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斌,羅珊,劉兆豐,李軍
(瀘州市人民醫(yī)院,1.疼痛科;2.康復科;3.西南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
腦卒中是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致殘致死率較高[1]。偏癱是腦卒中常見的并發(fā)癥[2],受營養(yǎng)神經(jīng)藥物不良反應、劑量不好把控等因素影響,治療困難,患者預后不佳;常規(guī)康復治療見效慢,且治療效果因人而異,患者易產(chǎn)生較大的心理壓力[3]。缺血性腦卒中在中醫(yī)中屬于“中風”范疇,與患者血氣不足、陰陽失衡有關;中風后偏身麻木、活動不遂,中醫(yī)稱之為“偏枯”,是因陰陽失調(diào)、內(nèi)傷勞損、脈絡痹阻所致,醒腦開竅針法方可糾正[4]。本研究旨在探討開竅醒神補虛通絡針刺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平衡功能及其可能機制。
選取2017年1月至2021年2月瀘州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38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治療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n=70)和對照組(n=68)。本研究經(jīng)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納入標準:(1)患者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5]中的腦卒中后偏癱的西醫(yī)診斷標準;(2)患者符合《中風病診斷與診療評定標準(試行)》[6]偏枯的中醫(yī)診斷標準;(3)患者屬于缺血性腦卒中后單側偏癱,且腦卒中后偏癱發(fā)病時間<3個月。排除標準:(1)患者近期有使用肌張力改善藥物;(2)患者存在認知障礙,無法配合;(3)患者合并有惡性腫瘤、免疫系統(tǒng)等疾??;(4)帕金森、多發(fā)性硬化等疾病。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均給予腦卒中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治療:治療師刺激患者腹肌,指導患者收縮此處肌肉,連續(xù)10次,5 s/次,間隔3~5 s/次;雙上肢訓練,下肢固定不動,上肢交叉抓握,肩部前屈90 °,后上肢左右交替擺動,10個/次,間隔3 s/次;軀干運動,屈膝雙足著地,軀干前后、左右屈伸/旋轉;單橋或雙橋訓練,此訓練需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恢復狀況,連續(xù)10次, 5 s/次,間隔3 s/次。因患者存在運動障礙,因此必要時需給予協(xié)助,運動強度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而定。持續(xù)治療4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開竅醒神補虛通絡針刺法治療:雙側內(nèi)關、人中、三陰交為主穴,肘部尺澤、曲池為配穴。風池、患側肩三針(肩前穴、肩髎穴、肩髃穴)、手三針(中渚、間谷、后溪)。取針、瀉法施針(三陰交除外,用補法):雙側內(nèi)關穴進針0.5~1寸留針1 min;人中向頭頂上方斜刺0.5寸,患者眼球濕潤為度;三陰交傾斜45 °插補法進針1寸,患者下肢抽動3次為度;風池直刺1寸留針1 min;肩、手三針捻轉瀉法,尺澤以患者手指抽動3次為度、曲池穴捻轉留針1 min。患者得氣(患者覺針下有酸、脹、重感,醫(yī)生可覺針下沉緊)后留針30 min,行針1次/10 min,6次/周,持續(xù)治療4周。陰虛陽亢:加配陰經(jīng)穴;肝火旺盛者,加太沖、太溪、勞宮;肝腎虧損嚴重者,加照海;陰陽兩虛者,叩刺督任、背俞穴,均采用施提插捻轉補瀉法,留針30 min。
(1)平衡功能[7]:采用平衡儀測評。幫助患者站于平衡儀上,要求雙足與肩同寬、雙眼直視前方屏幕、雙手自然垂于身體兩側;后根據(jù)屏幕指示移動身體,系統(tǒng)會自動測量患者移動時與平臺的前后傾斜角(F-BIA)、左右傾斜角(L-RIA)?;颊咭苿臃仍酱螅瑒t平衡能力越佳。(2)血清細胞信使因子:治療前后,采集患者晨起外周靜脈血6 mL,3 000 rpm離心10 min,取上清液至試管中;加入無酒精試管震動、靜置、離心,取上層清液。采用聯(lián)合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患者血清環(huán)鳥苷酸(cGMP)濃度,試劑盒采購自上海西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環(huán)腺苷酸(cAMP)及三磷酸肌醇(IP3)濃度,試劑盒分別購自上海梵態(tài)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合肥萊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操作均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3)氧化應激指標:治療前后,采集患者晨起外周靜脈血4 mL,經(jīng)離心、吸取上層清液、低溫保存后,采用ELISA法檢測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試劑盒采用合肥萊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硝酸還原酶法檢測一氧化氮(NO),試劑盒購自上海滬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操作均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4)活動能力:治療前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分[8]評估日常活動能力,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的活動障礙越強; Fugl- 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分[9]評估上肢活動能力,總分66分,分數(shù)與患者的活動能力成正比。(5)腦卒中后偏癱中醫(yī)證候嚴重程度:根據(jù)《腦梗死和腦出血中西醫(yī)結合診斷標準(試行)》[10]自擬評分標準評估,肢體偏癱、語言障礙、口角歪斜、吞咽困難均采取4分計分法,分值與患者的證候嚴重程度呈正相關。
