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珍
摘要 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教師廣泛運用知人論世法。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值得重視。本文對知人論世法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作了客觀分析,對知人論世法的正確運用方法作了積極探索與總結。
關鍵詞 知人論世法 古詩詞教學 存在問題 應用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采用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學方式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其積極參與課堂的同時,回歸到課堂主體的角色之中。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積極運用知人論世法更具吸引力和效率,廣大語文教師應認真研究、實踐、總結。
一、知人論世法的內涵
知人論世法的名稱最早出自《孟子》,簡義為“知其人,論其世”,即:了解文章作者的為人和作者所處的時代。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評論家鐘嶸和宋代大儒朱熹的注解,“知人論世”的理論體系進一步完善。我國近現(xiàn)代的文學家、史學家都重視應用知人論世法,如文學家王祖獻先生、鄧云鄉(xiāng)先生,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朱成甲先生等,在實際的文學評論和歷史研究過程中都運用過知人論世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廣大教師對“知人論世”的內涵從“知人”和“論世”兩個方面展開探究,發(fā)現(xiàn)兩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其中“知人”主要指了解文章作者,尤其是作者的生平和經(jīng)歷;“論世”則側重了解文章當時的時代背景。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積極運用“知人論世法”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了解作者,掌握作者寫詩寫詞時的境遇和情形,進而在學習詩詞之前簡單地了解作者的心境,在學習時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詩詞內容。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了解詩詞出現(xiàn)的時代背景,有助于探究、體驗作者在詩詞中寄寓的情感,同時,增加文化知識的儲備量。
二、知人論世法在古詩詞鑒賞中的應用現(xiàn)狀
先秦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薄对娊?jīng)》時曾說,“不學詩,不知言”??鬃诱J為,詩詞教育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很有必要,而且非常重要。在我國新的課程標準下,國家愈發(fā)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要求構建“五育”并舉全面育人的教育教學體系。基于此,在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古詩詞鑒賞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由于傳統(tǒng)應試教育模式的廣泛存在,以及一部分教師的認識不足,導致知人論世法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的運用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教師的課前準備工作存在問題。知人論世法教學需要收集較多的素材,這無疑給教師增加了課前準備的工作量。一部分教師在采用知人論世法時,往往會感到麻煩,對素材的收集大多采用敷衍態(tài)度,也不辨別素材的真?zhèn)魏推鹾隙?,甚至會衍生出歷史虛無主義。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盲目采用知人論世的方法,不僅不能提高教學的質量,還會給學生帶來不良影響。長此以往,教師的教學效果下降,學生也會逐漸喪失對該法的興趣,無法主動地進行學習。其次,一部分教師的應用方法過于死板、單一。在實際教學中不重視學情,不注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新的教學方法下依舊被動學習,教師依然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氛圍不夠活躍。再次,一部分教師則過于看重知人論世教學法,忽視教學方法與課本教材中內容的相互結合,可謂是本末倒置。
三、知人論世法在古詩詞鑒賞中的運用方法
1.主題式談話法
主題式談話的方法指的是圍繞課本教材的主題,以學生為主體,以教材內容為依據(jù),通過師生交談或是學生之間相互溝通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方法在知人論世法的應用過程中較為常見,并且應用效果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談話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表達各自的意見和觀點,進而做到集思廣益。另一方面,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逐漸拉近,師生間的配合默契度提高,為教師后續(xù)工作的展開提供了便利。不過要注意的是,在采用主題式談話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提前準備好素材,并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展教學互動。舉例來說,在《春望》一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提前準備有關唐中期安史之亂和杜甫生平的素材,在教學過程中引入這些素材,并讓學生相互討論,結合時代背景切身感受作者的內在情感。在學生討論完畢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表達自己對詩作的看法。在學生表達完畢后,教師還要做好補充工作,講明該詩作于公元757年,時值安史叛軍入長安。而作為極具愛國情懷的詩人,杜甫在目睹了長安城殘破景象之后寫作此詩。恰當補充素材,圍繞主題展開師生對話,可以更具針對性地應用好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在《滿江紅》一詞的教學過程中采用,結合南宋的社會狀況和岳飛的生平展示必要的素材,讓學生在了解岳飛生平和南宋朝廷腐朽的基礎上,感受詩詞中字句的魅力,從而進一步理解詩詞內容。
2.情境化演示法
在運用知人論世法的教學過程中,古詩詞鑒賞的教學工作可以結合信息化技術,采用情境化演示的方式進行。通過這種方式,豐富知人論世法教學內容的同時,讓知人論世法更具發(fā)展力和活力。教師可以先構建一個特定的情境,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古詩詞中所描述的故事,讓學生的詩詞鑒賞過程更加的直觀化、具象化,以此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讓學生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能過于依賴情境化演示的方式,使用時應合理分析教學內容,并以此為基礎選擇合適、恰當、合理的教學方法。舉例來說,在《山坡羊·潼關懷古》一詞的鑒賞活動中,教師就可以在多媒體設備中演示有關潼關的素材,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到潼關的險峻,理解作者當時見到潼關的心情。時值陜西大旱,已經(jīng)告老還鄉(xiāng)的張養(yǎng)浩聞此惡訊,拖著老邁體弱之軀,接任陜西行臺之職,親臨現(xiàn)場指導救災工作。行至潼關,見饑民相食、餓殍千里之慘狀,居險關之上望西都長安憤而作詞,成就《山坡羊·潼關懷古》。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作者張養(yǎng)浩的故事,讓學生了解這位平民出身、一心為民的元代名臣,講述其倡導科舉、心系百姓的故事。以這樣的情景演示方式運用知人論世方法,讓學生在了解作者生平的同時,了解詩詞創(chuàng)作的背景,更加精準地鑒賞古詩詞。
3.實踐性參觀法
在知人論世法運用的過程中,采用實踐性參觀的方式能夠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教師通過活動的方式,對學生展開實踐教學,以實際的觀察和調研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在鞏固的過程中加深印象,在加深印象的前提下掌握知識。采用這種方法開展古詩詞鑒賞教學,可以讓學生對詩詞中的故事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加深對詩詞中意蘊的理解。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和鑒賞詩詞。比如說,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爬泰山,以實地參觀的方式感受《望岳》這首詩。同樣的方式也可以在《觀滄?!贰兜屈S鶴樓》《赤壁》《登幽州臺歌》等教學過程中運用。要注意的是,這種方式雖然直觀,但是限制較大,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展開應用,尤其是安全問題,要確保學生在足夠安全的環(huán)境下去實地參觀,若是條件不充分,可以采用情境化演示的方式。
綜上,對于中學階段的古詩詞鑒賞教學活動而言,采用知人論世的方法符合當前我國教育發(fā)展的要求,符合素質教育發(fā)展的大勢。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應在了解知人論世法的基礎上,客觀分析其應用所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找尋其應用的有效方法。
[作者通聯(lián):廣西貴港市荷城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