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逸菲
中小學生處在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方式。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心理健康課可以幫助中小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在心理健康課程的設計上應注重原則性和策略性,使其真正惠及學生的心理健康,讓全體學生受益。
一、積極心理學取向心理健康課設置的必要性
2012年教育部印發(fā)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指出,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毒V要》規(guī)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fā)他們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中小學生提升心理能量和心理健康程度,指引學生尋找生活的意義,提升其價值感和幸福感。與傳統(tǒng)心理學的“疾病模式”不同,積極心理學關注的是“健康模式”,即關注幸福、愛、韌性、感恩、美德、心理健康等議題,關注人的優(yōu)勢,為人們接納自我、尋求意義、追求幸福提供指導。由此可見,積極心理學的目標與《綱要》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有較高的一致性,因此,積極心理學能很好地為中小學心理健康課程提供理論指導。
二、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心理健康課設計原則
1.以培育積極心理品質為教學目標
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成長發(fā)育的重要時期,身心發(fā)展尚不成熟,積極的心理品質可以幫助他們正確面對生活中的挫折,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積極心理品質可以歸結為智慧、勇氣、仁愛、公正、節(jié)制與卓越6大類,其中又分為24小類。馬丁·塞利格曼等積極心理學家認為積極心理品質更多是由后天養(yǎng)成的,是決定個體主觀幸福感的源泉。因此,中小學心理健康課應當以培育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為教學目標,通過后天教育的方式,幫助學生養(yǎng)成積極的心理品質,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指引。
2.以積極正向的材料作為教學內容
積極心理學取向的中小學心理健康課應盡量選擇積極的教學內容,授課時所采用的材料、案例也應注意采用積極導向。積極心理學取向的中小學心理健康課旨在激活學生的積極情緒,因此,要盡量選擇正向內容的心理教育課程材料。同時,心理健康課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挖掘學生的積極經(jīng)驗,激發(fā)其內在發(fā)展動力。
3.用積極開放的氛圍組織教學活動
中小學心理健康課應當營造積極開放的教學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避免采用說教的授課方式,而應設置更多能幫助學生觸發(fā)積極心理體驗的環(huán)節(jié),培育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用積極開放的氛圍組織心理健康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在輕松的狀態(tài)中聽課,在課堂上收獲知識,從而獲得內心深處的真正感悟。
三、積極心理學取向的中小學心理健康課設計策略
心理健康課教學屬于課堂教學的范疇,因此,積極心理學取向的中小學心理健康課的教學活動應滿足課堂教學的要求。教師應當圍繞學生的真實生活選擇學生感興趣、能引起共鳴的內容開展教學活動,注重課程的體驗性與互動性,以學生為本。
1.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圍繞中小學生的真實生活
(1)教學切入點要聚焦于大眾性話題
積極心理學取向的中小學心理健康課應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為中小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提供指導。因此,心理健康課教學的切入點要聚焦大多數(shù)學生關心的話題,不應大而空泛。教師可結合大眾性熱點話題及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切入點,采用觀察法、談話法、測驗法等方式展開教學活動。入學適應、考試焦慮應對、學習目標制訂、青春期對異性的萌動、面對挫折、某種情緒的處理等小而具體的話題都可以作為教學的切入點。
(2)教學主題應取材于真實生活情境
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設計應圍繞中小學生生活的具體情境展開,要注意信息和材料的更新,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時俱進,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教學主題應取材于學生真實生活中的事例與情境,考慮到不同階段學生的具體學情及心理狀態(tài),設計生活化的教學。
2.教學活動的設計應注重體驗性與互動性
(1)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及親身參與提升教學活動的體驗性
獲得積極的心理體驗應是中小學心理健康課的重要內容,而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全員卷入、親身參與是提升教學活動體驗性的有效手段。課堂中創(chuàng)設的情境既可以是中小學生所遇到的真實情境,也可以是通過角色扮演、象征性隱喻等模擬手段創(chuàng)設的情境。體驗感、參與感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教師應盡量選擇能讓學生親身參與的活動內容,這是提升教學活動體驗性的關鍵。
(2)通過小組合作及話題討論體現(xiàn)教學活動的互動性
積極心理學取向的中小學心理健康課重視課堂生成,有效的課堂生成來自團體的互動與思想的激蕩。在活動設計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小組合作、互助分享的方式參與情境、開展活動,讓每位學生都能沉浸到課堂氛圍中,積極開展討論與分享,從而增強教學活動的互動性。
四、結語
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使學生終身受益,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心理健康課是幫助中小學生打造一個“強心臟”的重要方式,也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障。心理健康課是為學生健康發(fā)展和幸福成長服務的,沒有一成不變的模板與固定的模式,應當與時俱進。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具體特點與需要,以生為本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與幸福生活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