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紅
北宋榷貨務有時又被稱作榷署、榷務,分為在京榷貨務和地方榷貨務,在京榷貨務也被稱作京城務,是宋代管理專賣事務的機構(gòu),在茶、鹽、礬、香料等商品的禁榷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學界對榷貨務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戴裔煊的《宋代鈔鹽制度研究》,對于榷貨務的建制沿革、官員任用情況、收入情況之比較與賞罰進行了細致分析。李曉的《宋朝政府購買制度研究》討論了在京榷貨務的隸屬關(guān)系,榷貨務與政府購買相關(guān)的異地結(jié)算、翻換交引、資金調(diào)撥等職能。姜錫東的《宋代榷貨務的金融職能和性質(zhì)》主要研究了榷貨務便錢即現(xiàn)金匯兌、貨幣兌換與回籠、市糴糧草中的撥款與信用兌付、信用證券三個職能。姜錫東和趙喜英的《宋代榷貨務經(jīng)濟職能及其演變》探討了地方榷貨務收納茶葉和在京榷貨務批發(fā)茶葉、糴買軍需糧草、發(fā)放鹽引,對于礬、香料和部分金屬等其他物資的禁榷管理職能。目前學界對于榷貨務的研究多集中于對其職能的探討方面,關(guān)于榷貨務的源流以及設置之后發(fā)展演變情況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故本文將從榷貨務的源流、在京榷貨務設置過程以及對于其他機構(gòu)的兼并進行探討,以期對北宋在京榷貨務做一深入探究。
對于專賣事務的管理古已有之,唐代對食鹽專賣事務的管理主要通過設置“院”這一機構(gòu)進行,唐文宗時期開始榷茶,設置榷茶使對茶葉進行專賣管理。唐肅宗乾元年間,第五琦為河南等五道度支使及兼諸道鹽鐵鑄錢使,變通鹽法,將征稅改為專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鹽鐵、鑄錢使第五琦初變鹽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監(jiān)院,游民業(yè)鹽者為亭戶,免雜徭。盜鬻者論以法?!蔽淖谝酝跹臑槿恫枋梗瑢⒆缘伦谝詠淼亩惒柚聘臑槿恫柚疲巴跹墨I榷茶之利,乃以王涯為榷茶使,茶之有榷稅自涯始也?!?/p>
“務”的本義并不是機構(gòu),而是緊急事務的意思?!墩f文解字》中對于“務”的解釋為“趣也”,清代段玉裁在為《說文解字》作注時將“務”解釋為“務者,言其促疾于事也”?!皠铡毕蛞粋€機構(gòu)名稱的過渡出現(xiàn)在五代十國時期?!拔宕詠?,復創(chuàng)務置官吏,宋因之?!笨芍@一時期的“務”已不是事務的意思,轉(zhuǎn)變?yōu)橐患壒偈?,開始設置官吏。五代的后唐、后周,十國的楚和吳越都曾置“務”?!爸軓V順二年(公元952年),敕令慶州榷鹽務?!敝了纹毡橹谩皠铡?,“宋朝每克復疆土,必下詔蠲省。州縣皆置務,關(guān)鎮(zhèn)或有焉?!北彼蔚膭兆畛踉O置在州縣一級,管理地方經(jīng)濟事務。宋代的務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事務性機構(gòu),職掌涉及營建、修繕、加工、飼養(yǎng)、運輸?shù)雀黜検聞眨缢?、左右?guī)暾瑒?、京西抽稅竹木務、煎膠務、鑄錢務、車營務、京東西窯務等。另一類為掌管經(jīng)濟貿(mào)易及稅收的機構(gòu),如雜買務、折博務、市易務等。
榷貨務最早設于十國時期的閩政權(quán)?!皬埬?,光州固始人。唐末從太祖入閩。太祖封瑯琊王,授三品官,領(lǐng)榷貨務。睦搶攘之際,雍容下士。招來蠻裔商賈,斂不加暴,而國用日益豐饒,累封梁國公?!边@是榷貨務最早見于史籍的記載,但此時榷貨務為管理海外貿(mào)易、征收商稅的官署,與其后北宋設置的在京榷貨務職能有所不同。
