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學齡期兒童單純性肥胖多因能量攝入及消耗失衡、機體脂肪堆積、營養(yǎng)過剩導致,以學齡前期及青春期多見,兒童體重嚴重超過同齡兒童,皮下脂肪較多,四肢粗壯,嚴重者可導致胸廓活動受限,降低肺泡換氣量,從而引起低氧血癥,甚至造成成年后發(fā)生糖尿病、腦血管病或心力衰竭,嚴重危害兒童健康[1]。學齡期兒童腦部形態(tài)與成人基本相同,智能發(fā)育較為成熟,處于心理發(fā)育關鍵期,導致單純性肥胖兒童在學校等集體環(huán)境中易受到歧視,同學關系較差,從而常處于自卑、抑郁等負性情緒中,因此對于學齡期單純性肥胖兒童,除飲食及運動指導外,更應重視單純性肥胖對兒童造成的心理損傷,掌握其心理狀態(tài),從兒童情感意志力、自我意識等層面進行心理干預[2]。為此,本次研究通過對松滋市學齡期單純性肥胖兒童進行調(diào)查,以觀察兒童心理和行為狀態(tài),已取得一定成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采用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法選取本市2019年1月-2021年12月842例學齡期兒童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6~12歲;(2)人口學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達到超重標準但未達到肥胖標準;(2)確診為遺傳或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繼發(fā)性肥胖癥;(3)伴有需要藥物治療的嚴重內(nèi)分泌或代謝障礙;(4)確診為營養(yǎng)不良或體重不足;(5)合并智力障礙、自閉癥或心理障礙。根據(jù)表1的“中國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BMI分類標準”,將其分為標準體重組(n=750)及肥胖組(n=92)。
表1 中國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BMI分類標準(學齡期兒童階段)
兩組性別、年齡、獨生子女情況、家長學歷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肥胖組BMI水平明顯高于標準體重組(P<0.05),見表2。家長知曉研究內(nèi)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2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表2(續(xù))
1.2.1 兒童心理狀態(tài) 采用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MHRSP)表示,MHRSP對兒童學習障礙(A)、情緒障礙(B)、性格障礙(C)、社會適應障礙(D)、品德缺陷(E)、不良習慣(F)、行為障礙(G)及特種障礙(H)進行評估,每個維度10個題目,合計共80個題目,每個題目采用三級計分規(guī)則,將“未發(fā)生過”“偶爾發(fā)生”“經(jīng)常發(fā)生”計為0~2分,每個維度0~20分,總分0~160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狀態(tài)越差[4]。
1.2.2 兒童行為狀態(tài) 采用兒童行為量表(CBCL)表示,CBCL通過對兒童社會能力(7個條目)及行為問題(113個條目)進行評分,社會能力每個條目分為2~4個小項,根據(jù)兒童實際表現(xiàn)評分,若無該項則計為0分,評分區(qū)間為0~62分,行為問題各條目將“無該項表現(xiàn)”“疑似有或偶爾有該項表現(xiàn)”“明顯有或經(jīng)常有該項表現(xiàn)”計為0~2分,得分越高表示兒童行為狀態(tài)越差[5]。
上述量表評定均由家長在醫(yī)護人員協(xié)助下依據(jù)兒童實際情況進行填寫,回收均確認為有效問卷。
對比兩組學齡期兒童BMI、心理狀態(tài)(MHRSP)及行為狀態(tài)(CBCL)差異,并分析肥胖組兒童BMI與MHRSP、CBCL評分的相關性。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使用χ2檢驗,等級資料使用秩和檢驗,以P<0.05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模型,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肥胖組MHRSP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明顯高于標準體重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理狀態(tài)比較[分,(±s)]
表3 兩組心理狀態(tài)比較[分,(±s)]
