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春,鄒鵬程
重慶市東南醫(yī)院神經外科,重慶 400060
顱腦創(chuàng)傷屬于神經系統(tǒng)疾病,發(fā)病率較高,既能夠單獨發(fā)病,又能夠合并其他疾病發(fā)作。臨床中,以顱腦解剖結構為根據,可以將顱腦創(chuàng)傷分成3個類別,分別為頭皮創(chuàng)傷、腦功能創(chuàng)傷以及顱骨創(chuàng)傷。重型顱腦創(chuàng)傷屬于危重的顱腦創(chuàng)傷疾病,該病的病情變化速度較快,患者會長時間昏迷,留下后遺癥或者產生并發(fā)癥的概率較高,具有較高的致殘率以及病死率[1]。相關研究表明:重型顱腦創(chuàng)傷患者會合并較多的不良癥狀,常見的包括顱內壓力升高以及腦水腫等,而降低顱內壓力既能夠使患者的神經功能得到改善,又能夠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對腦水腫進行有效控制十分重要[2-3]。臨床中一般會通過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手術進行治療,臨床療效一般,會帶來較多的問題,比如:大多數患者因為術中減壓速度過快,會引發(fā)急性腦膨出、遲發(fā)性血腫以及血壓驟然降低等情況,術后還會出現(xiàn)繼發(fā)性腦梗死,會給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4]。有研究表示:采用控制性階梯式顱內減壓手術治療重型顱腦創(chuàng)傷患者,能夠有效提升臨床療效[5]。本研究選擇重慶市東南醫(yī)院在2017年10月—2021年10月期 間 收治的150例重 型顱腦創(chuàng)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照研究,分析控制性階梯式顱內減壓手術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收治的150例重型顱腦創(chuàng)傷患者為研究對象,然后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5例。對照組患者通過常規(guī)標準大骨瓣減壓術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通過控制性階梯式顱內減壓手術進行治療,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得到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納入標準:①臨床癥狀和重型顱腦創(chuàng)傷的診斷標準相符者;②患者受傷時間在12 h內;③年齡范圍在18~70歲之間的患者。
排除標準:①存在腦血管意外疾病史者;②有顱腦外傷疾病史者;③合并顱內占位性病變者;④合并精神疾病者;⑤合并失語癥以及抑郁癥患者;⑥合并腎損傷、腎功能異常、腎衰竭等患者;⑦妊娠期女性。
對照組患者通過常規(guī)標準大骨瓣減壓術進行治療,治療方法為:于上耳屏前1 cm處做手術切口,沿正中線向前至前額部發(fā)際線下,游離骨瓣,骨窗下緣盡可能平行前顱底和中顱底,第一孔打在額骨顴突后方,第二孔為額結節(jié)下靠近中線處,第三孔在耳前盡量靠近顳底,清除硬腦膜外血腫,切開硬腦膜,清除血腫,止血,縫合。
觀察組患者通過控制性階梯式顱內減壓手術進行治療,治療方法為:①將患者的部分頭皮切開,如沒有明顯的出血情況,則無需急于止血,迅速剝離骨膜,②在血腫最厚的顱骨區(qū)域鉆孔,將硬膜切開,控制性地釋放部分硬膜下血腫,做好初步減壓工作,③做好頭皮切口以及顱骨骨窗,在常規(guī)懸吊硬膜的同時,將多處網狀硬腦膜切開,使各個切口的硬膜下血腫自然溢出,④當腦組織壓力沒有劇烈升高或者腦搏動恢復后,以放射狀剪開硬膜,徹底清除殘留的血腫、挫傷的腦組織,徹底止血,⑤再次減壓,⑥等到有效控制顱內壓之后,需要減張修補縫合硬膜,并且于側裂處置入硬膜下引流管直到顱底,然后常規(guī)關顱。
