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瀚文
(上海師范大學 上海 200000)
為何在戲劇表演過程中,有些演員塑造出來的角色總能抓住觀眾的欣賞心理,達到與角色合二為一的真實性,令觀眾相信劇中所演都為現(xiàn)實。為何觀眾在看戲的過程中,總有那么一些角色能令觀眾流連忘返,久久不能忘懷,甚至引發(fā)深思。同時,另有一些舞臺形象或是熒屏形象則令人覺得毫無回味,甚至在觀賞過程中如坐針氈、如芒刺背、味同嚼蠟。究竟是什么因素影響著整部戲的舞臺效果?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演員精妙絕倫的表演?筆者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演員的演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演員演技的高低離不開表演中的一個重要元素——“舞臺想象”?!拔枧_想象”對于演員塑造人物起著重要作用,是表演藝術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元素,也是演員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
“舞臺想象”指演員以劇本為基礎,結合自身生活體驗,對所扮演角色進行的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舞臺形象塑造的心理過程。舞臺想象指演員塑造人物時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演員沒有想象,就會進入表演的盲區(qū);沒有創(chuàng)造性想象,塑造的人物形象就不會生動、鮮活。因此,舞臺想象成為演員和戲劇教育工作者關注和研究的重點。中央戲劇學院教師梁伯龍是這樣定義舞臺想象的:“想象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對自己所觀察到的事物和過去的生活經歷中所積累的經驗進行加工與重組。”體驗派表演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談到演員的想象力時說:“我們舞臺上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都應該是正確的想象生動的結果。”
筆者認為,在塑造角色時,演員除了需要有較強的形體基礎、出色的嗓音條件以外,同時還要有舞臺想象力,這是成為一名演員的必要素質。演員通過想象力想象出劇本中所要展示出的畫面而產生情感,通過不同基調向觀眾傳遞情感,使觀眾產生共鳴,牽動觀眾們的情緒,展現(xiàn)戲劇舞臺表演藝術的魅力,它用其無形的特殊狀態(tài),指引著舞臺表演的實踐活動以及思維活動,并對角色的塑造進行自我加工、重組,從而塑造出生動的舞臺形象。
在舞臺表演中,預見功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一些即興表演之中,對手戲演員突然做出一個行動,我們就要依靠想象思考出他的行動為何如此,然后相應地做出下意識的回應。在拍攝影視劇或是舞臺劇排練不充分的情況下,對手演員的任何舉動,都要通過想象去回應對方,一個耳光向你打來該不該躲閃;莫名其妙被辱罵應當回問過去為什么被罵;對手演員輕蔑地一笑,自己應該生氣還是置之不理?這些對手給予出來的信息,都應當運用想象去預見對手接下來的行動并作出應對的行動,也就是演員們常說的“接得住對手戲”。
規(guī)定情境不足,就靠想象來補。想象力具有補充知識經驗的功能,同時,也可以補充規(guī)定情境。在排演中,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許多規(guī)定情境不能直接接觸或是直接感知的,這就需要借助想象來補充、認識、理解我們認知的局限性,擴大我們的視野。
在塑造角色過程中,想象當中代替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當遇到一個陌生的、較為遙遠的角色時,需要利用想象去借鑒來完成角色塑造。例如,讓一個未曾生育過的年輕女演員表演“喪子之痛”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這個時候就要運用想象去借鑒發(fā)生過的類似的事,如果這位演員曾經飼養(yǎng)過寵物,可以想象寵物死掉時的痛苦心情,再加深這份痛苦的程度就可以轉化為喪子之痛的感受。同時,演員也可以借鑒其他人的感受,雖然自己沒有子女,可是所有人都有父母,回想兒時自己生病時,父母擔心子女而日夜守護自己時的景象,想象在這樣的狀態(tài)之下,如果自己身患絕癥不幸離世,床邊的父母該是何等悲傷。這樣的情感是可以代替的,在閱歷不足的情況下,代替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而代替的前提是需要擁有足夠的表象,運用表象的先決,就是要熟練地借助想象。
戲劇表演大師斯特拉·阿德勒強調:“演員的創(chuàng)造應該更多的依靠想象力?!彼f,舞臺上的一切,包括布景、燈光、道具、音響以及演員扮演的角色,都不是劇本中所要展示的真實生活,都是具有假定性的。要把這些假定性的東西當成是真實的,就要演員通過自己的想象,產生足夠的信念感,以真實的態(tài)度來對待這一切。只有演員以這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舞臺上出現(xiàn)的所有事物的時候,觀眾才能相信戲劇舞臺上的一切。所以,演員在塑造角色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這樣一來,他們就能有效地運用一種認同感和信念感來為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去創(chuàng)造他們的過去。
