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樂,鄒俊遐,黃 實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 湖北武漢430000)
靜脈輸液是臨床常用的一種給藥方式,也是治療小兒疾病的重要途徑。但因患兒疼痛反應比較大、血管細長及恐懼注射,穿刺過程中易發(fā)生哭鬧抵抗等負性情緒,進而導致針頭脫落或偏移等情況發(fā)生,為此,需要注意在穿刺過程中加強無痛穿刺干預[1]??鞓窡o痛注射聯(lián)合溝通技巧護理可使患兒無痛苦,呈現(xiàn)快樂情緒,是對患兒個體化特點開設(shè)的一種護理模式。有研究得知,聯(lián)合護理方式可提升患兒穿刺成功率,加強護理人員與家屬、患兒溝通的能力,同時轉(zhuǎn)移患兒注意力,增強患兒信任度[2]。本研究主要探討溝通技巧聯(lián)合快樂無痛注射護理對無痛靜脈穿刺患兒哭鬧抵抗行為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8月1日~2021年7月31日收治的150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家屬清楚該研究內(nèi)容;②靜脈輸液治療>2 d者;③家屬同意使用一次性靜脈穿刺針;④局部皮膚完整且無瘢痕者;⑤患兒智力正常且認知清晰。排除標準:①患兒對靜脈藥物有過敏史或嚴重意外風險被迫終止研究者;②有凝血功能障礙或靜脈炎者;③急診手術(shù)者;④患兒有精神疾病或存在智力低下;⑤合并肝腎功能不完整者;⑥先天性心臟病或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⑦伴隨嚴重胃腸疾病或發(fā)現(xiàn)病變者;⑧中途退出者[3]。將患兒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A組、B組、C組各50例。A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6(4.12±2.01)歲;疾病類型:呼吸系統(tǒng)感染22例,發(fā)熱5例,消化系統(tǒng)23例。B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2~7(4.13±2.02)歲;疾病類型:呼吸系統(tǒng)感染20例,發(fā)熱6例,消化系統(tǒng)24例。C組男27例、女23例;疾病類型:呼吸系統(tǒng)感染25例,發(fā)熱9例,消化系統(tǒng)16例。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guān)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A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護理人員先核對患兒基礎(chǔ)自理,選擇合適的血管位置,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對患兒、家屬講述靜脈穿刺針的注意事項及重要性,將患兒穿刺位置放在軟枕上,引導患兒握緊拳頭。護理人員對血管位置采取規(guī)范消毒,左手將患兒皮膚繃緊,右手進行穿刺,要控制好穿刺力度和速度。待完成穿刺后,護理人員要調(diào)整輸液速度,做好固定。
1.2.2 B組 在A組基礎(chǔ)上增加溝通技巧干預,在患兒治療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與患兒、家屬進行實時溝通,得到家屬配合,提升護理的可行性。①靜脈輸液時,與患兒積極交談,緩解患兒不良情緒,積極鼓勵,可采取畫冊或動畫片中的人物等提升患兒勇敢性,在溝通時,對年齡較大的患兒采取通俗易懂語言,告知其治療的重要性[4]。②護理人員需要增加與患兒和家屬的眼神溝通,給予患兒、家屬鼓勵和關(guān)愛,在聽到患兒的訴說時,護理人員需不時地點頭,表示認真傾聽,尊重患兒、家屬。在患兒的病情允許下,擁抱年齡較小的患兒,撫摸其頭部,以減輕患兒的恐懼、緊張等情緒。③靜脈輸液前評估患兒,以了解患兒的性格、基礎(chǔ)情況,盡量選擇彈性較好、較直的血管,完成一次穿刺。選擇光照、溫度較佳的位置進行穿刺,檢驗穿刺針是否合適,確保穿刺時的連貫性[5]。
1.2.3 C組 在B組基礎(chǔ)上增加快樂無痛注射護理。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要熱情接待患兒、家屬,做好家屬的健康教育工作,與患兒親切打招呼,以緩解患兒恐懼情緒。為家屬講述藥物類型、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盡量在輸液前進行溝通,以提升家屬的認知度。對患兒性格特點、性別、年齡等進行耐心溝通,準備好玩具、貼紙等,轉(zhuǎn)移患兒注意力,并對不哭鬧的患兒表示鼓勵,同時使哭鬧患兒進行學習[6]。②環(huán)境干預。護理人員將卡通圖譜或漫畫人物等粘貼到輸液室墻上,將輸液室裝扮成樂園模式,以緩解患兒緊張情緒。③音樂療法。護理人員要詢問患兒喜愛的音樂,靜脈穿刺前2 min播放患兒喜歡的音樂,應選擇輕柔舒緩的音樂,具體操作同A、B組相同。④穿刺后護理。完成穿刺后,護理人員要耐心告知患兒勿觸碰針頭或亂動,避免發(fā)生疼痛,同時囑家屬仔細看護患兒,鼓勵患兒主動配合,對年齡較小的患兒給予固定夾板,避免二次穿刺。