組別 A B C D E F G H 總分肥胖組(n=92) 10.48±3.41 11.30±3.75 10.12±3.28 9.41±2.67 9.86±2.81 11.94±2.86 11.18±2.59 10.24±2.71 84.53±8.59標準體重組(n=750) 9.63±2.54 9.28±2.61 8.35±2.16 8.24±2.25 9.18±2.74 9.37±2.65 10.24±2.71 9.43±2.67 73.72±7.21 t值 2.906 6.634 6.943 4.606 2.240 8.702 3.155 2.742 13.274 P值 0.004 <0.001 <0.001 <0.001 0.025 <0.001 0.002 0.006 <0.001
肥胖組CBCL各維度評分均明顯高于標準體重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行為狀態(tài)比較[分,(±s)]
表4 兩組行為狀態(tài)比較[分,(±s)]
組別 社會能力 行為問題肥胖組(n=92) 41.87±8.65 143.64±19.13標準體重組(n=750) 38.52±7.28 137.66±17.95 t值 4.757 2.994 P值 <0.001 0.003
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肥胖組BMI與MHRSP、CBCL各維度評分均呈顯著正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BMI與MHRSP及CBCL相關性
學齡期兒童單純性肥胖不僅影響兒童正常生長發(fā)育,還可增加兒童成年后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威脅兒童健康[6]。盡管現(xiàn)代醫(yī)學發(fā)展迅速,但目前仍未有治療學齡期兒童單純性肥胖特效藥物,因此了解兒童心理狀態(tài),根據(jù)兒童不同情緒給予針對性干預極有必要[7]。
國內(nèi)研究表明,學齡期肥胖兒童因?qū)ψ陨砩聿臐M意度較低,常自我意識受損,多表現(xiàn)為缺乏自信、抑郁、焦慮等負性心理狀態(tài),且伴有社交退縮、違紀、敵意等行為問題[8]。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肥胖組MHRSP及CBCL評分明顯高于標準體重組,且BMI與MHRSP及CBCL呈正相關(P<0.05),這說明學齡期單純性肥胖可導致兒童心理障礙及行為問題。分析原因認為,單純性肥胖兒童因體重高于正常兒童,活動不便,在學校等集體環(huán)境易受社會審美觀念影響,遭受歧視、冷落、排斥及嘲笑,嚴重挫傷兒童自尊心,使兒童喪失學習興趣,導致兒童產(chǎn)生自卑、抑郁、攻擊性強等負性心理[9]。且隨著單純性肥胖兒童體重增加,家長多注重于減輕兒童體重,而忽略兒童心理狀況,導致兒童未及時得到心理疏導,易造成兒童出現(xiàn)消極、內(nèi)向等不良心理表現(xiàn),對家長及老師產(chǎn)生回避,不主動表達情緒展示自我,喪失自我表現(xiàn)力,長此以往易造成兒童對周圍社交人群出現(xiàn)敵對、不信任等表現(xiàn),不僅導致兒童出現(xiàn)社交退縮、違紀、敵意等行為問題,兒童更因抗拒參加集體活動及體育鍛煉導致更加肥胖,形成惡性循環(huán)[10]。因此,對于學齡期單純性肥胖兒童應以誠懇熱情的態(tài)度給予兒童關心,并多與之交流,安撫其不良情緒,通過交談了解兒童興趣愛好,調(diào)動其積極性及表達欲望,從而刺激兒童自我表現(xiàn)力[11]。在充分了解兒童想法后,醫(yī)護人員往后溝通中盡可能站在兒童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并告知家長注意避免突然或強烈的應激事件,尤其對于反應閾值較低的兒童,需循序漸進培養(yǎng)其耐受性,防止心理行為問題激化。
學齡期兒童正處于生長發(fā)育期,多數(shù)父母以“長身體”為由常給予兒童高熱量、高脂肪膳食,導致兒童營養(yǎng)過剩,代謝失衡,從而導致肥胖[12]。且部分父母常不讓兒童挑食,進食時催促,常導致兒童進食過快,飽腹感反饋較慢,不能及時限制進食,從而造成過量飲食導致肥胖[13]。多數(shù)學齡期兒童學業(yè)任務較重,學習及作業(yè)時間較多,從而造成無時間及精力進行體育鍛煉,加之過分高熱量、高脂肪膳食,導致攝入能量與代謝不平衡,久之導致兒童肥胖[3]。因此,對于學齡期單純性肥胖的防控,兒保科應聯(lián)合家庭共同采取措施,著重建立兒童良好的健康觀念,平衡學習及體育鍛煉,保證兒童每日鍛煉時間及質(zhì)量[14]。兒??漆t(yī)護人員應對家長進行兒童健康飲食指導,保證兒童進食時細嚼慢咽,給予高蛋白、低脂、低糖飲食,兒童需要獎勵時可給予戶外親子活動以增加兒童運動量,營造良好的集體環(huán)境,引導兒童在活動中接觸了解社會,從而逐漸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并不再排斥與人交流[15]。此外,由于單純性肥胖兒童通常運動緩慢,家長與同伴應在活動中給予充分的時間,可從旁鼓勵但切不可催促與指責,更需避免代替其完成,注重培養(yǎng)兒童的獨立性與注意力集中意識。
綜上所述,學齡期兒童單純性肥胖可造成兒童心理狀態(tài)與行為狀態(tài)異常,且BMI越高則異常越嚴重。兒??漆t(yī)護人員應及時給予兒童健康飲食及運動指導,避免病情惡化引發(fā)更多問題,并通過與兒童溝通盡早向家長了解兒童心理、社會、行為問題,建立兒童健康觀念及自我保健意識,減少上述問題與肥胖病情的相互作用,促進身心健康持續(xù)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