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力
2018年11月11日,德國拉格,在波羅的海,一艘船在從俄羅斯到德國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上工作
今年以來,海底不太平。
從日本核污水排放計劃、“北溪”管道天然氣泄漏,到火山導致湯加全國性斷聯(lián)……樁樁件件都指向海底深處的秘密。但如果不是這接二連三的突發(fā)新聞,我們或許仍沉浸在凡爾納關(guān)于深海的綺麗幻想中,而不會意識到在漆黑無光的地方,鋼鐵巨擘早就以血汗為墨,用另一種方式書寫了恢弘的篇章。
中國民間總說:現(xiàn)實比小說精彩。沒錯,這一次,篇章的主題既是關(guān)于勇氣與智慧、貪婪與自私,也直指人類自身的軟肋,昭示著自然的絕對力量。其中的跌宕與宿命,怕是凡爾納看了都要嘆息。
不論是海怪妖魔的志怪傳奇,還是海底建設(shè)的科學構(gòu)想,相比內(nèi)陸國家,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總是擁有更為活躍的海洋遐想。比如,日本就是最早提出海底隧道構(gòu)想的國家之一。
早在1923年,阿部覺治在《大函館論》中第一次提出從海底貫穿津輕海峽的構(gòu)想—畢竟,地球2/3都是海洋,如果想要抄近路,從海底走,是最直觀的一種可能。但這個構(gòu)想隨著二戰(zhàn)蔓延,在此后20多年里都只是紙上一個輕描淡寫的夢。
因為,盡管津輕海峽海象惡劣,但長久以來本州與北海道的溝通主要通過4~5小時的航運,哪怕臺風每年至少導致海運中斷80余次,人們也已經(jīng)習慣了忍耐。如果沒有一些“不得不”的理由,趨利和畏難是人之本性。
直到1954年,一場空前規(guī)模的海難給了日本人民這個理由。9月26日,搭載1337人的“洞爺丸”渡輪不顧惡劣的海象條件穿越津輕海峽,途中遭遇惡浪傾覆,僅有182人獲救生還,其余全部溺亡或失蹤;同一場風暴中遇難的,還有另外四艘船只,遇難總?cè)藬?shù)超過1400人,成為二戰(zhàn)后也是日本歷史上最嚴重的海難事故之一。
日本人民和政府是從這一刻起,在憤怒與悲慟的驅(qū)動下,決心開啟有史以來最漫長、最艱難的海底隧道挖掘(全長53.85公里,海底部分23.3公里)。青函隧道于1961年開工,歷時27年,耗資27億美元貫通;過程中,隧道兩度被海水淹沒,33名工人喪生,1300人傷殘。但建成通車后,隧道將日本本島到北海道的交通時間縮短到30分鐘,且不再受海象影響,全年通行。
2010年4月9日,一名俄羅斯建筑工人在標志著北溪管道建設(shè)開始的儀式上
有人將這遲來的工程諷刺為日本昭和三大蠢事之一。
可惜時代不等人,在青函隧道建設(shè)的近30年中,全球海陸空運輸迅猛發(fā)展。等到1980年代隧道終于通車時,最初“運輸”的需求已經(jīng)不是那么迫切了,加上海底隧道造價高昂,從海底走不再是“抄近路”的最佳方案。有人將這遲來的工程諷刺為日本昭和三大蠢事之一。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在當時的技術(shù)條件下,青函隧道建設(shè)中解決的許多前所未有的難題,仍為后來的人類海底建設(shè)提供了重要參考。
而如果我們參照閱讀今年日本決定開鑿海底隧道排放核污水的新聞,便會愈發(fā)唏噓。在海底隧道開鑿技術(shù)愈發(fā)成熟的今天,日本政府反而選擇了一條最便捷、短視、不負責任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再不復當年的智慧與勇氣。
盡管今天看來青函隧道在運輸上的必要性已不復當初,好在當年借著開掘契機,同時埋入隧道的還有大量電纜和光纖。事實上,如果人們能夠透視海底,會發(fā)現(xiàn),今天全球島嶼、大洲之間跨洋溝通的主動脈并不是隧道,而是海底電(光)纜。全球目前約有428條海底電纜/光纜,全長683508英里(約110萬公里),為全球提供互聯(lián)網(wǎng)和通信連接,承擔人類社會95%的信息傳遞。
19世紀,古塔膠的出現(xiàn),使金屬能夠被包裹其中而不受海水腐蝕,使海底布設(shè)電纜/光纜成為可能;但從理論到實踐,也同樣經(jīng)過了艱苦卓絕的嘗試。
1988年3月13日,日本北海道函館站站臺,列車第一次穿過青函隧道
根據(jù)1954年9月26 日“ 洞爺丸”渡輪海難事故創(chuàng)作的油畫