1.3 觀察指標 采用兒童疼痛行為(TFLACC)[7]量表評估兩組穿刺過程中的疼痛情況,該量表包含哭鬧、面部表情、主動伸手、肢體活動及安慰程度5個方面,應用3級評分法,2 min內(nèi)完成該項量表評分,分數(shù)越低表示患兒疼痛越低。Cronbach′s α為0.853。分析兩組各時間疼痛程度,分數(shù)高表示患兒疼痛程度越高。比較兩組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包括二次穿刺、藥物滲漏、出血3個方面。
2.1 三組TFLACC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三組TFLACC評分比較(分,
2.2 三組護理后疼痛程度比較 見圖1。
圖1 不同時間段疼痛程度比較
2.3 三組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三組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患兒認知程度、耐心及耐受程度均不完善,缺少配合度和依從性。此外,即便在無痛情況下穿刺,小兒表皮較淺、穿刺敏感性較強,再加上小兒多動特征增加了穿刺難度,若無法一次穿刺成功,很多患兒因為疼痛感較強會對護理人員產(chǎn)生抵抗行為,導致輸液無法連續(xù)進行[8]。因此,在靜脈穿刺中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十分重要,相關(guān)研究顯示,溝通技巧聯(lián)合快樂無痛注射可降低患兒的疼痛,而溝通技巧的應用可緩解患兒恐懼情緒,通過語言鼓勵和表情安慰方式來彌補患兒尚未發(fā)育完全的理解力,以確保護理工作順利進行。在兒科護理中,與患兒溝通往往成為護理工作中比較困難的部分[9]。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很難表達病情,從而易造成誤診、漏診等情況。在兒科護理管理中應用溝通技巧護理,可有效提升患兒、家屬的護理服務滿意度。護理人員在使用面部表情、動作、態(tài)度等方式與患兒進行溝通,以增加患兒的信任感,改善患兒的心理情緒,促進患兒積極配合臨床相關(guān)治療。護理人員在穿刺過程中,態(tài)度真誠和藹,動作輕柔,增進護患關(guān)系,使患兒保持心情愉悅。
本研究結(jié)果得知,B組、C組TFLACC評分優(yōu)于A組(P<0.05),C組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A、B組(P<0.05),B組各時間段疼痛程度高于C組(P<0.05),表明A組護理人員實施常規(guī)護理,整體操作單一化,得知A組疼痛評分或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均高于其他兩組。B組將溝通技巧應用于家屬、患兒中,其護理方式優(yōu)于A組,但整體效果不理想。C組屬于聯(lián)合組,將輸液室裝扮成樂園,為患兒播放音樂和動畫片,以轉(zhuǎn)移其注意力,在穿刺時聯(lián)合心理護理、環(huán)境干預,緩解患兒恐懼情緒,營造出良好的穿刺氛圍,提升患兒穿刺成功率,降低疼痛感。究其原因:聯(lián)合應用護理可改善患兒各個時間段的疼痛,減少哭鬧行為,一次穿刺成功對護理人員操作有較高的要求,不僅需要掌握理論知識,還要熟練應用穿刺技術(shù)。實施溝通技巧能夠深入了解患兒、家屬的心理表現(xiàn),提升患兒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以減少患兒情緒波動,順利完成穿刺[10-11]。有效的溝通不僅可提升患兒、家屬的滿意度,還能準確地了解患兒的基本病情、臨床表現(xiàn),有利于良好地開展治療、護理工作。兒科作為比較特殊的科室,大多數(shù)患兒表現(xiàn)出焦慮、恐懼等情緒,良好的溝通技巧可改善患兒的消極情緒。此外,在溝通期間護理人員可對家屬進行心理、疾病知識、用藥指導,使家屬可積極配合護理、治療。
綜上所述,對無痛靜脈穿刺患兒給予溝通技巧聯(lián)合快樂無痛注射護理,可改善患兒穿刺疼痛情況,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減輕各時間段的疼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