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 葉德
食管癌作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的一種,據相關數據統(tǒng)計,我國新發(fā)病人數在全球總發(fā)病率中所占比例>50%,在我國惡性腫瘤發(fā)病率中排名第六,癌腫主要源自上皮組織,>90%患者確診鱗狀細胞癌[1]。究其主要病因,臨床表示患者生活方式、遺傳背景和飲食習慣都是導致其誘發(fā)癌癥的危險因素?,F階段,臨床治療食管癌的主要手段有放療、化療、手術及綜合治療等,其中,又以手術切除病灶來提高癌細胞根除效果作為惡性腫瘤常用方案。但大部分患者在切除食管后常有呼吸困難、惡心、嘔吐、疼痛、體重減輕等癥狀長期出現,即使當前醫(yī)學技術得到高速發(fā)展,目前臨床對于食管癌患者術后預后問題仍然找不到理想的解決辦法[2]。分析其中原因,臨床表示大部分食管癌患者早期癥狀表現都缺乏特異性,隱匿特點不利于病癥的早期篩查和檢出,也給其預后精準預測增加了難度。因此,臨床強調盡早診斷患者病情,并通過精準預測其預后情況來制定合理有效的診療手段,對改善預后和延長生存時間有重要意義[3]。近年來,臨床在針對惡性腫瘤深入研究中,表示癌腫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有一定相關,而炎癥因子是促進癌腫發(fā)展的獨立危險因素,為此,臨床表示檢測疑似癌腫患者的免疫指標和血清炎癥因子,對診斷病情和指導治療有一定應用價值。基于此,本次研究在臨床收治的食管癌患者中隨機抽出80 例作為觀察對象,分析血清白細胞介素和免疫球蛋白在惡性腫瘤診療中的應用價值,結果如下所示。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隨機選取2020 年4 月~2021 年4 月臨床收治的食管癌患者80 例作為觀察組,并抽取同期80 例健康受檢者作為對照組。兩組研究對象均表示對研究知情且同意。觀察組中男48 例,女32 例;年齡43~70 歲,平均年齡(56.41±3.88)歲;腫瘤分期:Ⅰ~Ⅱ期43 例,Ⅲ~Ⅳ期37 例;癌細胞轉移35 例,無轉移45 例。對照組中男46 例,女34 例;年齡41~71 歲,平均年齡(57.33±3.15)歲。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本次研究觀察組所選患者,均經胃鏡取活檢、病理組織學檢測后,與食管癌[4]相關診斷標準相符,手術方案擬定限期行癌腫根治術;對照組所選健康受檢者,肝、腎功能均正常且無腫瘤病史。
1.2.2排除標準 排除合并精神或意識障礙、嚴重免疫性疾病或全身感染性疾病、重要臟器功能異常、活動性炎癥或肺炎和肺結核等病癥患者。
1.3食管癌分期標準 參照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食管癌診治指南(2020)[5]中食管癌的TNM 分級標準,其中T 分級標準為Tx:無法測定原發(fā)腫瘤;T0:沒有證明原發(fā)腫瘤的證據;Tis:原位癌;T1:腫瘤侵襲至黏膜固有層或下層;T2:腫瘤侵襲至肌層;T3:腫瘤侵襲至食管纖維膜;T4:腫瘤侵襲至鄰近器官。N 分級標準為Nx:無法測定區(qū)域內淋巴結;N0:沒有出現遠處轉移;N1:區(qū)域淋巴結轉移。M 分級標準為:Mx:遠處轉移不能測定;M0:無遠處轉移;M1:有遠處轉移。0期:Tis-N0-M0;Ⅰ期:T1-N0-M0;ⅡA 期:T2-N0-M0、T3-N0-M0;ⅡB 期:T1-N1-M0、T2-N1-M0;Ⅲ期:T3-N1-M0、T4-N1~2-M0;Ⅳ期:T1~4-N0~1-M1。
1.4方法 在清晨確保研究對象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4 ml 肘正中靜脈血作為檢測標本,置入4℃下冷藏1 h,用2000 r/min 的速度進行4 min 離心操作,分離出血清標本,置入-80℃的冰柜中進行冷凍。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完成血清IL-2、IL-6、IL-18、IgG、IgA 和IgM 水平檢測,選擇武漢華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的ELISA 試劑盒,根據說明書嚴格進行相關檢測。
1.5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研究對象的血清白細胞介素(IL-6、IL-2、IL-18)與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②比較觀察組不同分期患者的血清白細胞介素與免疫球蛋白水平;③比較觀察組是否轉移患者的血清白細胞介素與免疫球蛋白水平。
1.6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研究對象的血清白細胞介素與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 觀察組的IL-6、IL-18、IgA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IL-2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兩組IgG、IgM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的血清白細胞介素與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的血清白細胞介素與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觀察組不同分期患者的血清白細胞介素與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 觀察組Ⅲ~Ⅳ期患者的IL-6、IL-18、IgA 水平高于Ⅰ~Ⅱ期患者,IL-2 水平低于Ⅰ~Ⅱ期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Ⅰ~Ⅱ期、Ⅲ~Ⅳ期患者的IgG、IgM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不同分期患者的血清白細胞介素與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