術后,患者需要使用甘露醇脫水、營養(yǎng)支持治療,并且注意保證呼吸順暢,預防并發(fā)癥,如果有必要,需要切開氣管,當自主呼吸缺乏時,需要維持血氧飽和度的患者可采用機械輔助呼吸。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前后的顱內壓力、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Score,NIHSS)、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Barthel評分);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治療前后的腦血氧飽和度以及動脈血氧分壓水平;并發(fā)癥(腦疝、肺感染、應激性潰瘍)發(fā)生率。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效表示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顱內壓恢復正常,格拉斯預后評分<2分;有效表示患者的臨床癥狀部分消失,顱內壓逐漸恢復正常,格拉斯預后評分在2~4分之間;無效表示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改變,顱內壓仍然異常,格拉斯預后評分>4分。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
GCS評分標準:睜眼評分為1~4分;語言評分為1~5分;運動評分為1~6分。13~14分表示輕度昏迷,9~12分表示中度昏迷,3~8分表示重度昏迷。
GOS評分標準:5分:有輕度缺陷,但已良好恢復正常生活;4分:輕度殘疾,但可獨立生活,能在保護下工作;3分:重度殘疾,保持清醒狀態(tài),日常生活需要照料;2分:處于植物生存狀態(tài),僅有最小反應,如隨著睡眠和清醒的周期,眼睛能睜開;1分:死亡。
顱內壓:通過硬膜下監(jiān)測患者的顱內壓,持續(xù)7 d,獲取患者顱內壓的平均值,顱內壓的正常水平為70~200 mmH2O。
NIHSS評分:根據卒中量表評估患者的神經功能,分值區(qū)間為0~45分,分值和神經功能的恢復呈負相關,即患者的得分越高,則表示患者的神經功能越異常。
Barthel評分:通過Barthel指數量表評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分值和日常生活能力為正相關,即分值越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顯著。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顱內壓力、GOS評分、GCS評分、NIHSS評分、Barthe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顱內壓力、GOS評分、GCS評分、NIHSS評分、Barthel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腦血氧飽和度以及動脈血氧分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腦血氧飽和度以及動脈血氧分壓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腦血氧飽和度以及動脈血氧分壓水平比較(±s)
表4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腦血氧飽和度以及動脈血氧分壓水平比較(±s)
組別觀察組(n=75)對照組(n=75)t值P值腦血氧飽和度(%)治療前90.07±1.68 90.02±1.66 0.183 0.855治療后96.43±2.18 93.16±2.03 9.507<0.001動脈血氧分壓(mmHg)治療前89.73±1.52 89.78±1.55 0.199 0.842治療后97.34±1.72 93.67±1.63 13.413<0.001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重型顱腦創(chuàng)傷指的是因為外界暴力直接或者間接作用于頭部,導致患者的顱腦功能障礙;患者于臨床中會出現(xiàn)意識障礙、頭暈、惡心、嘔吐、肢體功能異常、感覺功能障礙等情況;如果是顱底骨折,還會引發(fā)腦脊液耳漏、鼻漏等情況[6]。重型顱腦創(chuàng)傷患者的GCS評分超過8分,具有較高的病死率以及致殘率,尤其是對年輕患者來說,顱腦創(chuàng)傷并不會因為碰撞結束而停止,而會在幾個小時后或者幾天后,病情繼續(xù)發(fā)展,并變?yōu)槔^發(fā)性創(chuàng)傷[7-8]。重型顱腦創(chuàng)傷患者會發(fā)生腦挫裂傷、顱內血腫等情況,從而使患者的大腦或者腦干發(fā)生原發(fā)性或者繼發(fā)性創(chuàng)傷,從而使患者的血-腦脊液屏障功能異常,引發(fā)局部微循環(huán)障礙,患者的腦組織缺血、缺氧,腦細胞會出現(xiàn)水腫以及腫脹等情況,顱內壓會顯著升高,從而使患者發(fā)生腦疝,進而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9-10]。