北宋榷貨務最早開始設置于地方,“宋初,循周制,與江南通市。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禁商旅毋得渡江,于建安、漢陽、蘄口置三榷署,通其交易;內(nèi)外群臣輒遣人往江、浙販易者,沒入其貨?!妒鸾o券,聽渡江販易?!北彼螘r期在建安、漢陽、蘄口所設的三榷署職掌與江南地區(qū)的貿(mào)易,商人取得榷署發(fā)放的券才可以到江、浙地區(qū)進行互市交易。北宋地方所設三榷署與閩的榷貨務一脈相承,均為管理互市交易的官署。
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宋軍將領(lǐng)曹彬俘獲后唐國主李煜,彬整軍成列,至于宮城,國主乃奉表納降,與其髃臣迎拜于門。江南平定,榷署雖得以保存,但其職能已不再是掌管貿(mào)易,由于其處于盛產(chǎn)茶葉的特殊地理位置,演變?yōu)椤爸拐撇柝洝薄H妒鹩梢粋€掌管與江南通市的官署轉(zhuǎn)變?yōu)槭占{地產(chǎn)茶葉的榷茶機構(gòu),“國初,沿江置務收茶,名曰榷貨務?!薄八稳恫柚疲瑩褚獣?,曰江陵府,曰真州,曰海州,曰漢陽軍,曰無為軍,曰蘄州之蘄口,為榷貨務六……在淮南則蘄、黃、廬、舒、光、壽六州,官自為場,置吏總之,謂之山場者十三?!睋?jù)姜錫東考證,地方六榷貨務設置時間可能是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地方榷貨務和十三場都是茶葉的貯藏和批發(fā)機構(gòu),所設之地都是茶葉的集散地、交通要沖。榷貨務將臨近區(qū)域所產(chǎn)的茶葉分別集中起來,將茶葉批發(fā)給商人,由他們轉(zhuǎn)向各地售賣。這種措施切斷了商人同園戶的直接聯(lián)系,保證了政府對茶利的壟斷。其中十三場另有一職能和榷貨務略有不同,“六州采茶之民皆隸焉,謂之園戶。歲課作茶輸租,余則官悉市之。其售于官者,皆先受錢而后入茶,謂之本錢;又民歲輸稅愿折茶者,謂之折稅茶?!绷莶刹鑸@戶隸屬十三場,園戶以茶輸十三場作為租稅,如賣茶給十三場,可提前領(lǐng)取由十三場發(fā)放的本錢,產(chǎn)茶之后再將茶葉輸送十三場。
在京榷貨務設置于太宗時期?!疤跁r,置榷署于京師,詔諸蕃香藥寶貨至廣州、交址、兩浙、泉州,非出官庫者,無得私相貿(mào)易?!背⒃陂}地所置的榷貨務主要職能是掌管海外貿(mào)易、征收商稅,而太宗此時所設榷貨務為管理香藥寶貨禁榷專賣事務的機構(gòu),也不同于掌管茶葉收納的地方六榷務。
在京榷貨務設置后其衙署經(jīng)歷了一次搬遷。榷貨務“舊在延康坊,后徙太平坊”,延康坊的具體位置由于史料有限已不可考。據(jù)李合群《北宋東京布局研究》,太平坊為官府所在地,為距離宣德門最近的一坊,計有上、下界,榷貨務、弓弩院、新衣庫、市易司等,“(天禧)四年(公元1018年)四月,以弓弩院為榷貨務,遠火患也?!庇纱丝芍?,榷貨務和弓弩院可能不是同時期設置在太平坊內(nèi)的,弓弩院設于太平坊的時間早于榷貨務,遠離火患是榷貨務遷移的主要原因,而后弓弩院因其地為榷貨務所占,也經(jīng)歷了遷移,“舊在太平坊,后徙宣化坊?!?/p>
在京榷貨務成立后,隨著有關(guān)機構(gòu)的并入,其職能呈現(xiàn)出擴大化的趨勢。前文已說明太宗時期最早設置了在京榷貨務,為掌管與外國香藥寶貨禁榷專賣事務的機構(gòu)。當時期除榷貨務外還另有一機構(gòu)管理香藥的專賣事務?!?太宗)太平興國中,以先平嶺南,及交趾、海南諸國連歲入貢,通關(guān)市,商人歲乘舶販易外國物,自三佛齊、勃泥、占城,犀、象、香藥、珍異之物充盈府庫,始議于京師置香藥易院,增香藥之直,聽商人市之?!本熛闼幰自贺撠煿芾碣I賣象牙、香藥、珍異之物的職能與榷貨務發(fā)生重疊,故“(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二月,撥并入榷貨務”??芍蕴跁r設置在京榷貨務到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京師香藥易院并入榷貨務,京師香藥的買賣由榷貨務和香藥易院共同負責,大中祥符二年后榷貨務才成為香藥的主要售賣管理機構(gòu)。
