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慶新
(淄博市婦幼保健院兒科,山東淄博 255000)
單核細胞增多癥是一種系統(tǒng)性增生性疾病,EB病毒于咽部淋巴組織復制,進入血流后累及具有淋巴細胞的組織及內(nèi)臟所致[1]。主要發(fā)病群體為4~6歲兒童,患兒發(fā)病后表現(xiàn)出發(fā)熱、咽峽炎等多種癥狀。經(jīng)治療后多數(shù)患兒病情轉歸,少數(shù)患兒伴隨嚴重并發(fā)癥,及時診斷并采取有效治療對單核細胞增多癥具有積極意義。當前無特效藥物,臨床治療以抗病毒、退熱等對癥治療為主,常用藥物包括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但其主要依賴患兒免疫功能,康復期較長[2]。阿昔洛韋多用于皰疹病毒感染所致疾病,可有效發(fā)揮抑制病毒復制的效果。地塞米松能抑制多種病原菌,如銅綠假單胞菌、革蘭陰性桿菌,有效減輕機體炎性反應,改善病情。但兩者聯(lián)合用于治療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就其聯(lián)合治療重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臨床效果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淄博市婦幼保健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92例重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均46例。對照組中男、女患兒均為23例;年齡1~7歲,平均年齡(4.04±0.23)歲;癥狀表現(xiàn):發(fā)熱34例,咽峽炎21例,脾腫大16例,淋巴結腫大27例。觀察組中男、女患兒分別為25、21例;年齡1~8歲,平均年齡(4.11±0.26)歲;癥狀表現(xiàn):發(fā)熱36例,咽峽炎23例,脾腫大19例,淋巴結腫大26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淄博市婦幼保健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法定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診斷標準[3];②臨床資料完整;③發(fā)熱持續(xù)5 d以上;④出現(xiàn)并發(fā)癥。排除標準:①合并病毒性肝炎;②合并巨細胞病毒感染;③合并先天性免疫功能障礙;④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⑤合并其他嚴重疾病。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臥床休息,加強護理,給予物理降溫、補液、保護臟器等治療。對照組患兒采用阿昔洛韋(輔仁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8119,規(guī)格:0.25 g/支)5 mg/kg +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靜脈注射,3次/d,治療7 d。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地塞米松(辰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969,規(guī)格:1 mL∶5 mg)0.25 mg/kg靜脈推注,1次/d,治療1~3 d。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兒臨床有效率。顯效:治療后5 d體溫恢復正常,7 d后咽峽炎、淋巴結腫大等癥狀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治療后5 d患兒體溫有所下降,7 d后咽峽炎、淋巴結腫大等癥狀有改善;無效:治療7 d后體溫未下降,癥狀無改善[4]??傆行?(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實驗室檢查結果。采用全自動血球分析儀(希森美康,型號:XN-9100)檢測白細胞計數(shù)、異型淋巴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采用熒光免疫層析分析儀(華科泰,型號:Savant-300)測定鐵蛋白水平。③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水平。采用流式細胞儀(美國BD公司,國械注進20152401423,型號:FACS Calibur)檢測CD3+、CD4+、CD8+T淋巴細胞百分比,計算CD4+/CD8+比值。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用SPSS 24.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比較行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患兒臨床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有效率比較 [例(%)]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實驗室檢查結果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兒白細胞計數(shù)、鐵蛋白、異型淋巴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比治療前低,且觀察組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實驗室檢查結果比較(x)
2.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兒CD3+、CD8+T淋巴細胞百分比低于治療前,CD4+T淋巴細胞百分比、CD4+/CD8+水平比治療前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CD3+、CD8+T淋巴細胞百分比比對照組低,CD4+T淋巴細胞百分比、CD4+/CD8+水平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水平比較(x)
EB病毒是一種皰疹類病毒,于全球范圍廣泛傳播,發(fā)病率存在地域性差異,亞洲人群發(fā)病率明顯高于歐洲,且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EB病毒感染者多為兒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是EB病毒感染性病,患兒多表現(xiàn)出發(fā)熱、咽峽炎、淋巴結及肝脾腫大等癥狀,嚴重者可侵犯多個臟器,對中樞神經(jīng)造成嚴重影響。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白細胞水平明顯增加,伴隨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損傷,可能出現(xiàn)一系列其他臨床變化。目前臨床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無特異性治療方法,臨床以對癥和支持療法為主,重癥患兒加強護理、臥床休息,致命性并發(fā)癥較為少見。常規(guī)抗病毒治療中多使用廣譜抗病毒藥物,如利巴韋林等,藥物進入機體后可快速磷酸化,抑制病毒合成酶及病毒傳播和復制,但易出現(xiàn)不良反應及耐藥性,導致應用受限[5]。近年相關學者提出用阿昔洛韋治療本病,但單一用藥有效性不足,建議聯(lián)合藥物治療以提高療效[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臨床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兩組患兒均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阿昔洛韋用于皰疹病毒感染所致疾病治療,可直接進入病毒細胞,選擇性與脫氧核苷競爭病毒胸苷激酶或細胞激酶,抑制病毒復制[7]。其抑制病毒復制的路徑不同,既可以干擾病毒DNA多聚酶,同時可在DNA多聚酶作用下,結合增長的DNA鏈使其中斷復制[8]。地塞米松作用機制為進入機體內(nèi)后干擾免疫系統(tǒng),激活淋巴因子,促進淋巴因子分泌活性酶物質(zhì),活性酶對細胞膜發(fā)生作用,使細胞膜通透性發(fā)生改變,減少毒性物質(zhì)通過細胞膜的可能性。兩者作用機制不同,阿昔洛韋直接進入病毒細胞發(fā)揮滅殺病毒作用,地塞米松通過干擾機體免疫系統(tǒng)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促進治療效率提高。
本研究顯示,治療后兩組患兒白細胞計數(shù)、鐵蛋白、異型淋巴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患兒CD3+、CD8+T淋巴細胞百分比下降,CD4+、CD4+/CD8+比值升高,且觀察組比對照組高。有研究證實,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中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受到不同程度影響,CD3+、CD8+T淋巴細胞百分比升高,CD4+T淋巴細胞百分比、CD4+/CD8+比值降低,B淋巴細胞產(chǎn)生抗體不足,使患兒免疫功能異常[9]。本研究結果提示阿昔洛韋加地塞米松治療可增強細胞免疫功能,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血清鐵蛋白為急性時相蛋白,機體發(fā)生炎癥反應時,其水平異常升高。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兒血清鐵蛋白水平比對照組低,提示阿昔洛韋聯(lián)合地塞米松治療可抑制患兒機體炎癥反應。EB主要侵犯B淋巴細胞,產(chǎn)生新的抗原,分泌炎癥因子,引起一系列臨床表現(xiàn),導致異型淋巴細胞增加[10]。地塞米松輔助治療下,可抑制炎癥因子表達,防護器官損傷,誘導CD8+T淋巴細胞百分比下降,CD4+T淋巴細胞百分比升高,逆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造成的免疫損傷[11]。但因為EB具有一定致癌性,有研究顯示,EB病毒與鼻咽癌、淋巴瘤、胃癌的發(fā)生密切相關,被列為可能致癌的人類腫瘤病毒之一[12]。激素治療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因此對于輕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不主張使用激素治療。
綜上所述,重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采用阿昔洛韋與地塞米松治療可提高療效,無明顯不良反應,且有助于改善患兒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