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恒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00)
蒙古族在美術方面有著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風格,在元代時,國家推崇薄葬,基本沒有出現大量的藝術精品陪葬的局面,在后續(xù)文物出土方面也鮮有十分珍貴的文物出土,但這并不影響蒙古族美術在美術領域的地位。隨著歷史的變遷,蒙古族分為了多個部落,每個部落都有屬于自己的特色,在刺繡方面也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精品。
提起刺繡,人們更多的可能是想到南方的刺繡藝術和繡娘,很少會聯想到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其實蒙古族服飾刺繡藝術早在元代之前就已開始盛行,刺繡也會伴隨每一位蒙古族婦女的一生。蒙古族服飾刺繡藝術和蒙古族服飾一樣源遠流長。蒙古族刺繡藝術,更多的承載者蒙古人的歷史、信念以及理想,不僅僅是蒙古人的藝術精品,更是全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從草原來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帶來了游牧文明。同時蒙古族的很多學科也在這個時期達到了頂峰,例如蒙古族的刺繡藝術。據史料記載,元代的蒙古族服飾中都有刺繡,并且在當時,所有的蒙古族婦女都精通刺繡,故而這個時期的刺繡藝術對后世的影響是相當大的。除了在服飾上的刺繡以外,由于元朝推崇藏傳佛教,這個時期的很多刺繡也含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甚至在佛像、經卷、僧帽中都能看到刺繡的影子。元朝覆滅后,清朝統治者為了削弱蒙古族的勢力,實行“眾建以分其勢”的政策,在政策的指引下,各個部落形成了不同的風格。
蒙古族服飾圖案是由蒙古族人民歷經漫長生產生活,所積累的可實現一定美化作用及實用價值的圖形樣式。據相關資料記載,蒙古族共分為了28個部落,表格中只選取了26個具有代表性且獨具特色的部落,如表1所示。這26個部落在經歷了“眾建以分其勢”的政策后,加上歷史的變遷等原因,不僅在原基礎上繼承了蒙古族服飾的原有特色,而且推陳出新,形成了各個部落獨具特色的服飾。不過,在服飾的種類上,大多數部落還是以蒙古袍、頭飾、腰飾、皮靴或布靴為主,此外,整體的風格也并沒有脫離蒙古族的原有特色,更多注重從民族特色、歷史變遷、生活環(huán)境、人文特點等方面提取設計靈感,在服飾上進行刺繡。
表1 蒙古族各部落傳統服飾的特征
隨著歷史的變遷與推移、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與變化,蒙古族不少支系部落的服飾文化產生了較大的融合與改變。在蒙古族服飾刺繡中,紋樣和圖案作為刺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象征著蒙古人積極樂觀、勇往直前的生活態(tài)度。由于蒙古人長期過著游牧生活,接觸的動物、植物比較多,所以蒙古族的許多紋樣及圖案都來源于此,例如十分著名的哈木爾紋,就是蒙古族紋樣中的典型代表,又由于其與“牛鼻子”十分相像,故又被稱為“牛鼻子紋”。
表2 蒙古族各部落傳統服飾紋樣的特征
蒙古人對紋樣的運用是十分嫻熟的,有的蒙古族服飾中的紋樣不止一種,且結合了好幾種紋樣,在此基礎之上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風格。很多紋樣也是來源于其所處的生活,比如云紋、卷草紋、花瓣紋、蝴蝶圖案、花瓣圖案等,都是在生活中能夠見到的,其不同的紋樣及刺繡工藝也能反映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這些紋樣也更加促進了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尤其促進了文化藝術水平的提升。
