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芹,梁燕嫦,董家英
(中山市人民醫(yī)院 廣東中山528400)
股骨骨折是臨床常見的下肢骨折類型,多發(fā)于伴有骨質疏松的老年人[1]。有報道顯示,股骨骨折術后有效的康復訓練對于保證手術效果、促進關節(jié)功能恢復、改善患者生存質量不可或缺[2]。在當前醫(yī)療資源日益緊張的環(huán)境下,患者平均住院日不斷縮短,院外康復護理已成為股骨骨折患者康復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然而出院后常因未能掌握足夠的康復訓練技能、康復鍛煉不足、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等因素造成康復效果欠佳,未能獲得預期手術效果。有研究顯示,在臨床中引入健商理念,能促使患者更加積極地采取健康行為,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療及康復的依從性,從而提高健康教育效果[3]。本研究旨在探討健商理論指導下的健康教育聯(lián)合康復日記對股骨骨折患者康復效果及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以期為促進其康復進程提供理論依據(jù)?,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6月1日~2020年6月1日收治的100例股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jīng)X線或CT確診為股骨頸或股骨粗隆間骨折,擬行手術復位內固定或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者;②年齡60~80歲;③行院外電話或微信隨訪者;④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①合并臟器衰竭或精神病、癡呆等精神系統(tǒng)障礙性疾病者;②存在多發(fā)傷和復合傷者;③入院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者;④患者、家屬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19例、女31例,年齡61~78(68.29±8.32)歲;股骨頸骨折17例,股骨粗隆間骨折33例。觀察組男21例、女29例,年齡60~79(67.75±7.88)歲;股骨頸骨折19例,股骨粗隆間骨折3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護理人員遵醫(yī)囑給予用藥指導,做好健康教育,保持良好的醫(yī)療環(huán)境,給予飲食、生活護理指導等。出院前,為患者發(fā)放宣傳手冊,并由責任護士負責進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指導和演練,出院后1、3、6個月時定期門診隨訪。
1.2.2 觀察組 采用健商理論指導下的健康教育聯(lián)合康復日記,具體方法如下。①健商理論指導下的健康教育:a.成立健商護理干預小組。包括??漆t(yī)師1名、護士長1名及??谱o士5名,組員均接受健商理念內涵、理論、作用及基于健商理論的健康教育方法與流程的培訓,通過統(tǒng)一考核后納入干預團隊。b.健商測評。采用簡要健商指數(shù)測評問卷[4]從生活技能、生活方式、自我保健、健康知識及精神健康5個方面評估健商指數(shù),結合測評結果、股骨骨折的臨床護理要求擬定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計劃。c.健康教育的實施。住院、康復期間,針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內容開展3次健康教育,其中2次床旁健康教育和1次院外電話隨訪,每次時間為20~40 min。②康復日記:根據(jù)股骨骨折術后功能鍛煉的需求、護理要求,由專科醫(yī)師、護士長、??谱o士等共同查閱相關專業(yè)資料,共同制作康復日記內容,具體內容包括手術介紹、術后康復功能鍛煉方法、住院登記表及康復鍛煉日記式登記表5個部分,其中日記式登記表由患者登記每日功能鍛煉的完成情況。于手術前將康復日記手冊發(fā)予患者,由責任護士指導患者或家屬填寫住院期間的康復日記內容,確保其在住院期間能熟練掌握康復日記手冊的使用方法,出院前由責任護士對患者、家屬進行出院后康復功能鍛煉指導和演練,并著重強調康復日記手冊使用的重要性。出院后1、3、6個月由責任護士結合康復日記內容對患者進行電話或微信隨訪,隨訪內容包括功能鍛煉情況、患肢局部情況、生活基本情況、髖關節(jié)功能情況等,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個體化的功能鍛煉、居家護理、定時復查等指導。
1.3 觀察指標 ①健康自我管理能力:于干預前、出院時及出院后1、3個月采用成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測定量表(AHSMSRS)進行評估,該量表包含38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總分為38~190分,總得分越高表明健康自我管理水平越高[5]。②髖關節(jié)功能:于出院時及出院后1、3和6個月對患者進行髖關節(jié)功能Harris評分,Harris評分表從疼痛程度、步態(tài)、日常活動功能、行走輔陪助器、行走距離、畸形和活動范圍7個維度進行評價,滿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明髖關節(jié)功能越好[6]。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于出院時及出院后1、3、6個月時采用Barthel指數(shù)(BI)評估兩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BI包括10個條目,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好。④焦慮和抑郁情緒:于干預前、出院后3個月采用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和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進行評估,HAMA包括焦慮心境、緊張、害怕、失眠等14個項目,HAMD包括抑郁情緒、有罪感、激越、自知力等17項,得分越高表明相應癥狀越嚴重。
2.1 兩組不同時間段AHSMSR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段AHSMSR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不同時間段Harri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間段Harris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不同時間段BI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時間段BI評分比較 (分,
2.4 兩組不同時間段HAMA、HAMD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不同時間段HAMA、HAMD評分比較(分,
目前,股骨骨折患者的治療多采取內固定或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等較為成熟的外科手術方法,成功實施手術后患者通常需要3~6個月時間恢復受損的髖關節(jié)功能,且術后康復護理情況影響髖關節(jié)功能的遠期恢復效果[7]。相關研究指出,股骨頸骨折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院外康復功能鍛煉依從性低是影響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的主要原因之一[8]。而目前針對股骨骨折患者仍缺乏個體化和針對性的康復護理方案,仍有待進行積極、深入地探索。
健商理念已被應用于實際臨床護理工作中,并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已有研究顯示,健商理念能充分發(fā)揮健康知識的作用,并將其轉換成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從而促進個體的健康行為[9]。孫怡等[10]研究顯示,基于健商理論的護理干預能改善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飲食依從性和健康行為。余玲霞[11]將基于健商理論的健康教育應用于四肢骨折患者提高了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髖關節(jié)Harris、BI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健商理論指導下的健康教育聯(lián)合康復日記有助于促進股骨骨折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究其原因:一方面,健商理論指導下的健康教育通過對患者健商指數(shù)不同維度的評估,能于錯綜復雜的影響因素中獲得最佳解決路徑,制訂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從而達到精準化的健康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本研究中康復日記手冊綜合股骨骨折患者的生理特點、術后康復需求與注意事項等多種因素制訂,通過康復日記手冊的健康指導及患者的日常自我登記督促,形成良好的康復習慣,達到院外自我管理的目的[12]。健商理論指導下的健康教育聯(lián)合康復日記配合,使患者從被動參與變?yōu)橹鲃訁⑴c,提升康復訓練依從性,從而有助于推進患者的康復進程。
股骨骨折發(fā)生后,由于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等各方面的原因,由此產(chǎn)生的情緒應激將不可避免地使患者出現(xiàn)悲觀、焦慮、抑郁等各種不良情緒,引起一系列心理問題,這種負性情緒可能造成機體抗病能力和整體調節(jié)功能的減弱,而增加康復護理難度[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HAMA、HAMD評分均低于干預前(P<0.01),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健商理論指導下的健康教育聯(lián)合康復日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減輕患者的負性情緒。分析其原因:在股骨骨折患者肢體、關節(jié)功能逐步恢復的過程中,是患者心理狀態(tài)、不良情緒逐漸改善的過程,而隨著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好轉,這種積極的情緒對患者的疾病康復具有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健商理論指導下的健康教育聯(lián)合康復日記可提高股骨骨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其負性情緒,促進關節(jié)功能恢復,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不足在于樣本數(shù)量有限,下一步需要進行擴大樣本量的研究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