王安石變法對榷貨務進行了機構(gòu)的重組,“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七月,以榷貨務為市易西務下界,市易務為東務上界,以在京商稅院、雜買務、雜賣場隸焉……(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改市易下界為榷貨務?!笔幸讋帐菫橥菩惺幸追ㄓ谖鯇幬迥?公元1072年)設置的,“宜令在京置市易務,選差監(jiān)官二員、提舉官一員、勾當公事官一員,召諸色牙人投狀,充本務行人、牙人?!笔幸讋张c榷貨務同在太平坊,市易務的職能為“召人抵當借錢、出息,乘時貿(mào)易,以通貨財”,兩者都是政府為管理經(jīng)濟貿(mào)易事務而設立的機構(gòu)。故在熙豐變法時期,把榷貨務并入市易務,由市易務統(tǒng)領(lǐng),“時其貴賤,以平百貨,則歸市易上界。掌斂市之不售、貨之滯于民用者,乘時貿(mào)易,以平百物之價。飛錢給券,以通邊糴,則歸市易下界?!比敦泟詹⑷胧幸讋詹皇呛唵蔚剡M行機構(gòu)合并,榷貨務的職能也發(fā)生變化,開始職掌收購滯銷商品,待到市場供應緊缺時再行出售,以平抑物價,這一職能是其之前所不具備的。據(jù)姜錫東所言“飛錢給券”即便錢匯兌最晚于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已經(jīng)存在,“以通邊糴”即邊地入中職能則始于太祖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元豐官制改革時,榷貨務的隸屬關(guān)系發(fā)生變化,其在北宋前期隸屬三司(度支、鹽鐵、戶部),而后則隸屬于太府寺。“榷貨務之于省司,表里相濟,其任至要,所系甚重,施設出納,最需得人?!薄鞍础独m(xù)會要》:元豐以后,左藏庫、內(nèi)藏庫、奉宸庫、祗候庫、香藥庫、布庫、茶庫、雜物庫、糧料院、專句司、都商稅務、汴河上下、蔡河上下、榷貨務、交引庫、抵當所、和劑局、惠民局、石炭場、雜買務、雜賣場諸司庫務,并入此門?!边@個隸屬關(guān)系的變化正反映了元豐官制改革九寺五監(jiān)由原來的閑散機構(gòu)變?yōu)閷崣?quán)機構(gòu)。元豐官制改革中太府寺職能恢復,其職能涉及財政收支、管理市場等,榷貨務這一時期隸屬于太府寺。
蔡京主事時期對鹽法進行改革,于榷貨務內(nèi)置買鈔所翻換客人文鈔?!敖獬匚磯囊郧埃俳o解鹽鈔,募客人入納糧草,還以鈔鹽。今解鹽未復,其鈔尚循舊法,給解鹽文鈔,客人赍赴京。解池既無解鹽支還,并河北文鈔賣與在京交引,鋪戶乘時邀利,賤價收買,致緣邊入納艱阻,客人虧折財本,浸壞鈔法,合行措置。乞依熙寧、元豐置買鈔所,別以他物折博。乞于榷貨務置買鈔所……換易客人文鈔。應客人赍到鈔,并以末鹽鈔并東北一分鹽鈔及度牒官告雜物等支換。”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以來“水壞解池”,解池鹽產(chǎn)量下降,官府仍依舊法發(fā)放解池鹽鈔,導致商人手中的解池鹽鈔無法兌換,鹽鈔貶值,即“出鈔過多,買不盡則鈔賤而糴貴”。在京的交引鋪戶趁機從商人手中低價購買鹽鈔,商人虧損,鈔鹽法被破壞,沿邊入中糧草受阻,于是在榷貨務內(nèi)設置買鈔所,換易客人文鈔,以末鹽鈔、東北鹽鈔或者其他雜物支付商人入中的糧草。買鈔所不僅職掌換易客人文鈔,還“定民間買鈔之價,以抑豪強,以平邊糴”。買鈔所對民間買鈔價格作出規(guī)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豪強、大交引鋪戶低價購買商賈手中鈔引的行為,防止其乘機漁利,保護小商人利益,沿邊糧草入中制度也得以維持。
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交子務并入榷貨務買鈔所,榷貨務職掌涉及錢引兌換業(yè)務。故崇寧四年六月二十三日“榷貨務買鈔所言:奉旨:……其已行交子,漸次以錢引兌換”?!皶r交子給多而錢不足,致價太賤,既而竟無實錢,法不可行。”濫發(fā)交子引起貶值,迫使北宋政府進行幣制改革,發(fā)行錢引代替交子,錢引意即可以兌換現(xiàn)錢的憑證,增強人們對于錢引流通的信心?!傲钪T路更用錢引……罷在京并永興軍交子務,在京官吏,并歸買鈔所。”交子務和買鈔所并為一局,共用榷貨務買鈔所的的印記,“共為一局,合用‘榷貨務買鈔所’朱記?!