臨床中,一般會使用脫水劑控制患者的顱內壓,通過緊急搶救、糾正休克、清除創(chuàng)傷組織、抗感染等方法進行治療,還能夠降低腦水腫、腦細胞損傷發(fā)生率,使患者的腦細胞功能有效恢復、預后效果顯著改善。因為重型顱腦創(chuàng)傷患者的病死率以及殘疾率相對較高,通過基礎治療,患者的病死率仍高達40%,殘疾率達到了20%[11-12],所以,對于重型顱腦創(chuàng)傷患者來說,早期診斷以及治療十分重要。采用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手術對重癥顱腦創(chuàng)傷患者進行治療,能夠改善其預后效果,但是,該手術術中減壓速度過快,使顱內壓驟降,壓力填塞效應突然減輕或消除,容易產生惡性腦膨出、遲發(fā)性血腫、大面積腦梗死等情況[13-14];一旦發(fā)生以上不良癥狀,就會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效果。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顱內壓力、GOS評分、GCS評分、NIHSS評分、Barthel評分比較(±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顱內壓力、GOS評分、GCS評分、NIHSS評分、Barthel評分比較(±s)
組別觀察組(n=75)對照組(n=75)t值P值顱內壓力(mmHg)治療前261.52±11.35 262.03±11.52 0.273 0.785治療后206.35±7.35 237.49±10.42 21.149<0.001 GOS評分(分)治療前1.65±0.25 1.69±0.23 1.020 0.311治療后3.86±0.15 2.86±0.43 19.016<0.001 GCS評分(分)治療前6.38±1.64 6.42±1.59 0.152 0.880治療后10.89±2.16 9.43±2.01 4.285<0.001 NIHSS評分(分)治療前31.25±5.09 31.32±5.10 0.084 0.933治療后22.41±3.89 26.43±4.39 5.935<0.001 Barthel評分(分)治療前68.35±3.84 68.46±3.89 0.174 0.862治療后93.41±5.21 81.19±4.26 15.725<0.001
控制性階梯式減壓手術的應用,能夠控制性階梯式減壓,避免突然失去填塞效應引發(fā)血管損傷、板障出血等情況,避免發(fā)生遲發(fā)性血腫。因為需要逐步多次剪開硬腦膜,使顱內壓逐漸降低,從而避免腦組織發(fā)生明顯移位,形成局部腦疝。因為腦組織沒有發(fā)生明顯的快速移位,使腦血管不會進一步發(fā)生牽拉、扭曲,可以降低大面積腦梗塞的發(fā)生率[15-16],另外,控制階梯式減壓能鞏固性降低顱內壓,避免顱內壓發(fā)生劇烈變化,進而降低術中惡性腦膨出的發(fā)生率。在控制性階梯式減壓術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切開顳側頭皮、快速鉆孔切開硬膜,從而以最快速度放出大部分顳側硬膜下血腫[17]。該步驟能夠盡可能地避免硬膜下血腫快速噴出,從而避免將吸引器頭塞入到小切口中,防止過快吸出血腫,保證顱內壓穩(wěn)定;同時需要快速擴大骨窗,盡可能地將前顱、中顱窩底的額突、顴突咬除,避免腦干受壓,減少腦組織嵌頓的發(fā)生率。如果術中發(fā)生惡性腦腫脹,可通過多處網狀切開硬腦膜進行治療,從而降低惡性腦膨出率,實現(xiàn)平衡降壓的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顱內壓力、GOS評分、GCS評分、NIHSS評分、Barthel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的腦血氧飽和度以及動脈血氧分壓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7%低于對照組患者18.7%(P<0.05)。于廣亮等[18]的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6.0%,低于對照組的50.0%,和本次研究結果大致相同。
綜上所述,重型顱腦創(chuàng)傷患者采用控制性階梯式顱內減壓術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改善顱內壓水平及神經功能,提升臨床療效,保證手術安全性,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