表2 觀察組不同分期患者的血清白細胞介素與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
注:與Ⅰ~Ⅱ期比較,aP<0.05
2.3觀察組是否轉移患者的血清白細胞介素與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 觀察組轉移患者的IL-6、IL-18、IgA 水平高于無轉移患者,IL-2 水平低于無轉移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轉移、無轉移患者的IgG、IgM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是否轉移患者的血清白細胞介素與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
表3 觀察組是否轉移患者的血清白細胞介素與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
注:與未轉移比較,aP<0.05
我國作為食管癌的高發(fā)區(qū),發(fā)病率、病死率在全球排名第一。據相關報道指出,現階段關于食管癌發(fā)病與其生活習慣有明確關聯,并確定較多相關危險因素,如喜好食用煙熏食物、油炸食品、高鹽食品、霉變食品及腌漬食品,并存在吸煙、酗酒等病史。患者病發(fā)時一般會自覺在吞咽食物時出現哽咽感,嚴重者還會有進行性的吞咽障礙[6]。食管癌早期病灶存在較高隱蔽性,且癥狀表現并不明顯,當患者自覺有吞咽障礙問題時,至醫(yī)院就診一般病情已經發(fā)展至中晚期,不僅預后較差,還存在較高病死率。因此,盡早診斷食管癌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關鍵前提,為其爭取到最佳治療時機,進而延長患者生存時間?,F階段,臨床仍然是以病理組織學檢查及影像學技術作為診斷食管癌的主要手段,但尚未有報道明確相關特異性腫瘤標志物來用于癌腫診斷及預后評估[7]。為此,現階段臨床對于食管癌所行診療工作所需支持數據的研究方向,開始尋找實驗室指標并進一步探索其輔助價值,進而提高惡性腫瘤檢出率和診斷準確率。
基于此,本次研究針對食管癌患者的實驗室檢查,主張選擇血清白細胞介素(IL-2、IL-6、IL-18)與免疫球蛋白水平(IgG、IgA 和IgM),并抽取健康者參與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的IL-6、IL-18、IgA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IL-2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Ⅲ~Ⅳ期患者的IL-6、IL-18、IgA 水平高于Ⅰ~Ⅱ期患者,IL-2 水平低于Ⅰ~Ⅱ期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轉移患者的IL-6、IL-18、IgA 水平高于無轉移患者,IL-2 水平低于無轉移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從數據分析來看,血清白細胞介素與腫瘤的惡性程度存在密切關聯,IL-6、IL-18 指標越高表明患者惡性程度越高,并和其不良預后呈正相關關系,同時研究還發(fā)現IgA 在食管癌患者中的異常表達,也給臨床診斷癌腫開辟了新路徑。
其中,IL-6 是一種具有促進腫瘤細胞增殖和抗凋亡的活性物質,可以促進食管Eca-109 細胞體外增殖、侵襲和遷移能力的提升,是診斷食管癌的一種標志物。IL-2 是一種前炎癥細胞因子,生物學作用上具有較強免疫抑制活性,存在形式可見細胞膜上的mIL-2R 和與血清相融的sIL-2R。已有研究表明,IL-2 可以通過與mIL-2R 結合來發(fā)揮免疫功能,可以促進B 細胞的增殖、分化,并形成漿細胞和分泌出部分免疫因子,從而達到抑制腫瘤生長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目的[8]。故當指標下降時表示患者機體免疫監(jiān)視功能被削弱,機體的保護系統(tǒng)功能無法抑制腫瘤進展。IL-18 作為一種細胞因子,是機體自身免疫應答和固有免疫應答的關鍵因素,隨著患者癌腫病理分期的升高、分化程度降低,表示患者淋巴結的轉移和浸潤程度越高,IL-18 的表達水平則會大幅度升高。IL-18 對激活T 淋巴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均有一定作用,進而分泌出一種γ 干擾素[9,10]。
IgA 的主要來源是淋巴細胞,不同腫瘤患者血漿、體液及腫瘤組織中IgA 含量均有明顯增高,并超出健康范疇。免疫球蛋白是一種能反映人體自身免疫狀況的重要物質,它在人體體液免疫應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講,它的濃度不會有過多波動,平穩(wěn)性較高,但是一旦感染,指標就會呈現明顯變化,變化程度取決于患者機體創(chuàng)傷輕重程度[11,12]。IgG 在血清免疫球蛋白中含量最高,是人體第二次出現免疫應答的主要指標,它形成時間較為延后,但持續(xù)時間較長,是造成患者機體出現感染的主要物質。IgM 作為一種五聚體的免疫蛋白,它是第一個在抗原刺激誘導體液免疫應答時所生成的物質,某種意義來看就是人體第一支抗感染免疫的先鋒力量[13,14]。已有文獻報導,上皮源性腫瘤細胞系可表達IgA mRNA 及蛋白質。測定血漿中的IgG、IgM、IgA 含量,可以判斷受檢者體內的免疫球蛋白作用和評估其機體的抗感染免疫作用,從而了解受檢者體液免疫狀況[15,16]。血清IgG、IgA 是影響食管癌預后的重要因子,IgG、IgA 水平較高的患者預后問題較為嚴重,但也間接性表示聯合IgG、IgA 檢查對提高患者診斷準確率和促進預后改善,有一定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針對食管癌患者采取血清白細胞介素與免疫球蛋白水平檢測具有較高應用價值,IL-6、IL-18、IgA、IL-2 等指標用于評估其癌癥分期和是否轉移有較高敏感度,可以結合IL-6、IL-18、IgA、IL-2 的異常表達用于食管癌的相關診療及預后評估,有一定參考性,值得臨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