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刁佳蓓
戲劇表演是指幼兒在感知與理解繪本的基礎上,通過表演的形式再現繪本內容。戲劇表演能夠增強幼兒的語言能力和表演能力,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如何高效地開展戲劇表演活動、高質量指導幼兒開展戲劇表演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诖耍P者根據自身的實踐經驗,談談課程游戲化背景下開展大班戲劇表演的方法。
表演是幼兒表達自己認知和體驗的重要方式,戲劇主題課程是筆者所在幼兒園的園本特色課程。目前,園內的戲劇主題童話劇《小豬的秘密》進行得如火如荼。同時,通過觀察幼兒的表演,筆者也發(fā)現了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
在表演時,筆者發(fā)現時常有幼兒出現自信心不足、表現力不足的情況。在中小班,幼兒的戲劇表演多為走秀式、皮影式;進入大班后,幼兒第一次接觸具有完整情節(jié)和劇本的舞臺表演,缺乏舞臺表演經驗,因而表演不夠生動、活潑。
由于幼兒的表演能力有限,在表演過程中遇到疑惑和困難時常依賴于教師的幫助。于是,在指導幼兒開展戲劇表演時,部分教師常將自己視為“導演”,為幼兒指定角色,逐字逐句地指導幼兒說臺詞,要求幼兒在固定的場景中做出相應的動作。長此以往,幼兒的表演成了以教師指導為模板的表演,幼兒失去了自主體驗、表現自我的機會,在表演中的主動性也大大降低。
起初,幼兒參與舞臺排練的積極性很高,但在表演排練時,為了達到良好的表演效果,常出現一個片段反復練習的情況。于是,在戲劇表演活動進行一段時間后,幼兒的興趣會逐漸下降,在排練時常心不在焉,情緒、動作不到位,無法全身心地投入表演。
表演區(qū)是幼兒開展戲劇表演的重要場所,良好的表演區(qū)環(huán)境可以激發(fā)幼兒的表演興趣,促使幼兒主動參與表演活動,豐富幼兒的表演經驗,增強幼兒的表演能力。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興趣特點和戲劇表演的特色,創(chuàng)設適合大班幼兒的表演區(qū)環(huán)境,讓表演區(qū)“活”起來,促使幼兒在表演區(qū)內愉快地進行戲劇表演。
例如,隨著戲劇主題課程的開展,童話劇《小豬的秘密》已經初見雛形,幼兒對戲劇表演的興趣與日俱增,形成了“人人想演、人人愛演”的良好局面。筆者基于幼兒濃厚的興趣,設置了“戲劇表演區(qū)”,將原先的唱跳類表演與戲劇表演劃分開來,既保留了唱跳演奏的空間,又滿足了幼兒戲劇表演的需求。在創(chuàng)設戲劇表演區(qū)時,筆者鼓勵幼兒親身參與,與幼兒合力將戲劇表演區(qū)布置成了繪本中小豬居住的森林,為后續(xù)開展戲劇表演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幼兒喜歡新鮮的事物,教師應根據幼兒的這一特點,創(chuàng)新戲劇表演的形式與內容,以充分激發(fā)幼兒的表演興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音樂,搭配樂器演奏的形式帶領幼兒進行表演,并逐漸增加戲劇表演的難度與趣味性,以持續(xù)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1.服飾道具。服飾道具是幼兒開展戲劇表演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戲劇服飾能增強幼兒的角色代入感,更好地烘托戲劇氛圍,有助于增強戲劇表演活動的效果。教師可以根據表演區(qū)的實際情況和幼兒的興趣特點,選擇合適的服飾道具,并將其懸掛、擺放在顯眼的位置,方便幼兒取放。
2.記錄工具。教師可以投放一些簡單的影像記錄工具用于拍攝幼兒的表演,方便幼兒從觀眾視角回顧自己的表演,積極思考、發(fā)現不足并改正,從而增強自身的表演能力。此外,大班幼兒有了初步的記錄能力,教師也可以投放記錄表,鼓勵其他幼兒從聲音、表情、動作、感情投入四個方面記錄臺上幼兒的表演情況。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fā)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于激發(fā)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因此,教師應多為幼兒提供表演的機會,讓幼兒在實踐中增強表演能力。
1.了解戲劇角色,豐富角色形象。劇本中的角色大多為生活中常見的動物,要想讓幼兒將角色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舞臺上,教師就要帶領幼兒了解動物真實的性格和行為特點。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幼兒閱讀繪本、觀看相關影片、參觀動物園等方式,幫助幼兒了解所扮演動物的性格和行為特點,并將其融入表演。這種方式符合幼兒的學習和認知特點,可以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通過自主探索,在生活中認識角色、發(fā)現角色的特點,從而豐富角色形象,增強舞臺表現力。
