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瑋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感染科主任
不久前,中國大陸首個《藥物性肝損相關不良報告》出爐。解放軍302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中心主任肖小河教授團隊,對藥物性肝損傷相關不良反應的藥物構成特點作了調查分析,同時也對特定基因攜帶者在服用何首烏后引發(fā)肝損的風險作了調查分析。研究發(fā)現,攜帶HLA基因者服用何首烏后發(fā)生藥物性肝損傷的風險是非攜帶基因者的8倍。調查分析提示,中草藥不是中國大陸藥物性肝損傷的主要原因,對中草藥肝損傷問題的嚴重性,不要夸大,但也不要小視。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常見的可以直接導致藥物性肝損傷的中藥有昆明山海棠、黃藥子、艾葉、補骨脂、白鮮皮、苦楝子和苦楝根皮、蒼耳子、雷公藤、千里光、望江南子、雄黃、砒石、冬青葉、白鮮皮等。在《本草綱目》等古代醫(yī)籍中均對中藥的毒性進行了描述,并介紹了中藥加工炮制能降低毒性,以及中藥復方配伍減低毒性的方法。
但是,中藥對肝臟的損傷也不可忽視,必須對中藥有充分的認知,不輕信、不迷信、不擅自用藥。導致中藥引起的藥物性肝損傷還有以下這些原因。
“偏方”不可信。中醫(yī)用藥有著辨證論治的體系,這是用藥的根本。所謂“吃錯補藥如吃毒藥”,因此萬萬不可聽信網傳、微信推送擅自用藥,就算進補也要醫(yī)生辨證后方可運用,所謂“人參亦可殺人”。
中藥強調“中病即止”“衰其大半而止”。疾病不同階段都要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不可隨意延長療程、加大劑量。中藥治病就是借助藥物的偏性,使人體陰陽調和,過之則傷人。
正規(guī)的醫(yī)院和中藥房采購中藥原材料有著嚴格的監(jiān)管,包括草藥生長環(huán)境、儲藏與運輸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尤其在旅游途中買藥不可取,因為中藥講究炮制,藥物炮制以后毒性就大大降低了。而我們老百姓很難分辨藥物炮制與否,因為外形相似的藥物很難甄別,一旦錯食后果不堪設想。
鏈接
避免中藥肝損,6點健康提醒
對中藥引發(fā)的藥物性肝損,大家還應有充分認知,不輕信不迷信,也不要擅自用藥。最后給出以下健康提醒:
1.長期服用中藥的患者三個月復查一次肝功能,一年做一次肝臟超聲檢查;
2.堅決不在地攤、菜場購買中藥;
3.切忌按照所謂“秘方”擅自服用中藥;
4.長期中藥煲湯有風險,應謹慎;
5.曾經發(fā)生過可能導致肝損傷的藥物,不應再度食用,并在看病就診時請及時告知醫(yī)生;
6.一旦發(fā)生藥物性肝炎需立刻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