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 強(廣東省東莞市南城中學,東莞 523007)
孩子小的時候就像一輛嬰兒車,靠父母等外界力量推拉著前行。當孩子漸漸長大,他更像一輛汽車,如果不點燃發(fā)動機,發(fā)揮出內(nèi)驅(qū)力的作用,而僅僅依靠父母和老師等外力推拉的話,行駛起來是很困難的。這就是目前很多孩子在學習上缺乏內(nèi)驅(qū)力的寫照。他們往往表現(xiàn)為上課不認真,作業(yè)不想寫,做事消極被動,甚至顯出一副“躺平”“擺爛”的樣子。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特別焦慮、無助,家長多么希望孩子能夠自動自發(fā)。事實是“每個孩子天生都是愛學習的”,為什么到后來,孩子就沒了學習動力呢?家長要如何做才能重新喚醒孩子的內(nèi)驅(qū)力呢?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和理查德·弗拉斯特[1]經(jīng)過40 余年的研究,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指出內(nèi)驅(qū)力需要滿足三大基本心理需求,即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如果家長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孩子的內(nèi)驅(qū)力就會削弱;相反,如果滿足了孩子的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孩子的內(nèi)驅(qū)力就會被喚醒。下面我就如何滿足這三種心理需求,來談談家長該具體如何做,來喚醒孩子的學習內(nèi)驅(qū)力。
孩子天生是有自主感的,比如兩三歲的孩子經(jīng)常說“讓我來!”這就是在表達自主感。孩子的自主感表現(xiàn)為,孩子能夠積極主動地為自己做決定,能決定做什么,不做什么。對于學習這件事,是“我要學”“我想學”,而非“要我學”。自主的孩子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事,自己要對學習負責任。有些父母擔心孩子太小會出錯,會制造麻煩,于是選擇過度控制、干涉、包辦等不恰當?shù)姆绞?,漸漸削弱了孩子的自主能力。那么家長要具體怎么做,才能滿足孩子的自主感呢?
英國詩人紀伯倫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备改甘呛⒆由木喸煺?,但并不意味著孩子是父母生命的附屬品或?qū)崿F(xiàn)父母自身理想的工具。孩子在年齡小的時候,需要父母提供必要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不給他飯吃,他就很難存活下去。于是很多家長習慣于悉心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教他做這做那,要他“聽話”,試圖“掌控”孩子的人生。然而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對自己的人生尋找一種掌控感,他的自我意識逐步形成,渴望獨立。
家長要有邊界意識,和孩子分清責任,區(qū)分“你的事”“我的事”和“老天的事”。孩子的學習明明是孩子的事,家長卻要攬在自己身上,這就是越界了。比如,當孩子作業(yè)拖拉磨蹭的時候,家長老是催,越是催,孩子就越煩,結果越催越慢。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不想父母插手自己的事。若父母插手,孩子會認為“誰急就是誰的事”。平時特別喜歡“好為人師”的家長要注意,在孩子面前要適當?shù)亍笆救酢薄把b傻”、不嘮叨。孩子需要家長的指點,但不需要家長的“指指點點”。何不試著讓孩子自己做主,讓他去承擔他的行為而導致的自然后果呢?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對某個科目感興趣,那么他就會主動去學這一科。家長要尊重孩子的興趣,而不去逼迫孩子做選擇。比如,在給孩子報興趣班這個事上,孩子喜歡的是籃球,家長偏要給孩子報美術,理由是爸爸喜歡畫畫,要不是當初家庭條件不好,爸爸肯定能考上某某美院,認為打籃球容易受傷,學美術能圓家長的夢。對于孩子不感興趣的科目,家長要耐心地引導和給予建議,讓他明白偏科的危害,而不能替孩子做主或逼迫孩子,以免孩子產(chǎn)生抵觸情緒。一旦孩子感受到學習是被強制的,失去了自主性,孩子就會感覺學習是件不愉快的事,從而內(nèi)心會抗拒學習。
孩子天生有飽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課業(yè)負擔的加重,孩子們?nèi)找婷τ趹獙Ρ姸嗫颇康膶W習和作業(yè),漸漸變得焦慮、麻木、消極和被動。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認知領域中兩個重要的助推器,是橫跨在孩子最近發(fā)展區(qū)上的兩座橋梁。家長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在喚醒孩子的認知內(nèi)驅(qū)力,讓孩子在求知路上動力十足、勇往直前[2]。
孩子的勝任感表現(xiàn)為,孩子通過積極地參與某項活動,能獲得成功的經(jīng)驗和自我價值感[3]。對于學習,孩子相信“我有能力”“我能學好”。對于學習中的挑戰(zhàn),孩子愿意去嘗試,相信自己能夠戰(zhàn)勝它。當孩子的勝任感不足時,往往表現(xiàn)為不自信,逃避退縮。家長要具體怎么做,才能滿足孩子的勝任感呢?