2.開展各類活動,豐富表演經驗。部分幼兒缺乏獨立表演的經驗,在面對觀眾時容易感到害羞、緊張,導致在舞臺上不夠積極大方、缺少自信。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時間,開展各類表演活動,以豐富幼兒的表演經驗,增強幼兒的自信心。例如,在每日的早餐時間前,筆者增設了天氣播報環(huán)節(jié),請當日的天氣播報員自信、大方地站到眾人面前播報天氣情況,鍛煉幼兒的自信心與表現力;在午餐前,筆者增設了“夸張大表情”游戲環(huán)節(jié),鼓勵幼兒一同表現某一表情,比一比誰表演得更夸張、更加與眾不同,在避免飯前消極等待的同時,提高幼兒對表情的掌握度;在每日飯后散步時,筆者會營造戲劇氛圍,讓幼兒扮演小鳥、小熊等角色,根據自己對這些動物的了解設計相應的動作,在飯后消食的同時,豐富幼兒對角色動作的認知;等等。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把表演的自主權還給幼兒,讓幼兒在自由、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主動參與戲劇表演活動,提高其表演水平。
1.角色選擇自主化。在幼兒本位教育理念的引領下,教師應將自主選擇角色的權利交給幼兒,以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戲劇表演的積極性。針對多人想要扮演同一角色的情況,教師可以采用“演員試鏡”的方法,讓多名幼兒同臺演繹同一角色,由其他幼兒投票選定最終的扮演者。在這種情況下,幼兒都有機會展示自我、選擇心儀的角色,其參與表演的積極性也會明顯提高。
2.排練表演互動化。在以往的排練中,往往由教師擔任“導演”,指揮幼兒將一個片段進行多次重復練習,這會消耗幼兒的耐心,降低幼兒的興趣。對此,教師可以增加排練過程中的互動,改善這一現狀。例如,在排練結束后,教師可以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訪“觀眾”,讓“觀眾”根據自己的觀看感受,評價“演員”的表演,提出改進意見或建議。這樣,扮演觀眾的幼兒會更加注重“演員”的表演狀態(tài),在觀看時積極思考,并在點評的過程中不斷間接積累表演經驗。而表演的幼兒也能通過他人的點評明確自己表演的優(yōu)點與不足之處,樹立信心并不斷改進,從而增強自身的表演能力。
3.演出場景多樣化。多樣化的演出場景可以給幼兒不同的環(huán)境刺激,在熟悉表演的基礎上增加新鮮感,有助于激發(fā)幼兒的表演興趣。
隨著戲劇主題的結束、藍本主題的逐步開展,幼兒對舞臺表演的熱情也逐步下降。對此,教師要在藍本主題下繼續(xù)尋找戲劇元素,以持續(xù)激發(fā)幼兒的表演興趣,滿足幼兒的發(fā)展需求。
1.結合藍本主題,開展戲劇表演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幼兒對戲劇主題童話劇《小豬的秘密》的表演越發(fā)熟練,他們不再滿足于這一場表演。于是,筆者與幼兒共同選擇了藍本主題下適合多人進行戲劇表演的故事,通過簡短又富有趣味的故事,讓幼兒獲得關于戲劇表演的感性經驗,提高了幼兒參與藍本課程的積極性。此外,筆者還設置了表演節(jié)目單,并隨著藍本課程的開展逐步增加劇目,讓幼兒有更多選擇,以幫助幼兒保持對戲劇表演的新鮮感。
2.區(qū)域聯動,增強戲劇串聯性。隨著藍本課程的逐步推進,幼兒的表演興趣日漸濃厚,但表演區(qū)的場地有限,無法很好地滿足幼兒的表演需求。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加強區(qū)域之間的聯動,將各個區(qū)域的游戲活動有機串聯起來。例如,教師可以在語言區(qū)增設“編劇”,鼓勵幼兒在藍本故事的基礎上畫出劇本,投放至表演區(qū),還可以在美工區(qū)新增“表演宣傳組”,讓幼兒根據表演內容制作海報、宣傳手冊、門票等。
3.豐富表演形式,幫助幼兒積累表演經驗。在藍本主題課程中,教師可以把重心放在引導幼兒感知多種表演形式、掌握相應的表演技能上,并帶領幼兒在園內的光影劇場、戲劇長廊等進行表演游戲,讓幼兒感受多種表演形式的魅力。同時,教師也可以在班內表演區(qū)新增光影劇、手偶劇的表演,讓幼兒的戲劇表演擁有更多可能。
綜上所述,戲劇表演對幼兒的成長與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教師應創(chuàng)設具有班本特色的表演區(qū)環(huán)境,并在“自由、自主、創(chuàng)造、愉悅”游戲精神的引領下,積極開展戲劇表演活動,以增強幼兒的表演能力,滿足幼兒的發(fā)展需求。教師還應充分發(fā)揮幼兒的自主性,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自信大方地表演,感受多樣的表演形式,以幫助幼兒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