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 婧
幼兒正值建立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家長和教師在教育幼兒時,應注重培養(yǎng)其獨立自主的意識、鍛煉其生活自理能力,促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行為習慣。幼兒園和家庭是幼兒養(yǎng)成習慣的關鍵場所,教師和家長應該以身作則,注重家園合作,共同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勞動行為習慣。本文根據(jù)筆者的教學實踐,結合實例分析了家園合作培養(yǎng)幼兒勞動行為習慣的意義和方法,以供大家參考。
2015年,教育部聯(lián)合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頒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了勞動教育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學前教育是幼兒從“幼稚期”到“成長期”的過渡,通過家園合作培養(yǎng)幼兒的勞動行為習慣,是對國家教育方針的主動回應,是在新時代培養(yǎng)“五育”全面發(fā)展人才的基礎。通過家園合作,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勞動行為習慣,使幼兒在勞動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幼兒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穩(wěn)固基礎。
幼兒園語言領域活動有著豐富的支持素材,如繪本故事、動畫故事等,教師要充分挖掘繪本和動畫故事中的勞動教育資源,加深幼兒對勞動行為和勞動內涵的認知。
活動1:挖掘動畫片中隱藏的勞動教育資源
在家園合作中,筆者充分挖掘優(yōu)質動畫片中隱藏的勞動教育資源,將其應用在語言領域活動中。筆者組織了“親子看動畫”活動,使幼兒通過觀看動畫內容,完成關于“勞動是什么”的認知。在經(jīng)典國產(chǎn)動畫《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中,有一段講的是“大頭兒子幫助爸爸媽媽打掃屋子”的故事。筆者以此情節(jié)作為支持材料,組織家長與幼兒一起觀看,并對幼兒提出問題:“寶貝們!看動畫片的同時,不要忘了和爸爸媽媽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喲!”
幼兒1:“媽媽你看,大頭兒子在幫媽媽掃地。今天回家之后,就讓我來幫你掃地吧!”
幼兒2:“爸爸,大頭兒子和他的小頭爸爸在一起打掃灰塵呢!下次我們也一起幫媽媽清掃屋子吧!”
幼兒在觀看的過程中你一言我一語,用自己的語言解釋著動畫中大頭兒子的勞動行為,并重新審視以往家庭生活中由爸爸媽媽完成的勞動,形成對勞動的認知,這有助于幼兒勞動行為的形成。與此同時,家長還可以站在幼兒的角度與幼兒展開對話,詢問、了解幼兒關于勞動的更多想法。
在觀看動畫《小豬佩奇》時,一位家長在幼兒做出“媽媽你看!佩奇的房間怎么亂糟糟的!”“媽媽你快看,佩奇的房間變干凈了!”的表達后,詢問幼兒:“是的呀,寶貝!那你知道佩奇是怎么做到的嗎?”這名幼兒通過短暫的思考后回答媽媽:“我看到佩奇整理房間啦!她把書都放回了書架,她還把玩具放到柜子里?!边@名幼兒的每一句表達,都是對“勞動”的解釋,幼兒在觀看動畫故事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和發(fā)展了勞動意識。
活動2:閱讀繪本中有趣的勞動教育故事
繪本閱讀是3~6歲幼兒普遍喜歡的閱讀方式,教師不妨將繪本利用起來,在陪伴幼兒閱讀繪本的過程中,讓幼兒一邊閱讀生動有趣的故事,一邊仔細觀察插圖中主人公的勞動行為,從而讓幼兒充分理解勞動的內涵。同時,基于繪本具有“故事性”的特點,教師還可以邀請家長與幼兒共同演繹繪本中關于勞動的故事,使幼兒從“看故事”到“演故事”,充分發(fā)揮幼兒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使親子活動更加豐富生動,使家園共育更加和諧,幼兒成長蘊于其中。以繪本《富蘭克林是小邋遢》為例。繪本講述了小烏龜富蘭克林的劍找不著了,他翻遍了亂糟糟的抽屜和衣柜,還是沒找到。這時,媽媽跑過來幫助他。在媽媽的指導下,富蘭克林把東西分門別類地裝進了收納箱,這樣就再也不用擔心東西找不到了!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與家長一起閱讀,共同討論繪本中分類整理物品的方法,這使幼兒認知了“分類整理”的勞動方法與必要性,進而使其形成“分類整理”的勞動習慣。
藝術是人類情感的載體,幼兒園藝術領域開展的音樂、美術等活動,能夠為幼兒提供創(chuàng)造體驗、生成勞動情感的契機,為培養(yǎng)幼兒的勞動行為習慣提供有力支持。筆者根據(jù)《指南》提出的“使幼兒在各領域活動的滲透融合中達成學習與發(fā)展”要求,邀請家長參與幼兒園藝術領域活動,在活動中滲透勞動教育,共同培養(yǎng)幼兒的勞動行為習慣。比如,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筆者以繪畫為切入點,嘗試設計了下列兩項親子活動。
