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彩蕓(甘肅:涇川縣第四幼兒園)
在科學育人觀的指導下,幼兒教師愈加注重《指南》的核心指導地位,自覺在幼小銜接工作中深度探究高質量開展科學教育的方法,切實促進幼兒良好認知習慣與思維方式的養(yǎng)成,為幼兒進入小學做好準備。教師是幼兒信息獲取、知識積累、思維啟迪與能力訓練的承載者與實現(xiàn)者,因而,教師應遵循《指南》的原則,從幼小銜接角度去考量、設計與實施科學教育,積極為幼兒的知識學習與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設一個體系化、漸進化、關聯(lián)化的認知環(huán)境。
在學前教育中開展科學教育,能為幼兒提供一個接觸科學文化知識、感悟自然變化規(guī)律、啟迪主體思維活動、提升科學文化素養(yǎng)的生命發(fā)展空間,還有助于啟迪幼兒的觀察意識、思維意識、探究意識與整合意識,進而逐步養(yǎng)成仔細觀察、細心獲取、耐心探究的良好認知習慣。因此,在學前教育中開展科學教育,幫助幼兒逐步擁有敏銳的洞察力、精準的認知力、周密的思維力與執(zhí)著的探究力,能切實促進幼兒科學文化素養(yǎng)的高效發(fā)展。
在學前教育中開展科學教育,能為教師的游戲設計、活動安排、教學計劃以及育人方向提供非常明確的教學目標、設計理念與實施準則,因而能切實提升教師開展幼兒教育活動的目的性與實效性。在學前教育中開展科學教育,還能借助教師的教學智慧與教學能力,有效干預與引導幼兒的認知思維以及學習習慣,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敏感度與理解能力,以此實現(xiàn)幼小銜接體系的科學建構,保質保量地完成《指南》對幼兒教育、科學教育的既定任務。
學前教育是教師對幼兒進行意識喚醒、思維啟迪、習慣培養(yǎng)與能力提升的幼小銜接起步階段,也是教師展示教育理念、教學智慧與教學藝術的舞臺。
生活教學是指教師在科學教育過程中為幼兒構建一個生活化的自然、親切的知識學習環(huán)境,引導幼兒輕松快樂地去感知知識,體驗知識的存在??茖W知識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生活化教學環(huán)境非常有助于幼兒理解隱含的科學知識以及外圍信息。因此,教師可以借助生活化教學環(huán)境引導幼兒一點點地去主動感悟科學文化知識,在親自接觸、直接把玩、主體感知中為小學學習做好準備。
例如,在“摩擦力”的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生活材料,為幼兒創(chuàng)設出原料充足的生活化認知環(huán)境,讓幼兒在親切熟悉的生活材料中快樂認知。幼兒可以用手摸一下木板,感受到木板的表面非常粗糙,而且,手指頭尖微微有點刺痛感,因而知道木板表面的摩擦力非常大。幼兒用手摸了摸鏡子表面的玻璃,涼絲絲的,非常光滑,知道玻璃的表面摩擦力非常小。教師在玻璃上滴了一滴香油,教室內不僅香氣四溢,而且,幼兒能夠感知到手指頭下涂有香油的玻璃更加光滑了,明白了香油能夠減小物體表面的摩擦力。幼兒還可以感知膠皮的摩擦力,看似非常平整光滑,摸上去卻黏黏的、皺皺的感覺,幼兒將光滑的塑料片放在膠皮表面上,塑料片能夠粘在膠皮上很長時間。
幼兒更可以在玩大型石球中感受到很多的快樂,外表光滑的石球輕輕一推,就會滾很遠,而任何一個幼兒包括教師都無法將石球抱起來。這樣,幼兒就能在玩石球中感知到圓形的物體摩擦力最小,而且,物體表面越光滑,摩擦力也越小。如此,幼兒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生活化主體認知情境中快樂感知“摩擦力”的存在,能積累很多關于“摩擦力”的物理知識,也掌握了一些認知方法,因而能夠很好地滿足《指南》對幼兒教育、科學教育的實施要求,完成教育任務。
