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予琴 魏斯純 胡靜
新生兒窒息是新生兒出生后無法建立規(guī)律呼吸或無法自主呼吸,難以為機體提供所需氧氣,而引起混合性酸中毒、低氧血癥,對機體正常代謝造成直接影響[1-2]。臨床若不能及時解除窒息狀態(tài),可能引起患兒全身多臟器損害,甚至導致智力障礙、缺血缺氧性腦病等,是造成圍生期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3-4]。胎兒因素、分娩因素和產婦因素均可能誘發(fā)新生兒窒息,盡早分析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相關危險因素,指導臨床制定個性化的護理對策,有助于提高產科醫(yī)療服務質量,降低新生兒圍生期死亡率和致死率。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21 年1-9 月在南昌市第一醫(yī)院出生新生兒1 024 例臨床資料,探討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的相關危險因素,為今后護理對策制訂提供科學依據?,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 年1-9 月在南昌市第一醫(yī)院出生新生兒1 024 例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按照醫(yī)生建議選擇分娩方式;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出生后死胎;臨床治療不完整;非本院分娩;遺傳代謝性疾??;中樞系統(tǒng)先天畸形;染色體畸變。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經醫(yī)院電子病歷系統(tǒng)收集兩組胎兒因素、分娩情況和孕婦情況,胎兒因素:性別、巨大兒、早產;孕婦情況:單胎、產婦年齡、產婦分娩次數、產前胎盤早剝、前置胎盤、孕期胎位不正;分娩情況:臍帶繞頸、胎兒宮內窘迫、羊水污染、分娩方式、產程延長、臀位助產等。參考《新生兒窒息診斷的專家共識》內新生兒窒息診斷標準:出生后1 min 或5 min Apgar 評分≤7 分,臍動脈血pH<7.2[5]。
1.3 觀察指標 分析新生兒窒息的相關危險因素。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現狀 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率為5.08%(52/1 024)。
2.2 新生兒窒息的單因素分析 巨大兒、早產、孕婦年齡、分娩次數、產前胎盤早剝、臍帶繞頸、胎兒宮內窘迫、羊水污染、產程延長與新生兒窒息發(fā)生均有關(P<0.05);新生兒性別、單胎、前置胎盤、孕期胎位不正、分娩方式、臀位助產與新生兒窒息發(fā)生均無關(P>0.05)。見表1。
表1 新生兒窒息單因素分析(例)
表1(續(xù))
表1(續(xù))
2.3 新生兒窒息的多因素分析 應變量:新生兒窒息(無=0,有=1)。自變量:巨大兒(否=0,是=1)、早產(否=0,是=1)、孕婦年齡(<35 歲=0,≥35 歲=1)、分娩次數(≥2 次=0,<2 次=1)、臍帶繞頸(無=0,有=1)、胎兒宮內窘迫(無=0,有=1)、羊水污染(無=0,有=1)、產程延長(否=0,是=1)、產前胎盤早剝(無=0,有=1)。早產、孕婦年齡≥35 歲、分娩次數<2 次、產前胎盤早剝、臍帶繞頸、胎兒宮內窘迫、羊水污染、產程延長均是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的高危因素(P<0.05),見表2。
表2 新生兒窒息的多因素分析
新生兒窒息為常見的產科危急重癥,可繼發(fā)多器官系統(tǒng)損傷,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是圍生期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6-7]。如何有效降低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率是提高產科整體水平的重要體現。
本研究結果顯示,早產、孕婦年齡≥35 歲、分娩次數<2 次、產前胎盤早剝、臍帶繞頸、胎兒宮內窘迫、羊水污染、產程延長均是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的高危因素。分析原因:(1)早產。早產兒體質較弱,肺和呼吸中樞尚未發(fā)育成熟,娩出后難以建立完善的自主呼吸,窒息發(fā)生風險更高[8-9]。(2)孕婦年齡≥35 歲。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女性恥骨、坐骨、骰骨、髂骨的結合部不斷骨化,會增加胎兒娩出難度,致使產程時間延長,而子宮長時間處于收縮狀態(tài)會延長胎兒宮內壓迫時間,會增加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率[10-11]。(3)分娩次數<2 次。初產婦會因分娩經驗不足、產道較緊等因素影響而出現緊張、焦慮情緒,而負面情緒會致使子宮肌肉收縮頻度過多、過強,導致母嬰之間的營養(yǎng)物質交換、血氧交換中斷,宮縮間期無法給予胎兒氧補償,進而引起酸中毒,出生后易出現窒息[12-14]。(4)產前胎盤早剝。胎盤是胎兒與母體之間物質減緩的重要器官,能提供胎兒生長所需營養(yǎng),胎盤早剝是胎兒娩出前胎盤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會影響胎兒供血供氧,同時可致母體出血,致使胎兒失血,導致缺氧缺血狀態(tài)加重,進而增加新生兒窒息發(fā)生可能性。(5)臍帶繞頸。臍帶繞頸增加胎兒獲取血氧的難度,隨著繞頸長度和圈數增加會增加胎兒缺血缺氧程度,增加新生兒窒息發(fā)生風險[12]。(6)胎兒宮內窘迫。胎兒宮內窘迫會對母嬰間的血氧供應聯系造成直接影響,易引起胎兒宮內缺氧,增加新生兒窒息發(fā)生可能性[15-16]。(7)羊水污染。羊水污染后,羊水中的營養(yǎng)物質和氧氣無法滿足胎兒需求,降低胎兒缺氧耐受性,還可引起胎糞吸入綜合征,增加新生兒窒息發(fā)生可能性[17-18]。(8)產程延長。產程延長會相應地延長產道擠壓胎兒頭部時間,同時分娩過程中胎兒可能會吸入過多的羊水、血液、胎糞黏液,致使呼吸道阻塞,易引起窒息[19-20]。
根據以上危險因素,臨床可采取以下防范措施:(1)完善產前各項檢查,加強孕期健康教育,強調孕期系統(tǒng)規(guī)范檢查的重要性,并指導孕婦合理飲食,對孕期各種異常情況密切關注,一旦出現早產癥狀,盡早就醫(yī)。(2)做好產前身心調試,充分與產婦溝通,減輕其心理負擔,提高分娩信心,并協(xié)助其實施相應的產前體位訓練,消除產道緊張,以促進分娩順利進行。(3)做好臍帶監(jiān)護,對于存在臍帶繞頸者需及時給予糾正體位、吸氧,并盡快結束分娩;高度關注羊水情況,仔細分析羊水渾濁度,對于Ⅰ、Ⅱ度羊水污染的孕婦可取左側臥位、鼻導管吸氧等措施加強胎盤供血供氧措施,若孕婦為Ⅲ度羊水污染則需及時實施剖宮產,盡早終止妊娠。(4)對產程延長者可采用人工破膜、運動指導、注射縮宮素等措施,促進產程進展,必要時與孕產婦及其家屬溝通,采用剖宮產終止分娩。(5)做好新生兒窒息急救措施,胎兒娩出后檢查Apgar 評分,將其呼吸道和口腔分泌物徹底清除,盡早恢復新生兒呼吸功能,預防新生兒窒息。
綜上所述,早產、孕婦年齡≥35 歲、分娩次數<2 次、產前胎盤早剝、臍帶繞頸、胎兒宮內窘迫、羊水污染、產程延長均是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的高危因素,臨床應予以高度重視,采取針對性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