親子活動1:“勤勞的小手”繪畫活動
該親子活動以繪畫為主要任務,旨在使幼兒與家長以“勤勞的小手”為主題進行繪畫,讓幼兒在家長引導下想象用“勤勞的小手”進行勞動的過程,并將此過程畫下來,同時鼓勵幼兒說出自己對“勤勞的小手”的理解,從而生成“愛勞動”的情感。
親子活動2:“勤勞的小手”繪畫活動+《掃地有順序》故事閱讀
該親子活動在親子繪畫的基礎上添加了故事要素。在活動中,首先由家長向幼兒講述生動有趣的《掃地有順序》故事,通過故事向幼兒介紹用“勤勞的小手”有順序地掃地、將地面垃圾清理干凈的方法,然后,再由家長和幼兒合作繪畫,鼓勵幼兒畫出“勤勞的小手在掃地”“勤勞的小手在晾衣服”“勤勞的小手在整理玩具”等勞動故事的畫面。
對比以上兩項親子活動,筆者發(fā)現(xiàn),“親子活動1”中,由于部分幼兒對勞動的順序、“勤勞的小手”都能做什么缺乏準確的理解,其繪畫作品主題較為雜亂,雖然幼兒能夠對畫作內容做出合理解釋,但較難通過繪畫生成真實的勞動情感。而在“親子活動2”中,有故事作為鋪墊,在家長繪聲繪色的故事講述下,多數(shù)幼兒能夠準確理解“勤勞的小手”的勞動過程,從而能畫出內容與細節(jié)更加清晰和準確的“勤勞的小手在勞動”的系列畫作,并對畫作中的勞動故事進行介紹,如“這是我的勤勞的小手,我在幫媽媽掃地,先掃遠處,再掃近處,最后把掃出來的垃圾都倒進垃圾桶”“這是媽媽勤勞的小手,她在晾衣服。媽媽每次晾衣服之前都抖一抖,從左向右晾滿了干干凈凈、香香的衣服。我也在幫媽媽晾衣服”等。由此可見,“親子活動2”中,幼兒能生成真實性更高、更直接的勞動情感,這有助于促進幼兒勞動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3月12日是我國法定的植樹節(jié),植樹本身就是勞動的一種形式?;诩覉@合作背景,筆者在“植樹節(jié)”組織幼兒與家長參與“植樹”的勞動活動。下面是筆者設計的“種下小樹·我愛勞動”主題活動教案。
1.了解植樹勞動,準備小樹苗。(家長與幼兒在家中搜集植樹資料,了解適合在當?shù)胤N植的樹苗品種,并準備小樹苗)
2.開辟小樹林,種下小樹苗。(在幼兒園協(xié)調下,家長與幼兒帶好小樹苗與植樹工具,來到公園等植樹區(qū)域,合力種下小樹苗。)
3.拍照留念,訴說心情。(種好小樹苗后,家長、幼兒、教師均可與“小樹林”拍照留念,家長可以幫助幼兒拍照,記錄下幼兒親手栽種小樹苗的精彩瞬間。隨后,回到幼兒園,總結外出植樹主題活動,在家長與教師引導下,使幼兒訴說親身參與植樹勞動的心情。)
幼兒1:植樹好累啊,但是一想到我的小樹苗馬上就能長成大樹了,我就一點都不累啦!
幼兒2:我喜歡植樹,這個勞動讓我學會了保護環(huán)境,我要多參與保護環(huán)境的勞動!
由此可見,家園合作開展植樹活動,不僅有助于幼兒勞動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還能培養(yǎng)幼兒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品質。
怎樣鞏固幼兒的勞動行為,并不斷深化其勞動行為習慣?筆者發(fā)現(xiàn),將勞動行為滲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無疑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方式。比如,當幼兒結束在休息區(qū)的玩耍后,筆者提醒他們:“小朋友們,玩耍結束啦,別忘了將剛才玩的玩具收起來呀!讓老師看看哪個小朋友做得又快又好!”;傍晚,當幼兒準備離園時,筆者提醒他們:“寶貝們,快把自己隨身的物品收好呀,不然你們就只能等到明天入園時和它們相見啦!”;當幼兒離園時,筆者提醒他們:“寶貝們,今天我們在幼兒園學習了勞動,你們已經(jīng)會自己收拾自己的東西啦?;丶抑?,你們也要嘗試著自己收拾明天入園時要帶來的東西。老師相信你們喔!”“小朋友們,今天在幼兒園學會了勞動啦!回家后幫爸爸媽媽做做家務吧,這就是勞動喲!”等。筆者將幼兒在園內的一日生活與家庭一日生活銜接起來,以促進幼兒力所能及地參與家務勞動。當筆者將幼兒送到家長身邊時,對家長叮囑:“寶貝今天超級棒!在幼兒園把自己的衣服和玩具收拾得特別好!可以讓寶貝試著自己收拾房間啦!”,從而將“讓幼兒做家務”的觀念傳遞給家長,讓家長鼓勵幼兒在家收拾沙發(fā)上的衣服、睡前整理玩具等,以鞏固幼兒園的勞動教育成果。為有效監(jiān)督幼兒在家中參與家務勞動的行為,筆者還設計了“我是家務勞動小能手”家務打卡活動,要求家長以照片或視頻的方式記錄幼兒參與家務勞動的行為,在班級群中打卡,并每周評選一名“家務勞動小能手”,對其給予獎勵。這杜絕了家長包辦家務勞動的行為,激發(fā)了幼兒參與家務勞動的興趣,使幼兒在一日生活中持續(xù)參與家務勞動,進而鞏固幼兒的勞動行為習慣。
幼兒園和家庭是幼兒學習、成長的兩個主要場所,培養(yǎng)幼兒的勞動行為習慣,是幼兒園與教師的責任,更是家庭和家長的義務。家園合作是培養(yǎng)幼兒勞動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家園之間應當通力合作,教師與家長應目標一致、態(tài)度一致、行為一致,共同做好對幼兒勞動行為習慣的教育和引導,發(fā)揮1+1>2的教育力量,使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行為習慣,促進幼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