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瑤
(山東省國欣頤養(yǎng)集團新汶中心醫(yī)院,泰安,271219)
髕骨骨折是目前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骨科病癥[1],隨著近年來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車禍等交通事故的發(fā)生事件不斷增多,導致髕骨骨折在臨床上的發(fā)病率有增高趨勢[2]。在進行治療時,為了保證患者的治療效果,針對髕骨骨折患者主要選擇手術方案進行治療[3],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為了使手術的整體質量得到提升,醫(yī)護人員應當根據患者的病情開展綜合性的護理干預,使護理質量得到提升,后續(xù)治療工作也能更為順利地開展[4]。本研究將對綜合護理應用于髕骨骨折患者的效果進行分析,探討其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至2021年5月山東省國欣頤養(yǎng)集團新汶中心醫(yī)院收治的髕骨骨折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5例。對照組中男13例,女12例,年齡55~78歲,平均年齡(65.3±5.1)歲;觀察組中男13例,女12例,年齡54~80歲,平均年齡(64.6±6.0)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標準 1)符合髕骨骨折診斷標準者;2)意識清楚,未昏迷者;3)患者知情同意;4)本次實驗統(tǒng)計計劃已經上交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得以實施。
1.3 排除標準 1)患者認知功能異常;2)患者患有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器質性疾??;3)患者在3個月內接受過相關治療或相關實驗;4)不伴運動功能障礙者;5)不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護理方法 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時,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針對患者的個體狀況開展一系列的護理操作;觀察組患者將綜合護理應用于患者的護理工作中。
首先在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需要耐心為患者講解醫(yī)院的相關制度,做好相應補充說明,緩解患者在陌生狀態(tài)下出現的恐懼和焦慮情緒。在與患者進行交流時,需要了解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擔憂情緒,為患者和患者家屬詳細講解手術和治療流程的相關注意事項,這樣能夠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在隨訪中,護理人員應把和患者的溝通作為主要工作。通過與患者積極有效地溝通,了解患者的治療需求和不同患者的認知水平,增強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協(xié)調性。因此,護理人員需要耐心和患者溝通,避免發(fā)生護患糾紛,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身體正常運轉和新陳代謝最基本的條件是保持體溫正常,在手術過程中,患者會因麻醉或手術室溫度較低的原因而導致體溫降低出現體溫失衡,所以在術中需做好患者的保溫工作,及時給予保溫毯或應用溫生理鹽水進行腹腔灌洗、輸入溫度適宜的液體,將手術室的溫度調至24~26 ℃,濕度保持在50%~60%之間,讓患者的體溫維持在36 ℃左右,盡量將手術應激反應發(fā)生率降到最低,并在術中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嚴密監(jiān)測。在手術過程中需要對液體的輸注時間和速度合理調節(jié),整個手術補液量應低于1 000 mL。且在手術中需要對患者的血壓和中心靜脈壓進行觀察記錄,根據吸引瓶中的血液量以及敷料中吸附的血液對術中失血量進行估算,再由麻醉醫(yī)生來確認是否補液以及需要補充的劑量。
術后護理,1)在患者手術完成后,護理人員需做好患者的交接,將患者快速送回病房,并且對病房內的溫度和濕度進行調整,使患者保持舒適;2)患者恢復意識后,護理人員要告知患者手術非常成功,并要求患者保持患肢與心臟同一水平,建議家屬給患者按摩減輕肢體腫脹;3)術后臥床期間,護理人員需告知患者避免壓迫患肢,改變體位防止肢體腫脹,預防壓瘡等并發(fā)癥;4)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時,護理人員需要定期做好患者關節(jié)組織的檢查,使患者的關節(jié)組織始終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環(huán),可以采用生理鹽水棉球做好關節(jié)按摩,盡可能避免血管痙攣和局部體溫過低;5)護理時護理人員需無菌操作,做好敷料更換,使創(chuàng)口得到有效管理,避免出現感染;6)護理人員多詢問患者疼痛情況,感受并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根據疼痛評分為患者選擇合適的鎮(zhèn)痛方式,必要時選擇藥物鎮(zhèn)痛;7)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康復狀況和個人體質選擇合適的飲食類型,并建議患者飲食清淡,多攝入富含維生素食物,避免攝入過多高脂肪食物;8)待患者手術傷口恢復,拆線后,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情況指導其進行一系列髕骨功能訓練,訓練強度和頻率需根據個人情況進行調整;同時注意飲食護理。