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文華
語文是一切學習活動的基礎,語文學習可以為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知識奠定基礎[1]。所以,加強對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視,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非常必要。韓愈曾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边@句話很好地體現(xiàn)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起到的作用,也體現(xiàn)了在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中,教師在課堂上占據(jù)主導地位。然而,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式已經(jīng)逐漸不能滿足當前的教育形式及需求。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調(diào)整自身的角色定位,真正將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并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zhì)量[2]。
探究性教學是一種新型教學方式,主要是指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合理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應用,使之融入生活實踐,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展開知識探究等改變學生的學習思維及獲取知識的方式,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3]。
教師在應用探究性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時,應注意遵循主體性原則與開放性原則。
(1)主體性原則。以往的初中語文教學多是由教師占據(jù)主體地位,以單方面講解的方式為學生灌輸知識,學生通常處于被動狀態(tài),課堂上往往跟隨教師的節(jié)奏,被動接受知識,缺乏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展開思考,長此以往自然不利于思維能力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4]。 而在應用探究性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則應注意充分遵循主體性原則,真正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思考和探究,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2)開放性原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立足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構建開放性的學習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更多主動思考、學習的機會與條件,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經(jīng)驗主動展開思考探究,逐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到有效發(fā)展[5]。
1.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知識涉及面非常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為學生傳授基礎的語文文化知識,還應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視。但是綜觀以往的教學狀況,單純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往往缺乏吸引力,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很多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積極性并不高,這也就對教師教學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究性教學方法有別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注重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以靈活多樣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活躍語文課堂氣氛,提升語文課堂的豐富性、多元性,賦予語文學習更多的趣味,從而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2.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語文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上。而教師作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燈塔”,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無形中影響學生。所以,在教師教學理念的影響下,很多學生也會逐漸形成“死讀書、讀死書”的習慣,這限制了思維發(fā)展,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形成和發(fā)展。而探究性教學方法的應用,可以幫助教師轉(zhuǎn)變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這對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語文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均有積極作用。
預習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與自學能力、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效率方面發(fā)揮的作用無可替代。有效的課前預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獲得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可以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整體結構,對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啟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改善課堂教學質(zhì)量有積極的意義[6]。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工作,并在引導學生預習的過程中滲透探究性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重視引導學生預習
教師可以應用預習單、導學案等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并通過對預習單、導學案等的應用來幫助學生建立更完善、更系統(tǒng)的預習框架,同時為學生指明預習的方向,讓課前預習變得更有針對性、方向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時,教師可以通過預習單為學生布置合適的預習任務,通過預習任務來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探究文本內(nèi)容。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背影》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1)閱讀文章內(nèi)容,并找出文中寫了幾個人、幾個場景、幾次背影、幾次落淚、父親說了幾句話等;(2)閱讀全文,找一找父親為兒子做了哪些事情,體會父親對兒子的關愛;(3)閱讀文中,談一談文中哪些細節(jié)比較打動你,為什么?這樣為學生設計層層深入的預習問題,可以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對文章的層次、脈絡進行梳理,在預習的過程中對文章內(nèi)容及蘊含的情感產(chǎn)生初步的理解和感知,初步完成預習任務;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預習課文、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中鍛煉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究能力,促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zhì)得到提升。
2.指導學生掌握預習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注重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避免學生出現(xiàn)預習馬虎、耗時費力的現(xiàn)象,要指導學生有計劃、有條理地開展預習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預習思路,從而達到高效預習的目的。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勾畫法進行預習,以方框標出生字、生詞,以橫線標出重點語句或中心句,以波浪線標出關鍵詞句,以問號標出存在疑問或不懂的地方,從而促使課堂學習更具針對性,提升課堂學習效率。此外,在明確了預習任務及預習方式后,教師還應對學生的預習效果進行檢驗,避免課前預習流于形式。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在檢驗預習效果時,可以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模式的作用,通過小組互查、互評的方式檢驗預習效果。教師還可以隨機抽查點評,對學生的預習情況、自主探究情況進行評估,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預習習慣。同時,教師還應根據(jù)整體評估結果,對探究性教學方法進行優(yōu)化調(diào)整,不斷提升學生的自主預習能力,進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情感色彩的、具體形象的教學場景,讓學生在真實的、有情感色彩的學習場景中產(chǎn)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加深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和感知,促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不斷發(fā)展與提升[7]。在初中語文課堂上運用探究性教學方法時,教師應注意結合教材內(nèi)容,為學生構建真實的學習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在情感的驅(qū)動下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探究學習,使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覺、主動地進行知識探究和學習,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與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藤野先生》一課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文中內(nèi)容的體會,引導學生充分感受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深厚情感,教師就可以圍繞教學內(nèi)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自覺主動地展開探究與思考,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探究能力。例如,“作者是在何種狀況下結識的藤野先生?”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自主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繼續(xù)提問:“文中總共描寫了幾件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事情?”“通過閱讀,你認為藤野先生是怎樣的人?”“結合作者所處環(huán)境及藤野先生的行為,你有何感想?”這樣循序漸進的方式可以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并在探究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文章內(nèi)涵的理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又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貓》一課時,為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貓的圖片以及《穿靴子的貓》《加菲貓》《外星貓》等相關的電影片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以圖片、視頻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讓學生在觀看視頻圖片的過程中感受貓的不同性格及不同命運,在情境中產(chǎn)生更直觀、更深入的感觸和體驗。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適時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和探究:“看了電影片段后,你們認為視頻中這幾只貓咪的命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決定了貓咪的不同結局?”以這樣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有效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巧妙地引入文章內(nèi)容,同時還可以讓學生主動展開思考,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非常大的幫助。
探究性教學的方法較靈活,教師既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也可以引導學生以互動合作的方式進行共同探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地運用探究性教學方法,不僅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還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共同探究能力,避免學生因自身知識儲備、思維局限等因素的影響而陷入思維僵局或理解誤區(qū)。
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阿長與〈山海經(jīng)〉》這篇文章的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理解“‘我’對阿長的情感變化”。但由于部分學生的閱讀能力、文章整體感知能力較弱,在閱讀這篇文章時往往難以很好地梳理文中的情感變化,很難理解“阿長”這一人物形象,自然也就無法真正體會“我”對阿長的情感。為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學習活動,并提出相應的探究問題:“你認為長媽媽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從哪里可以看出來?”“‘我’對阿長有什么樣的情感?”提出問題后,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教師則應在小組合作交流過程中進行適當?shù)狞c撥與指導,以提升學生的合作探究效果。最后教師進行點評、補充和完善。以這樣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合作能力,加深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整體感知,在深化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與探究能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合理地運用探究性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可以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與限制,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探究意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有顯著作用。在后續(xù)教學中,教師應繼續(xù)探索探究性教學方法在語文課堂上的應用路徑,逐步推進初中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質(zhì)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