想象具有調節(jié)的功能,想象可以改變人體外周圍部分的有機活動。人體有著完善的調節(jié)機構,能夠感知環(huán)境因素的變化,并隨環(huán)境因素的變化,相應地改變人體各種生理功能,并使其相互配合以適應環(huán)境因素的變化。舞臺表演亦是如此,在創(chuàng)作角色的過程中,調節(ji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懂得拿捏分寸的演員,其感受力、敏感度、表現(xiàn)力都會時刻保持自己的理性。一個懂得調節(jié)自我的演員,他的情感、肢體、氣息等都能按照一定節(jié)奏和一定的審美標準去完善角色。在戲劇表演過程中,演員要依靠想象力來調節(jié)出演過程中的“度”,通過想象力劃出情緒收放的界限。如果演員不能收放自如,找到最合適的方式演繹角色,表演就會發(fā)展到極端,比如我們常說的某某演員演得太過了,要么就是演得不夠到位,達不到那個“味兒”。
在歷史的長河中,表演藝術之所以能夠奔騰向前、永不止歇,其核心動力是創(chuàng)新。所以,創(chuàng)新是表演藝術的生命,而推動創(chuàng)新勇往直前的就是想象力,一部戲的創(chuàng)新,可以令觀眾耳目一新,也可以將新的思想帶給全社會。戲劇舞臺表演創(chuàng)新是指想象的內容與以往演出過的內容不同,能達到標新立異的程度,因為有新鮮的東西出現(xiàn)才叫創(chuàng)新,才是真正的想象。
戲劇的獨創(chuàng)性不單單指劇本的新穎程度,一個演員在拿到被其他演員演過多遍的經典劇本時,也要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如果與之前演員表演方式大同小異,甚至照搬照抄原演員的表演,那這部作品就缺少了戲劇的創(chuàng)新性,也就成為了一部墨守成規(guī)的作品。作為演員,若想老戲新演,就要接著挖掘這部劇本更深層次的含義,打破之前演員的表演方式,想象出不同的觀點,重新體驗角色,才能推陳出新。
如果想更好地運用想象來塑造角色,就要提高自己的想象力。每個人都會想象,因為“想象”是一種思維形式,是人在頭腦里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但是每個人的“想象力”是有高低之分的,想象力是一種在大腦中描繪圖像的能力,只有具有這種能力才能更好地運用想象來塑造角色。因此要做到以下三點。
生活是想象的基礎,他是再造想象力的前提和基礎。就像蜜蜂只有采過許多花蕊才能釀出香甜的蜂蜜。想象力只有在豐富的知識和表象基礎之上,才能發(fā)揮出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美國戲劇學者瑪麗·奧勃萊恩說過:“想象并不是一種突然異想天開的神秘的思維活動,必須通過觀察和經驗形成新的上下文的創(chuàng)造新想法的能力,它是一種雕塑,大腦運用許多來源各不相同的材料去構建觀念的一些新形勢?!彼固鼓崴估蛩够f過:“演員不僅能記住并再現(xiàn)他在生活中看到和聽到的東西,而且能記住并在想象中創(chuàng)造出來那些看不到和聽不到的東西?!痹诒硌菟囆g中,表象是再造想象的基本材料,一個人表象儲存得越多,他所形成的想象力的內容就會越豐富,當然,想象力不僅依賴于原有表象的屬性,也依賴于現(xiàn)有表象數(shù)量。所以,一個合格并且優(yōu)秀的演員,不僅要認真學習文化知識,還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人物,積累每個人物的不同特點,留意身邊每個事物的細節(jié),在腦海中儲備豐富的人物形象和人物行動。還要敢于經歷不同樣的境遇,把經歷過的每一件事都細細琢磨,在之后表演創(chuàng)作時,這些經驗就會涌泉式地爆發(fā)出來。鞏俐在電影《歸來》宣傳的時候分享了創(chuàng)作馮婉瑜這一角色的心路歷程,她說:“這個角色既不是神經病,又不是沒有任何想法的一個人,這是一個失憶癥,而失憶癥不好演繹,因為有些事情記得清清楚楚,有些忘得干干凈凈,當時導演以及劇本都沒有給出具體的要求,這就要靠演員自我塑造。”于是,在電影開拍前,鞏俐用了整整兩個月的時間到養(yǎng)老院觀察了那些失憶老人,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學習,等到開拍時,頭腦里有了足夠的表象素材,結合再造想象力,塑造角色的時候就得心應手了,因此創(chuàng)造出了這樣一個經典角色。
劇本給出的信息以及尋找到的有關規(guī)定情境、人物造型、舞臺布景都是我們正確進行再造形象的依據(jù),若不能深挖規(guī)定情境,抓住最高任務以及角色的行動,要想準確地想象出人物形象、人物關系,找準符合那個時間地點的背景資料等是不可能的。因此,若想充分激發(fā)想象力,我們要認真思考,找準人物的最高任務及行動,分析清晰劇本給出的規(guī)定情境,多多練習,拿捏好人物分寸,才能借助想象力完成進一步的人物塑造。
創(chuàng)造想象有賴于人們積極的思考,如果沒有積極的思考,就沒有創(chuàng)造想象。作為演員要保持好奇心,因為好奇心是發(fā)揮想象力的起點,要使自己大腦的想象功能在思考中升騰。所以,演員就是通過培養(yǎng)多種愛好,豐富日常生活,保持好奇心,才創(chuàng)作出了經典的角色。當然,積極的思維活動并非漫無邊際,毫無根據(jù)的亂想,他是一個嚴格的構思過程,在創(chuàng)作一個劇本或者是塑造一個角色時,一定要嚴格地構思,只有在思維的積極參與之下,其創(chuàng)作的作品或者是舞臺形象才會符合現(xiàn)實要求,具有更深層次的社會意義,才真正可以定義為一部有血有肉的作品。
注釋:
①(蘇)瑪·阿·弗列齊阿諾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精華[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0.
②瑪·阿·弗烈齊阿諾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精華[M].鄭雪萊等,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0.338.
③邵郊.生理心理學[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0.
④陳明正.表演教學與訓練研究[M].南寧:漓江出版社,2015.
⑤張林.心理學導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⑥邵郊.生理心理學[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0.
⑦陳明正.論舞臺想象力[J].戲劇藝術,2000,(4):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