由于患者在發(fā)病后會因疼痛和發(fā)熱等出現大量的熱量消耗,疼痛又導致食欲不振,所以需做好有效飲食引導,指導患者少食多餐,選擇高熱量和高蛋白食物,使患者盡量保持良好的營養(yǎng)狀態(tài)。同時在康復期間也需盡量使患者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由于過度用力排便而誘發(fā)疼痛。如患者在康復期間出現了腹脹的情況,則需要給予患者肛管排氣或采用番瀉葉泡茶飲,使患者的機體功能得到改善。9)在開展臨床護理時,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有效的綜合分析,由于不同患者在面對病情時心理接受程度存在一定差異,所以護理人員需綜合分析,若患者表現出較為強烈的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應當密切關注其情緒變化,積極交流和溝通,還應與家屬進行溝通,要求家屬積極做好患者的情緒引導,使患者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調節(jié)自身不良情緒。時刻和患者保持交流,了解其當前心理狀態(tài),并多講解成功案例提升患者的治療信心。10)在進行患者的訓練護理時,為了保障護理質量得到提升,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的恢復狀況對訓練方式進行優(yōu)化,在訓練時以患者可耐受的訓練為主,切不可強度過高,否則有可能影響患者肢體康復,同時盡可能避免患者肢體疼痛,運動幅度應逐漸增大。在運動過程中,應時刻注意患者動作是否規(guī)范,詢問其是否有不適、疼痛等,保證脛骨平臺處于中立位,不能進行旋轉動作,且按照患者身體耐受性合理調整運動強度和頻次。在訓練前增強功能激活訓練,同時多進行刺激訓練,護理人員可以采用不同類型的物品觸碰患者背部,讓接觸組織有刺激感,幫助其盡快恢復正常感知,建議患者在護理人員或家屬的幫扶下下地運動,促進身體平衡和協(xié)調。手術結束后讓患者根據脛骨平臺的弧度保持平躺,避免脛骨平臺出現損傷或移位,有必要時可遵醫(yī)囑給予適當鎮(zhèn)痛藥物,按照具體情況合理調節(jié)藥量,時刻觀察疼痛情況,另外可通過播放音樂和電視節(jié)目分散患者注意力,放松心情。
1.5 觀察指標 對所有患者的恢復時間和疼痛狀況進行評價。1)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對患者主觀睡眠質量(10分)、入睡時間(10分)、睡眠時間(10分)、日間功能障礙(10分)、習慣睡眠(10分)評分,總共50分。分別對比護理1周、護理2周的PSQI評分情況,評分越高睡眠障礙越嚴重。2)護理滿意度:對護理服務、護理操作、環(huán)境維護、語言表達能力、親和力等評價項目進行打分,總分100分。75~85分(一般滿意),86~100分(十分滿意),不足75分(不滿意)。
2.1 2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疼痛評分術后各時間均顯著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照比較疼痛評分術后各時間組間差異分)
2.2 2組患者睡眠質量比較 在本研究結果中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睡眠質量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2組數據經比較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患者睡眠質量比較分)
髕骨骨折在臨床中發(fā)生率較高,一般是由于受到較大暴力引起,在受損后局部有明顯痛感并發(fā)生腫脹,活動受到一定限制。比較嚴重的患者還會存在局部畸形,通常在65歲以上老年人中發(fā)生率較高,因為恢復時間較長,手術后大部分躺在床上靜養(yǎng),因此深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率較高,不僅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還可能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有學者認為,對髕骨骨折患者實施綜合護理有助于降低顱內靜脈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的發(fā)生。髕骨骨折患者在手術完成后肢體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為了保障患者治療效果,醫(yī)務人員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建議配合有效的綜合護理干預,這樣才能使患者病情得到改善。綜合護理能夠使患者獲得行之有效的保健知識,并且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特點,同時更有效地配合醫(yī)務人員開展治療工作。
在臨床研究中發(fā)現,對髕骨骨折患者開展綜合護理干預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5-7],同時提高護理質量,在進行護理時通過有效的術前準備和術中護理,能夠使手術進程更加順利,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的病情對護理方案進行調整[8-9],在手術期間做好保溫護理,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避免手術過程中的低溫影響患者的機體功能。
綜上所述,在進行髕骨骨折患者的臨床護理時,選擇綜合護理干預,能夠使患者狀況得到改善,使患者的病情快速恢復,尤其通過綜合護理還能夠優(yōu)化患者的睡眠,改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