薄啊诰┙蛔觿战蛔佑洝俗帚~朱記一十面,今改作‘榷貨務買鈔所錢引記’九字為文?!比欢X引的發(fā)行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貨幣流通依舊混亂,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北宋政府不得已停止印制錢引,已經(jīng)發(fā)行的錢引須到買鈔所兌換,此時買鈔所兌換錢引的職能就是源自交子務的并入。即“錢引本以代鹽鈔,而諸路行之不通,欲權(quán)罷印制。在官者,如舊法更印解鹽鈔;民間者,許貿(mào)易,漸赴買鈔所如鈔法分數(shù)計給”。
蔡京不僅對鹽法進行了改革,也進行茶法改革,實行茶引法,創(chuàng)建都茶務,負責向商人發(fā)賣交引,控制茶葉批發(fā)權(quán)。而在都茶務設置之前茶引的發(fā)賣由榷貨務負責,即“商賈貿(mào)易,入錢若金帛京師榷貨務,以射六務、十三場茶,給券隨所射與之”?!皡⒆谜投?公元1112年)東京都茶務所創(chuàng)條約,即給茶引,使茶商執(zhí)引與茶戶自相貿(mào)易?!薄罢统?,蔡京欲盡籠天下錢實中都,乃創(chuàng)茶引法,即汴京置都茶場,印賣茶引,許商人赴官算請,就園戶市茶,赴所在合同場秤發(fā),歲收息錢四百馀萬緡?!闭投?公元1112年)創(chuàng)建都茶務,職掌印制與發(fā)賣茶引,商人到都茶務入納算請換取交引,持引到園戶處領(lǐng)取茶葉,并需要到合同場察驗交引、秤茶。這里所記載的政和初蔡京所建的都茶場即為都茶務,據(jù)姜錫東考證至晚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都茶務改稱都茶場,《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成書于宋嘉泰三年(公元1202年),故李心傳在著書時將都茶務稱作都茶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茶務取代了榷貨務原有的茶葉批發(fā)職能。南宋都茶場在榷貨務置局,“建炎中興,又創(chuàng)都茶場,給賣茶引。隨行在所于榷貨務置場,雖分兩司,而提轄、監(jiān)官并通銜管干。”南宋時期都茶場在榷貨務置場,發(fā)賣茶引,這一職能又歸于榷貨務之下,榷貨務再次職掌發(fā)賣茶引。
在京榷貨務作為北宋重要的管理專賣事務的機構(gòu),從設置之初其職能范圍就不斷變化。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徽宗年間蔡京主事是榷貨務職能變動較大的兩個階段,總體而言,榷貨務設置后其職能呈現(xiàn)出擴大的趨勢。太宗時所設在京榷貨務為京師香藥寶貨專賣事務的機構(gòu),王安石變法時期榷貨務并入市易務,職掌平抑物價、便錢匯兌、入中糴買。崇寧年間買鈔所和交子務相繼并入,榷貨務職能擴大到翻換鈔引、兌換錢引等業(yè)務。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都茶務的創(chuàng)建在一定程度上侵奪榷貨務發(fā)放茶引的職能。雖然榷貨務職能處于不斷變動之中,時而擴大或縮小,但相較于北宋初期榷貨務職權(quán)更大,經(jīng)營管理的業(yè)務范圍更廣。
①九寺包括太府寺、司農(nóng)寺、宗正寺、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衛(wèi)尉寺、太仆寺、大理寺,五監(jiān)包括國子監(jiān)、軍器監(jiān)、少府監(jiān)、將作監(jiān)、都水監(jiān)。
②入中制度是北宋長期實施的制度,對沿邊地區(qū)儲備軍用糧草和充裕京師財政有重要作用。商人將物貨(主要是糧草和現(xiàn)錢)入納沿邊州軍或京師,異地支償茶、鹽、香藥和錢等,是入中的基本內(nèi)容。茶法、鹽法的改革與入中制度密切相關(guān)。入中制度的不斷變化,是政府與商人分割爭奪茶鹽之利的體現(xiàn),對籌措軍費、收購糧草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