蒙古族刺繡,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手工技藝。蒙古人不僅在軟面料上刺繡,還要在很多硬面料上刺繡,例如皮靴,在針法方面也不同于農耕時期的婦女的刺繡。除了日常的裝飾作用以外,蒙古人的紋樣及圖案還具有記錄生活以及當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的作用,其粗曠的針法,除了現實意義,更多的代表了蒙古人的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圖像社會是當今時代主導性的文化景觀,服飾上的圖案自然也就成為刺激眼球、觸動審美體驗的絕妙元素。蒙古人服飾上紋樣的運用,也受其他朝代的君權神授思想影響,在其皇家的質孫服中,使用的紋樣基本都是龍鳳紋、花卉紋,此外以金線為主,這點與中國歷代的皇家服飾是有著共同點的。除了受到皇權的影響以外,藏傳佛教、薩滿教等宗教對蒙古族紋樣的影響也是十分大的,例如蒙古族有些圖案中出現佛手紋、吉祥紋樣、萬字紋、云紋、蘭薩紋以及回紋等。此外,薩滿教崇拜天、神,對打雷、閃電、火、冰雪、風雨等自然現象十分崇拜,這也正是火紋、云紋等紋樣出現在蒙古人生活中的原因。
“絲絲捻捻畫綺羅,繞指纏尖扯布絹。千絲萬縷還不盡,繡染綢緒念情緣?!边@一首詩是對蒙古族刺繡的最好概括,刺繡技藝精美、樸實、大方,給人以極大的號召及吸引力。繡娘手中的針線亦如畫家手中的筆墨丹青,在繡出精美的圖畫的同時表達了繡者的情感思緒。
《考工記》中提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在研究刺繡材料之前,蒙古族刺繡的流程同樣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每一位繡者都有自己的刺繡流程,但基本大同小異。
圖1 蒙古族刺繡基本流程
如上所述,蒙古族刺繡主要分為以上四個步驟,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能會有出入,但足以概括刺繡的整個操作流程。第一步是準備工具及材料,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材料及相關工具是十分重要的,選取材料及工具對一個繡者來說,是首要的環(huán)節(jié),不論缺少哪一個材料或工具都無法進行刺繡。第二步是選稿并繪制草圖,根據想要繡的效果選取相關的圖案,選擇底布,由于刺繡耗時費力,繪制底稿是避免后續(xù)繡時出現問題的最好辦法,也是繡者表達自身情緒的最佳方式。第三步是配線,選定線的粗細、顏色等,這一步也是蒙古族刺繡色彩艷麗、明亮的關鍵所在,對刺繡作品來說是點睛之筆。第四步便是最后一步,開始刺繡,在完成前期所需的所有工作之后,這步便是重中之重,也需要繡者的全身心投入,靈活運用多種針法來操作,更是對刺繡作品的二次創(chuàng)作。
繡線。由于蒙古人以游牧的生活方式為主,早期服飾主要采用動物的皮毛,后來蒙古族刺繡逐漸采用主要用絲線、棉線、金銀線、尼龍線等。絲線較細且光澤度較好,備受繡者青睞。不過絲線的保存方式較為繁復,比較容易起毛和打結,此外還要防潮避光。所以,為了滿足人們逐漸提升的審美訴求,越來越多的蒙古族刺繡選擇多種線結合著刺繡,這樣既能為繡品賦予商業(yè)價值,又能提升其藝術價值。
布料。主要的布料有綢緞、絲絨布、倭緞、棉布、條絨、皮料等。蒙古族刺繡會選擇將一些上好的布料配以刺繡,更多的運用于盛大的節(jié)日、婚慶的場合,用以體現其尊貴及特殊的性質。在布料的顏色上,傳統的蒙古族更多的選用黑色的底布,不過隨著人們審美需求的變化,現在的蒙古族刺繡逐漸發(fā)展為多種多樣的,也不再以黑布為主,一些上好的面料逐漸占據了主流的地位。
袼褙。傳統的蒙古族刺繡不使用繡繃,更多的是繡娘直接拿在手中開始繡,要直接拿在手里繡的話,就需要貼上硬布片,也就是袼褙。如果是初學刺繡的蒙古族姑娘一般也要將繡品繃在繃架上學習刺繡,等熟悉之后,就不再用繃子了。[由于蒙古族刺繡的特殊性,不僅在軟布上繡,也會在硬布上繡,所以袼褙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蒙古族刺繡逐漸遺忘了袼褙,使用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紙張。在刺繡中,繡者通常會用到白紙、復寫紙、牛皮紙等。白紙主要用來繪制一些草稿,更方便后期繡圖案。復寫紙在繪制圖案中起到了省時省力的作用,有一些重復的圖案,比如二方連續(xù)圖案,或者是一些對稱紋樣,復寫紙能節(jié)省很多的時間,是能提高效率的一種方式。而牛皮紙更多的是將圖案畫上去,然后將其剪下來,貼著圖案開始繡,能較好的防止繡時出錯。
