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聰
(四川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讓所有課程抓住課堂教學“主渠道”,維繞家國情懷、文化素養(yǎng)等重點優(yōu)化內容,進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教育。學生使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流的時候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像是很難用英語去傳達中國特色詞匯與表達等,而詞匯教學是高職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關鍵,融入思政元素于高職英語詞匯教學中是新時代的客觀需求。因此,研究能體現(xiàn)中國特色的英語詞匯和教學,不僅能夠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進行,更能夠向世界傳播中國特色,提高文化軟實力,對人們的英語學習產(chǎn)生有益的影響。
課題組對2410四川高職學生做了《高職學生中國優(yōu)秀文化英語詞匯及教學問卷》調查。同時對四川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132名學生做了《高職學生中國優(yōu)秀文化英語詞匯的測試卷》。
通過調查問卷,觀察數(shù)據(jù),項目組成員針對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以及文獻分析高職學生對科學技術、文化藝術、時代精神類英語詞匯的認知、教學情況、缺失情況及原因等。得出以下結論:
1.學生對中國文化英語詞匯的概念認知不明晰
長期以來不少人認為中國人使用的英語,在詞匯、語法、語篇上有別于英美英語,這些形式即使沒有不正確也是“不地道”的,因而將它們通通打入另冊。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是由于把中國英語同中國式英語等同了起來。中國英語沒有得到正確的認識,其積極就作用很難發(fā)揮。明確中國英語的概念,將它與中國式英語區(qū)分開來,有利于我們將這些變異進一步“規(guī)范化”,使其更好地被國際英語世界理解和接受,更好地描述中華文明和表述中國人的觀點。
問卷中第二題考查學生對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的認知,調查顯示仍然有13.28%的學生混淆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的概念。在這個選項下,如圖1可以看到理工科學生占15.72%,文科學生占10%,而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比例達10.23%。
圖1 不同專業(yè)對中國英語概念的認知
在問卷4中給出了中國優(yōu)秀文化英語詞匯的描述,高達88.42%的學生都能理解這些詞匯的外顯特征就是能傳遞出中華優(yōu)秀文化,另一方面,75.6%學生對中國英語的核心特征“能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特有事物”認知稍低于外顯特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明顯看出學生對中國優(yōu)秀文化詞匯的概念認知不明確,甚至是英語專業(yè)的同學還有此疑惑。另一方面,學生比較容易發(fā)現(xiàn)這一概念的外顯特征,對其核心內顯特點認識還不充分。
2.學生認為有必要學習中國文化英語詞匯但動力不足
89.54%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學習中國文化英語詞匯,同時85.44%學生認為學習相關中國文化英語詞匯有助于用英語傳播好中國優(yōu)秀文化。由此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都能意識到學習中國文化英語詞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向外國人介紹中國文化時,學生遇到的最大困難則來源于61.95%不知道中國特有事物的英語詞匯和77.18%擔心英語基礎,從而也反證了學習中國文化英語詞匯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學生即使覺得中國文化英語是其面臨的最大難題,但是當國家出臺新政策時,例如,“雙減政策”,僅有11.58%的學生經(jīng)常會主動去了解其詞匯的英文表達,高達70.58%的學生偶爾會主動去了解,依然還有17.84%學生從不去了解中國新詞匯的英語表達。從獲取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英語詞匯的渠道上看,總體上看有6.27%的同學不知道怎樣獲取資源,而且在“經(jīng)?!比ブ鲃硬檎以~匯的英文表達的同學中尚有4.3%不知道如何獲取資源,此類學生在“偶爾”選項中也占有4.35%。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絕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意識到中國文化英語詞匯的重要性以及其學習的必要性,但即使有這樣的意識,面對詞匯困難的時候,但其主動學習中國文化和英語詞匯的動力不足,且還有一部分同學不知道怎么獲取相應的英文資源。
