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qū)小港實驗學校 王彧釗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焙⒆舆M入學校,就把生命中最寶貴、最有意義的一段時光交給了學校和教師。學校要從“甄別人才”“培養(yǎng)人才”,轉(zhuǎn)變?yōu)椤叭巳顺刹拧保ズ霌P學生個性,激發(fā)學習動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學校中找到自己的發(fā)展之機。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qū)小港實驗學校1998年成立至今,一直在探索辦一所“好玩”的學校。學校通過建設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一所“好玩”的學校,構建一個“能玩”的課程體系,探索一個“好玩”的育人模式,升華學生的學習境界,培養(yǎng)一群“會玩”的學生。
在辦學目標引領下,整體構建學校教育框架,在課程、環(huán)境、制度、師資、家校溝通等各種載體中,形成學校獨有的“好玩”的育人文化。特別是教學活動的場所、環(huán)境布置、文化設施等,都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文化內(nèi)涵,影響著師生的觀念和行為。因此,為落實“好玩”的辦學理念,學校從教室、文化墻、實踐基地等方面營造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
教室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基地,教室環(huán)境對學習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每個班級都按不同的主題進行了個性化布置,從學習興趣、學習心理出發(fā),營造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樂于學習。
文化墻是學校宣傳自身教育理念的窗口,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載體。它的打造與美化校園及學校自身文化有效融合,先后建立了泥巴墻、體育墻、名人墻、安全墻、詩文墻、畢業(yè)墻等。每一組文化墻都從各自主題出發(fā),宣傳學校育人理念,并通過大隊部活動,形成人墻互動,讓每堵墻說話,從而形成有趣、有意義的墻文化。
學校建設了許多好玩的實踐基地,如“動動”科技館、“露露”氣象站、“樂樂”小動物飼養(yǎng)場、“菁菁”農(nóng)藝園、“園田小灶”野炊基地、江南民間物品陳列室、“棋緣”棋譜園、“墨趣”休憩園、“在廚房”等。這些實踐基地,激發(fā)了學生的玩心,為學生實現(xiàn)“玩中學”提供了平臺。
以“在廚房”實踐基地為例。學校將健康教育、勞動教育、文化教育、禮儀教育、環(huán)保教育整合于廚房,提出了“在廚房”項目學習概念。“在”是一種行動、一種體驗、一種狀態(tài),也是一種精神,旨在把廚房作為學校的綜合實踐基地,作為一個資源平臺,開展一種基于整合思維的課程學習,落實“以勞明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育美”這一理念。
1.培養(yǎng)目標
學健康之知識?!霸趶N房”課程資源開發(fā)中,我們以廚房為中心,展開各種勞動實踐,通過蔬菜種植、食物采買、食物清洗整理、食物制作、廚房整理、垃圾分類等活動。每一樣活動的開展,涉及諸多的知識性內(nèi)容,在相關勞動知識的學習中,使得學生的勞動能力得以提升,對于廚房中的種種,他們能夠收獲一技之長。
育向上之態(tài)度?!霸趶N房”課程資源開發(fā)中,發(fā)掘樂趣是開發(fā)的重點。學校將廚房布置樂趣、食物準備樂趣、食物制作樂趣、食物分享樂趣、廚房整理樂趣進一步發(fā)掘,將一個小小的廚房構建成為激發(fā)學生快樂成長的生態(tài)場域。通過烹飪中的各種勞動,使學生認識自我責任、家庭責任、社會責任。把勞動看作自己應該做的事,把尊重家人勞動、他人勞動作為人生準則。學會主動承擔勞動責任,從而學會尊重他人勞動。
習自主之習慣。正確價值觀的建立,著眼點在于培養(yǎng)孩子的習慣,讓“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勞動,每一份勞動都應當被尊重”的理念,在廚房中的一次次行為中升華,從而讓學生建立參與家庭勞動的習慣,讓孩子的習慣得以養(yǎng)成,讓孩子真正成長。
養(yǎng)獨立之精神。在勞動中展開健康教育、勞動教育、文化教育、禮儀教育、環(huán)保教育五大內(nèi)容,就是要讓學生認識到廚房小事對“人”的重要性。通過這一教育資源平臺的使用,使得“五育”并舉,從而樹立學生的價值觀,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讓學生真正明白“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勞動,每一份勞動都應當被尊重”。
2.課程內(nèi)容
一間廚房:我們的教育基地。和廚房相聯(lián)系的是飲食。飲食對于人類乃至一切生命的存在與發(fā)展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與飲食有關的廚房,便是人類生活的重要場所。中餐享譽世界,而中餐的意義則不僅僅是吃飯和營養(yǎng),還包含了中國人自己的哲學和藝術,民族和文化的風格,更是與我們中國人的性情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搭建一個中式廚房,作為我們的教育基地,借著這個平臺,我們將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健康營養(yǎng)、禮儀人倫等內(nèi)容整合進教育中,讓每一個孩子通過這一平臺都能得到全面發(fā)展。