游戲教學是指教師在科學教育過程中引入游戲活動,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一點點地感知科學文化知識,借助游戲活動的快樂氛圍以及人文激勵提升幼兒的生命活力與能動作用,以此為科學教育活動提供強大的知識基礎與能力保障。因此,游戲活動是科學教育的興奮劑與增效劑,能夠讓幼兒滿心歡喜、快快樂樂、興高采烈地感知科學文化知識,提升幼兒的認知能力與思維能力,儲備小學認知。
例如,“水戰(zhàn)”是任何一個幼兒園在夏天都開展的游戲活動,教師為幼兒每人配發(fā)一支水槍以及充足的飲用水,并將幼兒分為兩隊,位于兩個陣地之中,陣地間隔2 米。這樣,幼兒們將水槍吸足水、加好壓,藏在陣地里,仔細觀察對方的情形,將水槍架好隨時射擊發(fā)現(xiàn)的目標,盡情享受水戰(zhàn)游戲的快樂。幼兒很快就發(fā)現(xiàn),即使看不見對手,也能夠用水攻擊到對方。為了攻擊藏在陣地里不露頭的對手,幼兒可以將水槍向斜上方噴出水,噴出的水以拋物線形式攻擊藏在陣地后面的對手。而對手一旦受到這樣的攻擊,頓時大亂。過了一會兒,對手就會用相同的方法反擊。因此,幼兒又開始積極構建防御工事,躲開從天而降的水攻擊。這樣,幼兒不僅在斗智斗勇中享受游戲的快樂,也探究到一點“拋物線”的知識,實現(xiàn)了科學教育活動的預設目的,實現(xiàn)了《指南》預定的教學目標。
與此同時,幼兒還會發(fā)現(xiàn)水槍的使用大有學問,壓力越大,水噴得越遠。水槍的噴水口也特別有學問,開口太小,水槍就會噴出霧狀水,難以實現(xiàn)遠距離射擊的目的,開口太大,水流很大,但噴射距離卻很近,也難以實現(xiàn)射擊對手的目的,因而幼兒要將水槍的噴水口調到中間位置,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微調。如此,幼兒又利用水槍的噴水口獲得了一點“壓強”方面的物理知識,因而能夠體現(xiàn)科學教育的活動價值,也完成了《指南》預定的教育任務。
實驗教學是指教師引導幼兒開展實驗探究活動,在任務明確、范疇狹小、目標單一的主體實驗過程中讓幼兒毫無干擾地專心探究實驗對象的具體信息,高效率地悅納實驗信息。因此,實驗教學是教師引領幼兒進行實驗探究、主體認知、集群交流以及快樂合作的互助空間,自然也是幼兒積極觀察、主動獲取、自覺思考以及快樂成長的生命樂園,能夠成為幼小銜接感知中的核心要素。
例如,教師可以引領幼兒開展一個實驗活動:為幼兒提供兩塊體積差不多的石頭,讓幼兒想辦法比較出二者的輕重。有的幼兒直接用手掂了掂,感覺不出哪一塊重哪一塊輕。于是,幼兒開始積極觀察四周,主動尋找可以利用的工具。有的幼兒發(fā)現(xiàn)了天平,于是就將兩塊石頭放在兩邊的托盤內。這時,幼兒犯難了,是托盤位置高的重呢,還是托盤位置低的重呢?幼兒在自由交流中想到了蹺蹺板,誰的體重大誰就在下面,因而得出天平上位置高的石頭輕,位置低的石頭重。由此,幼兒在自主實驗中掌握了一點關于“質量”的知識,完成了《指南》中的育人任務,為幼兒未來進入小學學習做好了準備。
并且,有一名幼兒還效仿“曹沖稱象”,使用同一個泡沫板測出了兩塊石頭的輕重。他先將泡沫箱放在水里,將一塊石頭放在泡沫箱里,然后調整平衡畫好吃水線,將石頭放在一邊,再將另一塊石頭放在泡沫箱里,觀察吃水線,如果水面淹沒吃水線,說明第二塊石頭重,反之則輕。這樣,幼兒在模仿中又感悟到一點“浮力”的知識,提升了幼兒的動手能力與思維能力。