治療前,兩組患者 F-BIA及L-RIA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F-BIA及L-RIA均增大(P<0.05);且觀察組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平衡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cGMP、cAMP、IP3濃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cGMP、IP3濃度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cAMP濃度均升高(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信使因子濃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SOD、NO濃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SOD、NO濃度濃度均升高(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FMA及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FMA評分均升高(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 ADL評分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活動能力比較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腦卒中后偏癱證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腦卒中后偏癱證候評分均下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腦卒中后偏癱中醫(yī)證候嚴重程度比較分)
中風患者恢復期間出現(xiàn)功能性障礙,不僅會造成生活中的不便,還會傷及其尊嚴,產(chǎn)生恐懼心理,影響生活質(zhì)量和康復治療效果[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F-BIA 及L-RIA較對照組提高(P<0.05),說明開竅醒神補虛通絡針刺對腦卒中偏袒的治療療效更佳,原因是中醫(yī)認為,中風是因飲食不節(jié)、內(nèi)傷積損,情志不遂,所導致的腹脹、陰陽失調(diào)癥狀。氣血虧耗、血行不暢,多歸結為“陰急陽緩”。中風患者會出現(xiàn)“撲擊”、“偏枯”等癥狀,肝腎虧虛、痰瘀阻絡,因以宏觀調(diào)和陰陽、痛經(jīng)活絡。針刺可產(chǎn)生即時效應以促使拮抗肌肌肉收縮,在生物反饋原理下形成環(huán)路,重新建立活動序列,糾正患肢的運動模式;痙攣肌、拮抗肌穴位針刺,可松弛肌群,平衡內(nèi)外張力,以緩解痙攣。
腦卒中患者內(nèi)傷勞損,脈絡痹阻,因而活動不遂;偏枯者以針取之,可益其不足。cGMP、cAMP為細胞信息傳遞的第二信使,且互為拮抗物,腦卒中患者會因缺氧而抑制cAMP的生成,促進其水解。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cAMP高于對照組,cGMP、IP3濃度低于對照組,說明開竅醒神補虛通絡針刺可改善機體功能,原因是針刺作為中醫(yī)中常用的治療手段,可對大腦產(chǎn)生刺激,活躍腦部細胞,提高損傷部位血流量,還有利于雙向性調(diào)節(jié)腦部功能,具有調(diào)和陰陽、疏通脈絡、活血化瘀的功效[11]。同時內(nèi)關是手闕陰心包經(jīng)重要穴位之一,可理氣鎮(zhèn)痛、安神;人中又名水溝穴,是醒腦開竅的主要穴位,可調(diào)和陰陽,解痙通脈;手三針,可治療五官疼痛、手、肘臂痙攣、酸痛;肩三針:可以改善上肢攣同、行動受限?,F(xiàn)代醫(yī)學更是認為,鳳池穴可通過神經(jīng)感受器刺激大腦細胞,從而促進神經(jīng)元重組,可顯著增加缺血性腦卒中腦血流量,有助于梗死組織的恢復,觀察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的顯著改善也與其腦部血流功能改善有顯著關系。此外,刺激曲池、足三里、三陰交等穴,可增強機體殼核等基底節(jié)區(qū)域活動性,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刺激以上諸多穴位,可改善偏枯患者的血運狀況,從而改善其運動障礙[12-13]。劉歡等[14]指出,針刺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腦卒中臨床癥狀,因針刺具有刺激神經(jīng)、活血通脈功效,提高缺血區(qū)血流量,本研究也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平衡功能優(yōu)于對照組,與其結果一致。此外,本研究根據(jù)中風患者的中醫(yī)診治,辨證施針,可對癥治療、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活動能力較對照組增強,同時語言障礙、口角歪斜等中醫(yī)證候也提高,原因是偏癱患者會出現(xiàn)精神混亂、一側肢體無力、視野不清等多種癥狀[15],持續(xù)時間不定,盡早采用針刺治療可預防肌肉萎縮、有效降低肩手綜合征的發(fā)生率。肩手綜合征會讓患者感受活動性疼痛、皮膚干燥,肌肉疼痛更會影響患者的心情以及治療信心[16]。觀察組平衡能力的提高得益于其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與針刺可擴張血管,重建腦部血管側支循環(huán),腦部微循環(huán)改善有關。
綜上,開竅醒神補虛通絡針刺可有效提高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平衡能力,降低其血清cGMP含量、提高NO、SOD水平和活動能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