3.學生對中國文化英語詞匯的不同主題學習需求
根據(jù)問卷調查排序得知,學生對于中國文化英語詞匯的總體學習需求從高到低依次為飲食、歷史文化、社會生活、時代思想、科學技術、經(jīng)濟以及地理主題。從不同專業(yè)的學習需求上如圖2來看,理科專業(yè)學生的學習需求依次為科學技術,社會生活,飲食,經(jīng)濟,時代思想,歷史文化和地理主題。文科專業(yè)的需求依次為地理,歷史文化,時代思想,經(jīng)濟,飲食,社會生活,科學技術主題。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學習需求依次為經(jīng)濟,歷史文化,時代思想,地理,社會生活,飲食,科學技術主題。
圖2 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對于不同文化主題的學習需求
4.學生對不同主題的中國文化英語詞匯掌握情況
通過問卷調查得知56.89%的學生掌握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英語詞匯在50詞以下,50-200詞的占37.68%,200詞以上的僅有5.44%。即使是英語專業(yè)的學生,能夠掌握200個以上的也僅占5.85%。
分項來看,88.34%學生不能用英語流利地向外國人介紹中國國家新政策,73.24%不能用英語流利地向外國人介紹中國飲食文化,89.34%不能英語流利地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科學技術如“北斗導航系統(tǒng)”,78.55%不能用英語流利地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現(xiàn)代社會生活如“廣場舞”,81.87%不能用英語流利地向外國人介紹中國大好河山如“港珠澳大橋”,79.09%不能用英語流利地向外國人介紹新時代習近平思想如“核心價值觀”,66.14%不能用英語正確表達出中國品牌企業(yè)如“華為”。按時主題分類來看,學生最不能用英語流利地向外國人介紹的主題從難到易依次為科學技術,政治,地理,時代思想,社會生活,經(jīng)濟和飲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同時反映出學生對不同主題文化詞匯的缺失情況。
5.中國文化英語詞匯的教學情況
對于教材中有關于中國優(yōu)秀文化英語詞匯,認為“少”的比例略高于“多”的選項,分別為51.62%和48.38%。在這樣的教材情況下,英語老師在課堂上會“經(jīng)?!毖a充中國優(yōu)秀文化和相應的英語詞匯的問題和“偶爾”選項大致相當,分別為53.69%和46.31,足以看見思政背景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傳播中華文化的精神,但大致均等的比例也暴露出無論是教材上的現(xiàn)有詞匯還是教師課堂補充,都還有大幅度提升的空間。同時,從課外活動來看,學?!芭紶枴遍_展中國文化主題的英語活動占比68.67%,從不占比10.08%,這兩項的占比遠高于“經(jīng)常”選項。通過交叉分析如圖3,在老師 “從不”補充中國優(yōu)秀文化和相應的英語詞匯選項中,18.939%的學生認為其學校也“從不”開展中國文化主題的英語活動。即使在老師經(jīng)常課堂補充,也尚有0.98%的學生認為其學校也“從不”舉行類似活動。反過來看,在學?!皬牟弧遍_展中國文化主題的英語活動選項中,53.49%認為其教師“從不”補充相應內容。足可以看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補充占了很大的因素,但因其教學補充仍然不足,從而也影響了課外對中國文化英語詞匯的活動開展。
圖3 教師課堂不同頻率補充下的課外活動開展情況
《高職學生中國優(yōu)秀文化英語詞匯測試卷》設置了30個中國文化詞匯,時代思想類5個,歷史文化類4個,經(jīng)濟類4個,社會生活類5個,飲食類4個,地理類4個,科學技術類4個。要求學生不借助工具參與測試,2021年10月隨機選取四川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132名學生進行了測試。測試顯示如下:
1.大部分學生對中國文化特有詞匯的英文表達掌握的較模糊且數(shù)量有限
