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英 無錫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
《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強化“教會、勤練、常賽”,構建科學、有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新模式,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促進中小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等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而“教會、勤練、常賽”三者既是統(tǒng)一的整體,形成共力,助推學校體育的發(fā)展,他們各自又凸顯各自的功能,單獨去實施提升,靈活多變;教會是目的,是勤練的前提;勤練是保障,是教會的重要手段;常賽是路徑,是勤練的催化劑,也是衡量評價教會效果的重要抓手。而目前高職的學生對體育鍛煉興趣不足,鍛煉意識薄弱,身體技能與素質普遍較差,認為體育課程學習與自己專業(yè)相關性不大,失去體育學習的動力,體能水平普遍下降;再加上教學內容缺乏專業(yè)特色,教學模式陳舊,導致體育教學形式化,影響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诖?,高職體育教師必須要加強對課堂教學的深度研究,采用全新的體育教學模式,以體現職業(yè)特點為起點,科學有效的學練方法,滿足不同專業(yè)學生的需求,全面推動高職體育教學改革,不斷提升高職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在高職體育教學中,教師往往存在著一些困惑。首先,教師到底教到什么程度學生才算是真正掌握,會學、會用、會做動作技術,根本沒有具體可以操作的數據或者語言文字的形象描述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達到何種的一種程度;其次,即使學生掌握了,那么在具體的比賽中,怎樣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才判斷是學會了,才算是形成了運動能力這一學科核心素養(yǎng);再次,教會怎樣具體滲透體育品質和文化,學生所呈現的表現怎樣才算是已經習得了體育品德這一目標;第四,健康行為的呈現在教會中如何體現,傳授學生多少健康方面的知識才算是能夠凸顯健康行為這一目標;只有我們一線體育教師明白了這些理念,才能更好地實現教會這一思想,真正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勤練對于我們一線教師來說就是在每一節(jié)課上都要把時間交給學生,給予學生充裕的時間去練習,但具體安排多少時間,沒有具體的操作安排,這也是教師存在的困惑。第一,教師把課完全交給學生,不存在教師的教,都是讓學生自主學練,這樣就呈現學生的勤練;第二,學生的勤練是不是就只是在課堂中,大課間、社團、俱樂部、課后服務、社區(qū)、家庭這些方式如何科學地去利用,讓學生去勤練;第三,家校社三者如何科學合理融合才能真正體現勤練這一理念,才能完全實現勤練的目標。
沒有賽就沒有學生運動技能水平的提升,沒有賽就不會促進學生的勤練與學習。但往往教師只認為常賽就是體育課教學的主要形式,不需要去進行教,學生可以在比賽中進行研討學習,提升自己的競賽水平。第一,教學課等于競賽課,不需要教師的教,就是學生的比賽;第二,課中的賽,形式是不是就是個人或者小組比賽;第三,賽的級別有多少種形式,個人爭霸賽、小組賽、班級賽、年級賽、校級比賽、社區(qū)比賽,如何去組織;第四,賽對體育教師本身的專業(yè)要求,怎樣才能適應常賽形式下的教師素養(yǎng)。
“教會、勤練、常賽”是新時代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產物,現實中的好多教師不能理解這一模式,認為不適合高職學生的體育教學,思想陳舊、模式簡單、思維固有。因此,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高職體育教師要加強理念學習,貫徹執(zhí)行“健康第一”“以人為本”指導思想,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教會、勤練、常賽”這一先進的教學模式,大膽革新,讓高職體育課堂充滿活力、生機勃勃,更多的高職體育教師投入到教學改革中去,讓高職學生喜歡并愛上體育課,為培養(yǎng)新時代發(fā)展的高科技建設人才而努力奮斗。
教會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高職學生的學情,采用新穎多樣的學練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驅動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練中去,學會并掌握運動技術,提升技能,并能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在比賽和生活中得以靈活運用,還有通過運動技術的學習傳承運動文化,培養(yǎng)學生勇敢頑強、積極進取的優(yōu)良品質和團隊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從而習得高職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會需要從以下三點去思考:
1.學生已經學會的不要再去教
教師在教學任何一項運動技術前,要了解學生已有的運動水平和經驗,都已經擁有了將要學習新的運動技術和技能,就不需要花一定的時間去學習了。而是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將已經會的運動技術和技能進行遷移,從單一的技術遷移到組合的技術,以及靈活運用到比賽和生活中,發(fā)揮最大的運動潛能。比如:教師事先并不知道高職學生籃球的單手肩上投籃學習情況,但上課時發(fā)現大部分學生都已經學會了。那么,這時候教師可以迅速調整教學計劃,在原地單手投籃基礎上,進行原地跳起投籃和行進間的跳起投籃的學習,或者進行一對一、二對二的進攻與防守的戰(zhàn)術演練中運用跳起投籃技術動作,并在運用過程中上精益求精、精雕細刻,提升準確度和靈敏度,發(fā)展學生的運動能力。
2.超過學生運動能力的不要去教學
教師在看到將要學習的新的運動技術,已經超脫了高職學生的學情、運動水平和綜合素質,難度系數較大,在這樣的情形下,教師應該迅速作出決策,降低難度,否則,學生將會失去所教項目的興趣度,甚至發(fā)生意想不到的運動損傷,從而失去對體育運動的熱愛和追求。比如:教所有學生必須在雙杠上進行支撐擺動向內轉體180度下這一難度較大的動作,學生的手臂和核心力量薄弱,協調性更是較差,好多學生都害怕在轉體移動的過程中摔下來,恐懼心理極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無法滿足這一動作技術的要求,學起來只會動作僵硬、走形,對動作的完成失去信心,隨時有可能發(fā)生運動傷害事故,從而導致以后不再喜歡上體育課。
3.以為學生習得了運動能力而不去教