變式教學是指教師立足幼兒現(xiàn)有的科學文化認知基礎,有目的地改變幼兒的認知條件,以此引導幼兒開啟一個簡易的、創(chuàng)新的、拓展化的探究任務,以此提升幼兒在科學教育活動中的應變能力、思維能力、探究能力、想象力與推理能力。這樣,教師就能夠引導幼兒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主體認知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助力幼小銜接工作的務實開展,也保質保量完成《指南》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
例如,在“杠桿”探究中,幼兒使用杠桿撬動了很多小型物體,于是興致勃勃地去進行更多的實驗探究活動。在利用杠桿撬動書桌的過程中,幼兒嘗試了好幾次,都失敗了。于是,教師就提醒幼兒將支點往前移動一下。果然,小小的杠桿撬動了書桌。教師接著提醒幼兒,支點還可以再往前移動一點,幼兒照著做以后感覺到輕輕一用力,書桌竟然就被撬動了。這樣,就讓幼兒明白了支點越遠離施力點,就越省力,產生的力就越大。如此,幼兒在教師的啟發(fā)下積累了一些“杠桿”知識,為幼小銜接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而且,教師還可以腦洞大開地提醒幼兒換杠桿試試,給幼兒一個更長的新杠桿,讓幼兒再次進行主體實踐,切身體驗一下運用新杠桿實踐后的變化。幼兒在新杠桿的幫助下能夠輕而易舉地撬動一些大物體,在教師的變式教學中積累了更多的實踐信息,完成《指南》對科學教育的實施要求。
幼兒的知識基礎薄弱、認知能力不足、理解能力也較差,因此教師設計的科學教育活動應淺顯易懂,使幼兒感悟到科學文化知識的存在即可。也就是說,科學教育活動僅僅是知識啟蒙,而不是知識學習,只需要幼兒知道某個活動區(qū)域內存在科學文化知識。
幼兒的主體認知能力較差,需要長時間地主體接觸、慢慢感悟,才能夠實現(xiàn)點滴感悟、些許積累。因此,科學教育活動必須具有足夠的趣味性,能牢牢吸引住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能夠長時間關注科學教育活動,以此推動幼兒借助主體能力獲得一點知識積累。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不求深度與高度,只求寬度與廣度,要能幫助幼兒在幼兒園內接觸到盡可能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在他們的思想意識中埋下多種多樣的科學“種子”。因此,科學教育活動應該豐富多彩、有所啟發(fā)、點到為止,能夠為幼兒提供多元化的認知體驗。
雖然幼兒認知能力與理解能力較差,教師也不能開展知識說教活動,而要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一點點地感知到科學文化知識的存在。只有這樣,科學文化教育活動才能對幼兒有所刺激、有所啟迪、有所教育,借助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形成認知習慣,為小學認知做準備。
綜上所述,教師是《指南》的踐行者,也是幼小銜接的設計者,更是學前教育階段科學教育的實施者。教師借助科學教育活動,積極培育幼兒的觀察意識、認知能力、思維方式、學習習慣以及探究能力,自覺幫助幼兒做好進入小學階段知識學習的主體準備工作,實現(xiàn)幼兒在幼小銜接中的平穩(wěn)過渡與快樂成長。因此,教師應深度思考,自覺地將幼兒教育融入義務教育體系,在《指南》的引領下主動探尋幼小銜接下科學教育活動的實踐方法,這對于幼兒健康成長將產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