人類第一次在英吉利海峽鋪設(shè)海底電纜時,就有漁民誤以為找到了大魚而把電纜從海底拽出。于是工程師們知道,海底電纜必須結(jié)實,因為它要抵抗鯊魚的啃噬;同時它還必須柔軟,否則很難精準鋪設(shè);當然工藝還得精密,因為維修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盡管海底電纜/光纜真正發(fā)揮作用的,可能只是核心部分一根細細的光纖束,但外面卻包裹了聚乙烯層、聚酯樹脂或瀝青層、鋼絞線層、鋁制防水層、聚碳酸酯層、銅管或鋁管、石蠟、烷烴層……直徑有胳膊那么粗,每米重量高達10公斤。鋪設(shè)時,需要先將海底泥沙沖開一條溝,將電纜/光纜埋設(shè)進去,再將泥沙敷上掩埋。人類用超過一個世紀的經(jīng)驗積累,使海底電(光)纜如今的使用壽命達到25年。
但前提是,25年間風平浪靜,沒有災(zāi)難發(fā)生。否則,比如今年2月,南太平洋島國湯加境內(nèi)水下火山Hunga Tonga劇烈噴發(fā)并引起海嘯,導致湯加全國航班、海運中斷,唯一一條與外界連通的長達827公里的海底通信電纜斷裂,分布在170多個島嶼上的10萬多人與外界失聯(lián),整個國家就像從地球上消失了一樣。
廣袤的大洋上,僅靠一根海底電纜與外界保持聯(lián)系的島嶼,不止湯加一個。大多數(shù)地震帶上的島國,也都對這種情況并不陌生,地震、火山、海嘯之后,輕則部分網(wǎng)站無法登陸,重則徹底掉線,取決于電(光)纜的受損程度。
湯加海底電纜斷裂后,人們靜待火山活動停止,之后用了四周時間修復通信,代價甚是昂高。人們知道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后一次的失聯(lián)。承認吧,海洋是一種人類至今無法征服的絕對力量。但就像一個多世紀前的人類,曾懷抱著極大的熱情四次嘗試用一根細若游絲的電纜跨越大洋,使地球另一半的聲音近在耳畔,人們不會因此就放棄海底電纜/光纜,更不會放棄聯(lián)結(jié)的可能。
海底電纜
俄羅斯位于海上的鉆井平臺
不論是海底隧道還是海底電纜,要穿越大自然的復雜詭譎,都險;要在海底的激流險川中求生存,都難。
在青函隧道的建設(shè)中,海水滲漏,工程人員就在整個隧道周圍灌上一層厚達4.5米的水泥漿,并用鋼板把巖縫堵住。在海底光纜的鋪設(shè)中,海水腐蝕性高,鯨鯊出沒,工程人員就把光纖束一層又一層地裹起來。人類發(fā)明了熱感應(yīng)點、火災(zāi)探測器、自動噴水滅火裝置、地震早期探測系統(tǒng)、漏水探測器等,來確保水下安全,又嘗試鋪設(shè)更多的海底電纜/光纜以應(yīng)對自然災(zāi)難??傊祟愃坪跻皂g性、勇氣與智慧鑄就了一柄利刃,劈波斬浪地開出一條道路來。
但事實證明,劈波斬浪還不是最難的。醫(yī)者不自醫(yī),神仙算不了自己的命,真正的崩毀往往是從人類內(nèi)部發(fā)生的。今年9月27日,丹麥能源署首先在附近海域發(fā)現(xiàn)天然氣泄漏,泄漏處的氣泡升到海面,形成直徑超過1公里的氣泡群。后各方證實,俄羅斯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能源大動脈“北溪”管道的幾個點位,在同一天內(nèi)遭遇人為爆炸破壞。
人類用超過一個世紀的經(jīng)驗積累,使海底電(光)纜如今的使用壽命達到25年。
說起來,2006年“北溪1號”在俄羅斯和歐盟各國的推動下投入建設(shè)時,也被稱為海上超級工程。一方面是因為管線鋪設(shè)之漫長,但另一方面,真正的難度在于,這一項目東起俄羅斯港口維堡,穿越芬蘭灣和波羅的海至德國的格賴夫斯瓦爾德,涉及美國、烏克蘭、波羅的海沿岸三國、俄羅斯等多國的利益,地緣政治復雜。
誰曾想,“北溪1號”工程建設(shè)是在2011年竣工了,但之后卻成為多國的眼中釘。2021年竣工的“北溪2號”更是如此。如今,海底躺著兩根“無用”的管道,海上俄羅斯舉著火把燃燒過剩的天然氣。就在各國推諉、猜疑的當下,科學家們估計本次泄漏的天然氣達到7.78億立方米,相當于釋放了50萬噸甲烷。而甲烷的溫室氣體效應(yīng)是二氧化碳的25倍,且釋放到大氣中比二氧化碳更加難以清除。
人們計算著天然氣價格沖高又將給歐洲經(jīng)濟帶來重壓的同時,幾乎已經(jīng)沒有人在意這些污染會給海洋生物帶來怎樣的影響。一個曾攪動波羅的海乃至大西洋的超級工程,就這樣在迷霧中幾乎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深埋海底的秘密。
特約編輯姜雯 jw@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