這句話告訴我們就是說教師在教會了學生運動動作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可以獨立地去學習。“教”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前提和手段,教師的關鍵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更要注重啟發(fā)引領、培育能力。而“不教”是通過教師的訓練,學生已經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夠獨立地去發(fā)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高職學生在學習籃球行進間跳起投籃動作技術,已經學會了原地的跳起投籃,學生很自覺地去練習起跳后空中滯空停留舉球,在此基礎上由近距離到遠距離的跳起投籃,從而學會了行進間的跳起投籃動作技術;并結合傳切配合、策應、突分等戰(zhàn)術,在比賽中活學活用,促進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的提升。
勤練就是學生在課中、課外不斷地去練習,而且練中出新,創(chuàng)造前行,從而鞏固已經學會的動作技術和技能,更好地為以后的比賽和靈活運用在學習生活里而服務。
1.課內勤練,練中有學,催化遷移
學生在教師的引領指導下,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盡快學會并掌握,并在學會的基礎上加強練習,促使運動技術在練習過程中提升技能,熟能生巧,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學生練到一定程度后,會感悟到運動技術的掌握對在比賽中和日常生活運用中,更能體現運動之美,對于其他運動項目的學習遷移得更快,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比如在練習排球的扣球動作技術后,學生的滯空能力得到了充分提高,在此基礎上,學生把滯空技術遷移到足球跳起后的頭頂球技術,遷移到行進間運球急停跳起投籃技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發(fā)揮,運動潛能得到挖掘,這樣學生就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練中去,并在練習過程中有了新的發(fā)現、新的創(chuàng)造、新的合作、新的組合,促進了學生運動思維的發(fā)展。
2.課外有練,學練結合,促進提升
學生的練習不僅僅限于課堂內,課外是課內的延伸與拓展,是課內的補充和保障。學生只有在課外加強練習,才能鞏固和提高運動技能水平,才能確保課內的學習內容得以活學活用,效果明顯。比如:在課內教會了學生足球直傳斜插二過一戰(zhàn)術后,進行三對三的小組足球配合練習,學生在此基礎上,繼續(xù)配合,穿插跑動,再進行邊路快速下底接球,通過腳內側踢球將球傳到中路,同伴接球射門。這樣的演練,學生會不斷地進行思考,分析,怎樣才能擺脫對手,獲取射門的機會,從而使得學的技術得以鞏固提升,更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促進了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常賽一般情形下可以從課內、課外兩大方面去思考。其中,課外包括校內的課外活動和校外的社區(qū)等方式進行友誼賽。通過多種形式的不同區(qū)域的比賽,促進學生能夠在比賽中把學過的運動技術打造得爐火純青,運動技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不斷提升競賽水平。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會了運動技術,必須要通過比賽才能讓學生學會的運動技術得以運用,才能更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因此,教師要安排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內進行個人賽或者小組賽,比如排球墊球技術學好后,可以進行個人墊球賽,也可以進行小組墊球加發(fā)球比賽,通過比賽驅動學生主動學習,更能發(fā)現彼此之間的差距,發(fā)現自身存在的問題,予以及時解決,才能在比賽中相互進行學習,互幫互助,更能提升學生的運動水平。
校內比賽是檢驗學校體育工作成果的重要手段和學校體育發(fā)展的重要舉措,是營造學校體育文化氛圍的重要路徑。學校不僅有班級與班級之間諸如定期班級組織的比賽,而且還要舉辦學校的大型比賽,諸如學校聯賽等,讓學生全員參與到比賽中,激發(fā)學生斗志,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用于進取、勇敢頑強的優(yōu)良品質;同時,學生通過比賽中的溝通交流,加強學生之間的友誼,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提升,促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發(fā)展。
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不僅呈現在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上,而且還凸顯在學校競技體育成績上,必須要有代表隊參加區(qū)、市、省乃至全國的比賽,只有這樣,學校體育才會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班班有運動隊,通過班級之間的比賽,選拔優(yōu)秀運動員,組建年級隊伍;每一個年級的隊伍再通過選拔,組建學校甲、乙、丙、丁各個級別的運動隊,這樣的比賽呈現出層層遞進、層層選拔,選拔最優(yōu)秀的運動員,參與到學校運動隊中區(qū),組織學校最強運動隊伍,凸顯學校素質教育的開展程度,激勵學生積極參與鍛煉,培養(yǎng)鍛煉意識,養(yǎng)成鍛煉行為,增強體質,增進健康,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
總之,高職體育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認真理會《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從高職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結合專業(yè)特點,以體育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強化課外體育活動,加強家校社一體化體育課程建設,建構完善的競賽機制,推動學生全員參與,建立各個級別的比賽體制,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加強溝通與交流,提升審美能力,領悟運動比賽之實質,引領高職學生積極參與鍛煉,更好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從而更好地習得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全面提升高職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高職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