除國家課程外,在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中,以“好玩”為切入口,以學生發(fā)展為核心,激發(fā)學習興趣,建立一個以“玩”為核心的學科拓展課程。首先是以實踐基地為主題的活動拓展課程,其次是以興趣為主題的學科拓展課程,如玩語——趣味成語、經(jīng)典誦讀,玩數(shù)——傳統(tǒng)游戲玩數(shù)學,玩科——尋找科技之樂等。這些拓展課是學生最喜歡的學習內(nèi)容。圍繞“好玩”的學校,學校要求課程名稱能緊扣人心,課程內(nèi)容生動有趣。因此學校開設了“舞動的心靈”“‘棋’樂無窮”“悅讀匯”“足球小將”“科學‘嗨’起來”“快樂繡吧”“我是旅游小達人”“彈指之間”等50多門拓展課程。學生在拓展課程的學習中,豐富了選擇,培養(yǎng)了興趣,張揚了個性,提高了能力。
學校根據(jù)不同內(nèi)容,對拓展課程開展多樣化評價。如通過作品展——剪紙、折紙、十字繡、花藝類等,通過表演——吉他、葫蘆絲、舞蹈、聲樂、舞動心靈等,通過達標——棋類、球類、毽子、華容道、賽車等,通過比賽——24點王PK賽、魔方達人等,通過考證——考取小裁判、考取導游證等,通過純文本展示——旅游達人的旅游攻略等。
“我是四Li好少年”——這是一項融合學生學習、生活、德育等各方面發(fā)展的系列德育活動。主要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每個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都能得到不一樣的展示機會,并完成自我評價。
禮,《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社會生活中由于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為大家共同遵守的儀式”。這里把它引申為學生在學校生活中該養(yǎng)成的禮儀,該形成的文明習慣,要求學生知禮、懂禮、有禮。
學校通過系列活動讓學生了解、掌握、應用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基本禮儀規(guī)范?;顒拥拈_展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文明行為、文明習慣、文明語言、禮貌修養(yǎng)。
力,指學生校園生活要充滿活力。這份活力和快樂可以是同學給予的,也可以是老師給予的,還可以是在學?;顒又畜w會到、感受到的。有了這份活力和快樂,更加愛學習,愛學校,愛生活,愛生命!
學校依托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引導學生熱愛藝術、閱讀、科學、運動,為不同的學生搭建不同的展示舞臺,彰顯他們的個人魅力。各種主題明確、形式多樣的活動,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更陶冶了情操,促進了他們的全面發(fā)展。
歷,指在學校生活中要有歷練,成為有經(jīng)歷的人。學生通過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各級各類展示活動,體會到成功感,并在與人合作中逐漸成長。為此學校開展“我是運動小健將”“我是科技小狀元”“我是誦讀小明星”“我是超級大賣家”“我是精明小買手”“我是小小藝術家”等活動。學校還帶領學生走向社會,積極參加團區(qū)委、教育局、街道、社區(qū)組織的各種實踐活動。通過這些開放性、實踐性、自主性的活動,學生獲得了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形成了美好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
立,《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建立、樹立之意。古人也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說。這里指培養(yǎng)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能正確自省,揚長避短,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學校開展了校園“紅綠燈”、情緒氣象臺、友情“三十六計”、和父母對話、和名人對話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注重情商培養(yǎng),提升心理素質(zhì),增強戰(zhàn)勝挫折、克服困難的決心,樹立健全的人格,為其今后走向社會、適應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總而言之,學校通過這四個“Li”字的提煉,讓德育活動主題化,給不同學生提供不同展示舞臺。學生根據(jù)這四個“Li”字,不斷自我暗示,自我要求,自我提高,自我評價。學校、老師、同學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學生不斷鼓勵、賞識,使每一個學生都能自信、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