類號:D922.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286
一、民間借貸合同無效的情形
無效合同是指已經(jīng)成立,但欠缺生效要件,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合同,無效合同不受法律保護。確認合同無效事實上是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徹底否定。我國除《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guī)定的幾種無效情形之外,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6月23日通過的《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法釋〔2015〕18號),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對民間借貸相關問題又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民間借貸糾紛處理有了依據(jù)。首先,對民間借貸的概念作了明晰的界定。其次,將企業(yè)之間的借貸行為納入民間借貸的范疇,并肯定了企業(yè)之間用于本單位生產、經(jīng)營的借貸行為的合法性;最后,該《司法解釋》在第十四條對于實踐中存在的幾種借貸行為,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明確以下借貸合同,法院應認定為無效合同:
(一)借款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自己所借資金,是他人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又高利轉貸給自己的
按照我國《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條之規(guī)定,如果高利轉貸,違法所得數(shù)額在十萬元以上的,則可能構成高利轉貸罪。虛構事實套取銀行信貸資金的行為違反了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且借款人明知出借人的該行為違反法律,卻依然向其高利借款,放縱并助長了此違法行為。因此,該借貸行為應屬無效。
(二)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自己所借資金,是他人以向其他企業(yè)借貸或者向本單位職工集資取得的資金又轉貸給自己,并用于牟利的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十二條之規(guī)定,在本單位內部通過借款的形式向自己職工籌集的資金,如果僅僅用于自己本單位的生產、經(jīng)營活動,可以認定是合法有效的行為。但如果將借貸或者向本單位內部職工籌集而來的資金然后又轉貸于借款人,并且是為了牟利,則該行為是違法無效的,不受法律保護。
(三)出借人事先就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借款人所借款項,其用途是進行違法犯罪活動,但仍然提供給借款人的
我國《民法通則》的相關條款明確規(guī)定,合法的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但現(xiàn)實中,若出借人出于謀取高利息等原因,明知借款人所借款項是用于賭博、嫖娼、走私、詐騙、販毒、吸毒、制假販假、買賣槍支等違法犯罪活動,仍予以出借的,是無效行為,法律不予保護。
(四)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的借款
民事行為不得違背公序良俗,是我國民事活動一項最基本的原則。法律行為必須符合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這是近代各國公認的規(guī)范。我國2017年10月1日開始施行的《民法總則》第153條二款明確規(guī)定,“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睂嵺`中,因非法同居、不正當兩性關系等行為產生的“青春損失費”、“分手費”等形成的債務;具有撫養(yǎng)、贍養(yǎng)義務關系的父母子女等直系親屬之間因撫養(yǎng)、贍養(yǎng)而發(fā)生的借貸;還有名為借貸,實為包養(yǎng)等,均屬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行為。民事活動在意思自治和公序良俗二者的考量中,需要優(yōu)先考慮公序良俗的價值取向,并符合社會主義家庭道德與善良風俗,特別是要考慮保護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上述幾種情形雖然貌似民間借貸法律關系,但實質有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損社會公序良俗,應認定為無效的民事行為。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效力性強制性規(guī)定的借款