通過測試卷反映出學生對于這30個詞匯均有不同程度的印象,但平均準確率僅為16.7%,其中寫得不完整或拼寫錯誤率達26.6%,空白的達56.7%。測試設置的不是選擇題,學生沒有任何參考,準確率要求極高,從比例上可以看出錯誤率高達83.3%,寫不出來或者寫得不完整,再或者拼寫不準確都說明學生能夠完全掌握得此類詞匯數(shù)量極其有限。其中因拼寫錯誤或回答不完整情況未能得分的大約占了錯誤率中的1/3,這部分說明學生對文化特色詞匯學習還不夠深入,不夠充分,因而只有一點模糊的印象。而問卷顯示56.89%的學生掌握得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英語詞匯在50詞以下,也完全對應了測試卷中反映出來的問題。
2.高職學生對不同類的中國文化特有詞匯掌握程度不足且不一
學生的測試正確率為16.7%,課題組對學生正確完成的中國特色詞匯按照不同類型劃分,學生掌握得詞匯類型由好到差依次為飲食類,歷史文化類,經(jīng)濟類,社會生活類,科學技術類,政治類,時代思想類,但都總體水平偏低。例如,政治類詞匯“改革開放”部分學生能寫出其中的一個關鍵詞“opening”,但遇到時代思想類詞匯例如“小康社會”就完全寫不到重點上去。而且問卷中學生最不能用英語流利地向外國人介紹的主題從難到易依次為科學技術,政治,地理,時代思想,社會生活,經(jīng)濟和飲食類詞匯??梢钥闯?,測試卷和問卷反映出的詞匯缺失情況一致,學生對飲食類,歷史文化類詞匯相對較好,而政治,時代思想類詞匯排位相對偏后,掌握得相對較差。
得出以上結論,通過問卷分析,原因如下:
在問卷中可以看出學生對“中國英語”概念認知不清晰,特別容易混淆錯誤的“中式英語”,有部分學生甚至是從未聽說過“中國英語”的概念。英語在中國的傳播和使用,必然和中國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相融相生。學生通常零零散散地在學習生活中接觸了個別有中國特色文化的詞匯,但并沒有整體概念,也未加以系統(tǒng)研究。用英語向世界介紹中國的人和事,很多情況下沒有“地道”的英語表達,只能是“與眾不同”的中國英語的說法。特別是在問卷中尚有7.59%學生完全不清楚中國特色文化英語指得是什么,也就不知道其中國英語在世界英語中所能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以及對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影響。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國人在使用英語時不可能徹底排除漢語的影響。這個影響會表現(xiàn)在語音、詞匯以及語篇等各層面,中國文化也會在這些方面有所體現(xiàn)。
問卷中學生自身能掌握得文化特色詞匯在200詞以上的也僅有5.33%,能看出學生掌握情況不足。在對這一部分內容有所缺失的情況下,自身經(jīng)常愿意主動去查找學習的也僅為11.58%。在英語詞匯的學習本就是不斷積累的過程,如果不能持續(xù)保持對某一板塊新詞匯的學習主動性,那么隨著詞匯的不斷遺忘規(guī)律,學生是很難在某一塊有突出的進步。同時在測試卷中學生由于拼寫或回答不完整的錯誤率26.6%也能看出學生對于現(xiàn)代特色文化詞匯的關鍵詞有一定了解,且由于不能堅持持續(xù)主動學習,因而導致印象模糊,不能拼寫正確或者不能準確地寫出其英文表達。
一般來講英語語言課堂中西方文化的滲透比較多,這也不可避免。隨著近幾年的文化自信之路,情況有所改善。但是,在問卷中依然可以看到接近一半比例的學生的老師從課堂上進行文化教學相當有限,甚至沒有。除了從網(wǎng)絡查找,教師補充以及翻閱教材,還有6.27%的學生不知道獲取文化資源的途徑。文化教學資源包括相應的教材,音視頻資源,而網(wǎng)絡上的資源又參差不齊,又沒有完整體系的文化詞匯教學內容配置。因而老師能處理的資源相對較少,這成為了影響老師開展文化詞匯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因為資源問題,教師未加重視英語課堂中的文化教學,另外加之其它一些因素影響,課余并沒有安排系列相關主題的文化活動,學生在課堂上所學未能及時在生活活動中加以運用和實踐,那么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脫節(jié),從詞匯學習的規(guī)律上看就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文化板塊的英文學習和進步。
現(xiàn)如今隨著我們國家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中國加快了不斷走出去的步伐,并且在越來越多的國際事務中發(fā)出屬于我們自己的中國聲音,因此,在跨文化的過程中,中國英語的作用愈加重要。而中國特色英語詞匯作為時代發(fā)展的產(chǎn)物,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使命感,它不僅極大地豐富了英語詞匯,同時向世界傳遞出了中國獨特的文化及理念。因此,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當下,研究中國特色英語詞匯和教學具有其重要的意義,它有助于幫助講好中國故事,展現(xiàn)中國風采,實現(xiàn)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