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梅
胃癌發(fā)病率、死亡率高,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的主要類型,對于胃癌患者,手術是首選的干預方法,但患者由于麻醉、手術創(chuàng)傷等刺激,加上術中腹腔開放、體熱散發(fā),常導致其胃腸功能紊亂及胃腸蠕動受到抑制,大量氣體積聚在腸腔,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恢復時間較長,對其身心健康和治療效果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是手術后常見且較難解決的問題,并且由于手術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患者康復問題關系到臨床手術效果,成為術后康復的研究重點[1-3]。為縮短患者首次肛門排氣時間,盡快恢復其正常的飲食功能,預防腹脹等術后并發(fā)癥,臨床鼓勵患者進行早期康復功能鍛煉,研究結果顯示,早期康復功能鍛煉能避免不良事件對患者術后康復產生負面影響,并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其創(chuàng)傷疼痛,取得最佳臨床康復效果[4,5]。因此,本文選擇胃癌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采取早期康復功能鍛煉治療,分析治療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佐證,全文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在大連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普外三病房的60 例胃癌術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試驗組,每組30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5~58 歲,平均年齡(52.21±6.34)歲;男15 例,女15 例。試驗組患者年齡35~58 歲,平均年齡(51.67±6.25)歲;男14 例,女16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s)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胃癌診斷標準,經胃鏡及病理檢查確診為胃癌,符合手術治療指征,無手術禁忌證,能耐受手術;患者術前3 個月未使用抗生素;所有患者均被告知研究內容并同意參與該研究。排除標準:存在血液病、貧血,或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存在明顯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存在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存在嚴重營養(yǎng)不良患者;術前有腸梗阻患者;存在有胃腸手術史患者;存在肺、心、肝等重要臟器異?;颊?;存在精神障礙或精神疾病患者;術中、術后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或術后需要進入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治療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康復方法,患者嚴格遵醫(yī)囑,及時給藥,密切監(jiān)測其術后生命體征,發(fā)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規(guī)定進行常規(guī)胃腸減壓康復方法。
試驗組進行早期康復功能鍛煉,①術后7~15 h 嚼口香糖(無糖型),嚼15~20 min,直到肛門恢復排氣,注意嚴格禁止患者吞咽口香糖。②術后20~35 h 進行呼吸功能訓練。協助患者取仰臥位,雙手相疊置于腹部,叮囑其放松身心并指導放松方法,以鼻緩慢深吸氣,以雙手感知腹部隆起情況,堅持1~2 s 后口呈吹笛狀緩慢呼氣,以雙手感知腹部回縮,堅持1~2 s 后再次吸氣。③鍛煉腰部和腹部肌肉力量,采用腹式呼吸鍛煉法增強膈肌功能,當吸氣時,患者腹部鼓脹,此時放松會陰和肛門;當呼氣時,患者腹部收縮,收緊會陰和肛門,增加肛門外括約肌的自主收縮力,可保持排便通暢。同時加用腹部按摩引導患者排空尿液,并在滴注適量灌腸液后,引導患者平躺,安靜呼吸,患者將雙手中指、無名指放在腹部,沿直腸方向進行按壓,順序依次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順時針按摩,持續(xù)10~20 min,1~2 次/d。按摩后,患者排便血壓穩(wěn)定后,給予半臥位,指導患者定期深呼吸,有效咳嗽、拍背,每3 小時翻身1 次,指導其在床上伸展上下肢,5 次/組,1 組/d;鼓勵患者在床邊活動,活動順序依次為坐在床上、站在床邊、在床上行走、下床等,1~2 次/d,5~20 min/次。術后第5 天進行室內活動,逐漸轉入室外活動。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首次進食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胃腸鳴恢復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SF-36 評分。胃腸鳴恢復時間:術后定期觀察患者胃腸音,聽音2 min/次,直至胃腸音恢復正常。觀察患者SF-36 中生理職能、社會功能、精神狀態(tài)3 個維度,各維度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首次進食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胃腸鳴恢復時間、首次排便時間比較 試驗組患者首次進食時間(8.46±0.36)h、首次肛門排氣時間(46.13±0.46)h、胃腸鳴恢復時間(34.67±0.39)h、首次排便時間(49.66±0.36)h 均短于對照組的(10.06±0.39)、(55.12±0.48)、(39.11±0.33)、(58.51±0.39)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首次進食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胃腸鳴恢復時間、首次排便時間比較(±s,h)
表2 兩組患者首次進食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胃腸鳴恢復時間、首次排便時間比較(±s,h)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SF-36 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生理職能、社會功能、精神狀態(tài)評分分別為(75.50±3.21)、(72.40±1.32)、(73.50±3.71) 分,均高于對照組的(51.80±3.18)、(53.90±1.31)、(58.50±2.70)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SF-36 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SF-36 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胃癌患者需要手術治療,術后易出現腹脹、嘔吐、惡心及消化不良等不適癥狀,早期康復功能鍛煉可大大減輕患者術后狀態(tài),增加術后舒適度,有利于促進其胃腸功能恢復,使患者對健康恢復充滿信心,加快其康復[6-8]。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功能鍛煉,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加速胃腸蠕動及肛門排氣,還能增強患者體質,減少患者營養(yǎng)不良,并且減少患者因手術引起的代謝損傷。由于胃癌手術需要切除部分胃,對患者創(chuàng)傷大,患者胃腸代謝功能不全,因此術后易發(fā)生高度營養(yǎng)不良,阻礙術后康復[9-11]。相關臨床資料顯示,早期康復功能鍛煉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肛門排氣功能,具有簡單實用、患者接受度高的臨床優(yōu)勢,患者堅持早期康復功能鍛煉能有效地減輕疼痛,提高其生活質量?,F代循證醫(yī)學指出,采取積極鍛煉,有助于恢復患者胃腸功能,促進營養(yǎng)吸收,患者由于長期臥床,胃腸蠕動功能恢復時間延長,導致患者發(fā)生腸粘連,對患者預后更為不利,對患者早期合理進食不會引起腹脹,也有利于胃腸功能的恢復,患者進食后食道和胃刺激迷走神經系統,引起胃腸運動,患者胃腸分泌激素水平增高,小腸需要蠕動吸收胃液,能顯著縮短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和禁食時間,減少腸粘連的發(fā)生[12]。
綜上所述,采取早期康復功能鍛煉治療,對胃癌術后患者的效果顯著,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