漿糊。在刺繡中漿糊的作用一般是用來制作袼褙和粘貼紙張的,以前的蒙古人是需要自己熬制漿糊的,通常來講,面粉與清水1:1的比例,順時針不停攪拌以防止粘鍋。但由于漿糊的保存較難,會變干或者影響粘性,現在的人們基本上很少熬制漿糊了,不過隨著冰箱的出現,漿糊的儲存也早已經不是難事。
總的來說,在材料方面,蒙古族刺繡一般包含繡線、布料、袼褙、紙張、漿糊等五種材料,隨著工業(yè)革命以及各類機器的產生,現在可能不需要如此繁復的步驟,很多環(huán)節(jié)都簡化了,這也是很多手工繡者們的福音。但是,傳承,應是盡可能地原汁原味的傳承;創(chuàng)新,應是在保留民族個性、不追隨他人的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如今,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在當代傳承發(fā)展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來自方方面面。所以,在面對豐厚的蒙古族刺繡遺產時,我們需要以人類文化為視野、以民族文化為根基,來認知、評價、保護與創(chuàng)新蒙古族刺繡藝術。
表3 蒙古族刺繡主要針法
刺繡不僅需要材料,還需要工具的配合,蒙古族刺繡有各種型號的針、不同型號的剪刀、不同材質的頂針、不同尺寸的繡繃以及各式各樣的畫筆還有熨斗。
針。刺繡需要的針與縫紉時所需要的針是不一樣的,刺繡需要的針有各種各樣的型號,同時需要按照刺繡所需的工藝、底布的材料進行調整。由于蒙古族刺繡除了在軟布上繡,也有在硬布上繡的,所以太細的針較為容易斷裂。一般來說,如果底布太硬的話,會選擇較粗的五號針,常用于在蒙古靴等較硬的材質上刺繡。
剪刀。在刺繡時剪刀一大一小足矣,大的需要用來剪一些較大的布料,或者是剪繪制在牛皮紙上的草稿,小的剪刀用來修繕細節(jié),一大一小兩個剪刀相結合更方便繡者進行刺繡,更方便深入刻畫細節(jié)。
頂針。頂針是蒙古族刺繡必備的一件工具,在刺繡時,頂針起到了對繡者手部完美的保護作用,同時更方便繡者抵著針眼用力,這樣在面對較硬的面料時,繡者也能更好地完成刺繡,提升刺繡的效率。繡針與頂針的配合也是需要長期的訓練加學習的,這樣才能達到更高的飛針走線的程度。
繡繃。繡繃是隨著刺繡的發(fā)展而發(fā)明的工具,繡繃是有兩個圓箍組成,一大一小,多為木質材料,在進行刺繡時,繡繃的作用是緊繃底布,以防止其出現褶皺,更好的為繡者服務,固定以后便可以開始繡了。
筆。筆是用來繪制草稿的,一般來說鉛筆是較為實用且方便修改的,此外,還有用畫粉繪制草稿的,不同于繪畫,刺繡一般來說是不需要在草稿中上色的,只需要起個定稿,然后用不同顏色的線在上邊進行覆蓋,這也就意味著更易修改,提升了效率。
熨斗。熨斗主要分為鐵質熨斗、電熨斗以及蒸汽熨斗等,較為傳統的主要是鐵質熨斗,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電熨斗及蒸汽熨斗更為方便,逐漸取代了鐵熨斗,這既讓繡者提升了效率,也使布面更為平整。
圖2 蒙古族刺繡材料與工具
總而言之,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我國的刺繡藝術歷經多個朝代,可以說是海納百川,兼收并蓄。蒙古族刺繡以其獨有的藝術形式,獨特的材料及技藝,通過繡者巧妙的雙手,將刺繡這門藝術展現到了極致,并且也將刺繡應用到了各個領域,早已不止是停留在服飾上,甚至在蒙古包、蒙古族腰帶、蒙古族頭飾、蒙古族長靴、蒙古族荷包、蒙古族書籍都能看到刺繡的影子。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fā)展,傳統的繡者已經越來越少了,在蒙古族刺繡的傳承方面仍舊是一個大難題,需要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相關部門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