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萬石小學 吳雨桐
小學階段是重要的學習階段,對于教師而言,只有能夠在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程教學過程當中滿足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需求,才能使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正確的培養(yǎng)。
在小學階段,數學觀念是數學核心素養(yǎng)中的重要部分,具備數學觀念的小學生能夠用數學的眼光對身邊存在的事物進行分析,并且形成一套獨特的數學化的思維邏輯方式。此外,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當中加強對小學生數學觀念的培養(yǎng),不僅能使小學生發(fā)現生活當中存在的數學知識,并且能幫助小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的數學知識與生活當中的知識進行結合,從而使小學生在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數學實踐指的是小學生在實踐過程當中將自身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靈活運用的能力。對于小學生而言,實踐過程不只是在課堂之外用到數學知識的過程,更是包含了小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與預習復習過程當中使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當中加強對小學生數學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使小學生將自身掌握的數學知識更加靈活地運用,而不是單純依靠計算能力來解決相應的數學問題。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數學創(chuàng)新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結合自身所學的數學知識,通過一個全新的思維方式或思考角度來解析現有的數學問題的方法,而這對小學生在數學課程中的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備了數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生不僅能夠靈活運用自身所學的知識來解決自身在學習過程當中遇到的數學問題,而且能夠以更加靈活的思維從其他的角度對數學問題進行分析與解決。長此以往,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發(fā)散能力與邏輯思考能力都能夠得到相應的提升,從而使小學生的數學課程學習效率獲得提高。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數學情感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產生的對數學這一科目的情感,這種情感能夠使學生在面對數學課程的時候有著更高的學習積極性與注意力,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非常重要。此外,擁有數學情感的學生還能夠在課外主動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與實踐,而且能夠自覺地從生活當中尋找數學問題來對自身的數學能力進行磨煉。長此以往,就可以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數學能力都獲得巨大提升。
隨著新課程改革標準的提出與實施,我國許多小學的數學課程教學都開始著手進行改革,但在我國部分地區(qū)的小學當中,由于對我國新課程改革政策的認知不足,加上自身的傳統(tǒng)教學思想根深蒂固,部分教師仍然在教學過程當中秉持著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的知識教學,并借助大量習題組成的“題海戰(zhàn)術”來對學生的知識進行鞏固。這樣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式不僅無法對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更會使得小學階段的學生淪為只會刷題的機器,對小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有著非常嚴重的影響。
隨著當前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與教育理念的進步,教學資源這一在教學過程當中最為重要的內容也有了長足發(fā)展。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將課本視為唯一的教學資源的來源,將整個教學工作圍繞著課本內容進行展開。這樣的方式不僅使學生因為只能學習到課本知識而難以拓展自身的思維與眼界,更會因為課本內容無法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而導致學生難以理解課本知識,從而使整個數學課程的教學效率大幅降低。
在小學階段數學改革的過程當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為重要的一點。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充分激發(fā)之后,就可以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當中保持足夠的熱情與專注。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尚小,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一旦教師無法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容易導致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從而導致數學課程的教學效果降低。因此,加強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是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關鍵部分。此外,如果能夠讓學生長期對數學這一學科保持高昂的學習興趣,就能夠逐漸地使學生形成數學情感,從而對學生的成長有非常大的幫助。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六章“平移、旋轉與軸對稱”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選取一些學生喜歡的卡通形象或圖形制作成畫片,并且使用這些畫片在坐標系當中進行平移、旋轉與軸對稱的操作。之后,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圖案進行平移、旋轉與軸對稱圖案的繪制。使用這樣的方法,就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保持專注。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尚小,對身邊的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而除了在學校的學習過程之外,小學生們加強自身對社會的認知的主要途徑就是對生活當中的事件與物體的分析,而這正是小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強烈好奇心的由來。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改革過程當中,如果教師能夠適當地在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過程當中持續(xù)引入生活素材,不僅能夠使學生們更加專注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還能夠使學生們逐漸養(yǎng)成使用數學的眼光對身邊的事物進行分析的習慣,進而使學生的數學觀念得到持續(xù)的培養(yǎng)。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章“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學習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引入一些生活當中的素材,如小區(qū)內要圍一個長方形的綠化帶,綠化帶一面靠墻,長8米,寬3米,那么圍這樣一個綠化帶需要購買多長的籬笆?基本上所有的學生都是建國路邊小區(qū)里的,而這樣的題目就可以使學生們仿佛對自己家的小區(qū)綠化帶進行計算一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到充分的真實感,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長方形周長”這部分知識的理解。此外,這個題目中還有一個小問題,那就是沒有說明哪一面靠墻,而這也能給一些不注意審題就直接計算的學生一個小小的警示。
除了對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加強對學生的培養(yǎng)之外,教師還應當注意生活實踐對學生數學能力成長的幫助。通過開展相應的生活實踐,學生們不僅能夠通過對自身知識的應用與驗證來加強自身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更能夠使學生們在生活當中面對問題的時候能夠選擇使用適當的數學知識來進行解決,從而使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五章“元、角、分”的學習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制作一定數量的“學習幣”,并且標注對應的面額,在班級當中開展“模擬市場”的實踐教學活動,以此讓學生加強對貨幣的認知。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們就能夠清楚地了解到各種貨幣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學生加強對貨幣相關知識的了解。此外,開展“模擬市場”的活動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小學生們了解到金錢的購買力與家長工作賺錢的辛苦,培養(yǎng)小學生們勤儉節(jié)約的品德。
數學的學習需要學生結合各種公式與定理進行嚴密的計算,但這絕不意味著數學是一門死板的學科。在數學課程的改革過程當中,教師應當時刻關注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熟練掌握并應用自身所學的數學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從多個角度對現有的數學問題展開分析,避免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當中受到思維定式的束縛,逐漸養(yǎng)成學生的數學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八章“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設灰太狼抓住了懶羊羊和美羊羊,但喜羊羊、沸羊羊和暖羊羊去灰太狼家里把懶羊羊和美羊羊救出來了,那么這個故事能夠寫出幾個算式呢?”使用這樣的問題,就可以引導學生從“灰太狼抓住了幾只羊”“幾只羊被救走了”“總共有幾只羊”等多個角度寫出相應的算式。使用這樣的方法,教師就可以逐漸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待數學問題,進而使學生的數學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培養(yǎng)。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標準與素質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已經成為當下教學工作當中的重點。而在小學數學的課程改革過程當中,教師需要認識到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性,對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進行充分的改革,才能在響應國家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情況下對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進行充分的培養(yǎng),從而使小學生更好地學習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