面對學習中的挑戰(zhàn),當孩子的學習能力不足時,會產(chǎn)生“我不行”“我沒用”等心理。此時,家長要做的不是指責和訓斥孩子,而是給予方法指導和能力訓練。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孩子學習的五大能力分別為工作記憶能力、表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思維轉(zhuǎn)換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3]。家長要結合孩子的情況,分析需要強化哪項能力,并有意識地安排孩子進行能力訓練。當孩子的學習能力提升了,潛能就容易得到開發(fā)。
“心流之父”米哈里[4]說:“當你心中的目標對你來說有一定難度,而你的技能可以初步勝任這個目標的時候,便容易進入心流?!奔议L要尊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不拔苗助長,不急于求成,不提過高的要求。當家長放下過高的期待,和孩子一起制訂合理的目標和實施方案,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能夠勝任學習中的挑戰(zhàn)時,孩子會變得自信。當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任務中時,家長要鼓勵他的專注力和勝任感。如果孩子的學習能夠進入“心流”狀態(tài),達到最優(yōu)的學習體驗,那么孩子的學習便能自動自發(fā)了。
孩子是發(fā)展中的人,具有不成熟性。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家長要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失敗?,F(xiàn)實生活中,很多父母經(jīng)常對孩子批評、指責、打擊、否定,漸漸地就會削弱孩子的勝任感。要知道,孩子不會因為家長的打罵而變得自律,打罵只會讓他變得叛逆或是越來越不自信,甚至自卑、自暴自棄。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每一次對錯誤和失敗的嘗試都是人生寶貴的體驗。在體驗中,孩子的能力和意志品質(zhì)得到鍛煉,為下次的嘗試積蓄能量。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何況是孩子。家長總盯著孩子的不足,就是在不斷負向強化,相當于給孩子貼了一個壞的標簽。心理學有一個效應叫“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指人們會努力使自己的預期變成事實。這個效應同樣適用于孩子,孩子對自我的認識基于父母等重要他人對他的評價。當父母對他評價為“你是一個拖拉的孩子”,孩子會不斷朝著家長評價的方向發(fā)展,成為一個真正拖拉的孩子[5]。因此,家長要多一些諒解和寬容,不要總盯著孩子的缺點和不足。相反,家長應該拿著放大鏡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要做孩子的支持者、同盟軍,而不是坑他的豬隊友。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被看見、被理解、被認同,孩子也一樣。當家長不斷鼓勵、信任、肯定、欣賞孩子時,他的自我價值感和勝任感會不斷得到確認。
馬斯洛[6]的需求層次理論指出,當人滿足了生理和安全感的需求后,會追求歸屬感的需求。孩子的歸屬感表現(xiàn)為,孩子能夠感受到家人的愛和支持,能夠與老師、同學等建立溫暖而積極的關系[3]。對于學習而言,不論成績好與壞,他都能感受到家人是愛他的、支持他的?,F(xiàn)代社會,對絕大多數(shù)家庭,溫飽問題早已得到解決,然而面對孩子“不聽話”“成績差”時,家長往往本能地情緒化,采取對孩子情感勒索或語言暴力等傷害關系的方式宣泄。當孩子的歸屬感缺失時,往往會表現(xiàn)出自卑、抑郁、頹廢、憤世嫉俗等狀態(tài),會覺得自己“我不好”“我不可愛”。家長要具體怎么做才能滿足孩子的歸屬感呢?
21世紀初,哈佛大學公布了一項研究時長達75年之久的關于幸福的調(diào)查報告。研究表明,影響幸福最重要的一項指標是關系,如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有調(diào)查研究表明,在學校喜歡打架的學生往往家里有一個喜歡打罵孩子的家長。在學校與老師、同學等的關系,是在家與父母關系的投射。家庭就是一個小社會,家長要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經(jīng)營好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孩子才會有安全感和歸屬感。
在大多數(shù)家庭中,家長對孩子的愛往往是有條件的。比如家長常說,你要聽媽媽的話,否則我就不愛你了;你要考班級前10 名,我才給你買生日蛋糕。當家長對孩子的愛附加上條件時,孩子的歸屬感會遭到破壞。愛孩子就該“愛他所是,而非如己所愿”。當家長無條件接納孩子,無條件給予孩子足夠的愛時,孩子的內(nèi)在才會豐盈,孩子會“愛滿則溢”,他會將愛反饋給父母,給周圍的人,包括老師和同學。
心理學有一個規(guī)律叫“目標感染”,指的是個體可以自動從他人的行為信息中推測其目標并無意識地追求這一目標。由此可見,在家庭里孩子會無意識地模仿家長的言行舉止等,所以說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要做孩子的榜樣,身教重于言教。家長自己天天拿著手機刷視頻、玩游戲,卻要求孩子好好讀書,孩子服嗎?肯定不服。家長要做孩子的榜樣,如果想要孩子看書,方法很簡單,家長自己先拿本書看,此時孩子大腦里的鏡像神經(jīng)元就會起作用,模仿家長的行為,也讀起書來。在一個家庭里,父母長期的陪伴和榜樣作用,會讓孩子感到“我很重要”“我很可愛”。
很多家長抱怨說,“為什么孩子越來越不想和我說話呢?真是越大越難管!”親子溝通是一門學問。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在人際溝通當中,說話的態(tài)度、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動作等起的作用占到55%,說話的語氣、語調(diào)起的作用占38%,說話的內(nèi)容所起的作用僅占7%[7]。這就意味著,家長在跟孩子說話時,重要的不是家長說了什么話,而是孩子接收到什么信息。懂溝通的家長是擅于傾聽的家長,是擅于用智慧語言的家長。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他,以朋友的姿態(tài)和他溝通。如果家長采取的是命令、嘮叨、說教等方式,那么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當孩子學習動力不足,厭學了,甚至休學時,家長要接納孩子,給足孩子心理營養(yǎng),盡量去滿足孩子的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多一些耐心,相信孩子的內(nèi)驅(qū)力將重新被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