按照我國《合同法》五十二條之規(guī)定,有五項情形的民事合同屬于無效合同,其中包括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按照有關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該強制性規(guī)定,可具體劃分為“管理性”強制規(guī)定和“效力性”強制規(guī)定。需強調的是,此處的“法律”是指狹義上的法律,即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及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guī)。不包括其它地方性法規(guī)、行政規(guī)章。另外特別需要注意,實踐中對于一般規(guī)范性文件,法院不能直接作為判斷合同是否有效的根據(jù)。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合同法》前述所謂的“強制性規(guī)定”,僅指“效力性”強制性規(guī)定,不包括“管理性”強制性規(guī)定。法律之所以將“強制性規(guī)定”限定在“效力性強制性規(guī)定”范圍內,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保障私法自治。如果借貸合同違反了有關法律規(guī)定,但是繼續(xù)履行合同并不會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而只是可能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這種情況下,該強制性規(guī)定就不應屬于“效力性”強制性規(guī)定,而是屬于“管理性”強制性規(guī)定。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應從保護社會基本秩序的角度考慮,盡可能地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盡量維持合同的效力。民間借貸合同只有在違反了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效力性強制規(guī)定”時,才可被確認為無效合同。如果當事人違反的只是“管理性”強制性規(guī)定,則一般不能認定為無效。
實踐中,還需要考慮因主體資格不適格而導致借貸合同無效的情形。在公民個人之間的民間借貸中,若一方當事人無民事行為能力,就不具備獨立參與民事法律關系的資格,也就不可能成為適格的借貸法律關系之主體,其所參與的民間借貸行為及簽訂的借款合同也當然無效。
另外,按照法釋〔2015〕18號司法解釋劃定的“兩線三區(qū)”,民間借貸雙方當事人只要約定借款的利率不超過年利率24%,則屬于合法行為,受法律保護。借款人如果違約,不予支付利息,出借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請求支付借款利息;若民間借貸雙方在合同中約定的年利率超過了36%,則超過36%的部分應認定為無效,不受法律保護。還有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是,按照該《司法解釋》第十三條之規(guī)定,民間借貸雙方當事人的借貸行為如果構成犯罪,但是對于所涉民間借貸合同本身,并不當然為無效。人民法院應該根據(jù)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按照《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的相關規(guī)定,綜合判斷,另行認定。endprint
二、民間借貸合同被確認無效后的處理
司法實踐中,民間借貸合同中可能出現(xiàn)個別條款,或者附屬條款,如保密條款、免責條款、擔保條款等等因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guī)定而無效,但其他大部分內容卻是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情形。當民間借貸合同出現(xiàn)這種部分無效,部分有效的情形時,法院應嚴格按照《合同法》第五十六條之相關規(guī)定處理,即,民間借貸合同在內容中如果出現(xiàn)部分無效的情形,無效部分按無效處理,不受法律保護,有效部分原則上不受影響,雙方當事人必須嚴格履行。
當民間借貸合同被認定無效時,應按照《合同法》第五十八條之規(guī)定精神處理:
一是借款人返還借款。借貸合同被確認無效后,借貸關系并未生效,如果尚未履行,則不得履行;如果已經(jīng)履行,因民間借貸合同主要以金錢為標的,故依法返還借款并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礙,借款人應當向出借人返還該借款。
二是賠償損失。從法理上講,無效合同自始沒有法律效力,但有過錯的當事人必須對合同無效的后果承擔相應的責任。這里的損失,指出借人受法律保護的合法利息損失。對于無效民間借貸合同,法院一般不會支持出借人約定的利息,甚至會按照規(guī)定追繳一方因此獲取的非法所得。但考慮到借貸雙方當事人都存在一定過錯,出借人不應因此取得明顯高于正常利率的利息,當然,借款人也不應無償或者低于正常利率的利息使用另一方的資金。從實際出發(fā),法院對一般的無效情形,可以判決支持出借人借款期間的利息損失,利息可按銀行同期同類存款利率計算。
三是追繳財產。按照我國《合同法》第五十九條之規(guī)定及《最高人民法院民法通則若干意見司法解釋》第一百六十三條之規(guī)定:在處理民間借貸合同無效合同的案件時,人民法院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適用追繳財產的責任方式:若損害了國家或者他人合法權益,對雙方當事人約定的利息,法院可采取強制性措施依法收繳;如果查明借款人借款的目的,就是為了用于賭博、販毒、走私、制假販假、買賣槍支等非法行為,則人民法院不僅應依法連本帶息予以收繳,而且對行為人還要處以罰款、拘留,甚至追究刑事責任。
參考文獻:
[1]楊立新.民間借貸關系法律調整新時期的法律適用尺度——《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解讀.法律適用.2015(11).
[2]葉江湖.民間借貸合同法律效力的認定規(guī)則梳理.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4acdee0102wiw2.html.
[3]皇甫長城、李華振. 如何認定高利轉貸罪中的“高利”.檢察日報.2011-04-2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