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述平 盧嘉鵬 張雯婷
(西北師范大學(xué)教育學(xué)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圖1 繩-船模型
船的運動為合運動,繩、船連動,連接船的繩端與船的運動物理量(位移、速度)相同,繩端A(或船)為研究對象,運用速度合成法[4]可推證繩端A(或船)運動的3種不同分解形式.
繩端A(或船)運動為沿繩向上分運動v1和垂直繩向下分運動v2的合運動,如圖2的運動分解形式1.依據(jù)圖2和題意(繩縮短速度v0),有
v1=v0
(1)
v2=v1tanθ
(2)
(3)
由式(1)~(3),得
v2=v0tanθ
(4)
(5)
式(1)、(4)、(5)分別是繩端A(或船)的分速度v1(方向沿繩向上)、分速度v2(方向垂直繩向下)、合速度v(方向水平向左)大小的表達式[1~4].
圖2 運動分解形式1圖示
v1x=v0cosθ
(6)
v1y=-v0sinθ
(7)
v2x=v0sinθtanθ
(8)
v2y=v0sinθ
(9)
再沿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合成,可得
(10)
vy=v1y+v2y=0
(11)
式(10)、(11)表明:合運動vx沿水平向左方向,豎直方向的兩分運動v1y和v2y彼此抵消.學(xué)生可深入理解繩端A(或船)的分運動與合運動的關(guān)系:分運動v1和v2與合運動v相互等效.
繩端A(或船)運動為沿繩向上分運動v3和豎直向下分運動v4的合運動,如圖3的運動分解形式2.依據(jù)圖3和題意(繩縮短速度v0),有
v3-v4sinθ=v0
(12)
v4=v3sinθ
(13)
v=v3cosθ
(14)
由式(12)~(14),得
(15)
(16)
及v的表達式同式(5).式(15)、(16)、(5)分別是繩端A(或船)的分速度v3(方向沿繩向上)、分速度v4(方向豎直向下)、合速度v(方向水平向左)大小的表達式[1,3].
圖3 運動分解形式2圖示
(17)
(18)
再沿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合成,可得:合運動v3x沿水平向左方向,豎直方向的兩分運動v3y和v4彼此抵消.不僅學(xué)生可深入理解繩端A(或船)的分運動與合運動的關(guān)系:分運動v3和v4與合運動v相互等效;而且學(xué)生可能的疑惑“船具有豎直向下的分速度v4,船為什么沒有向下運動而潛入水中?”自然而然解除.
繩端A(或船)運動為豎直向上分運動v5和垂直繩向下分運動v6的合運動,如圖4的運動分解形式3.依據(jù)圖4和題意(繩縮短速度v0),有
v5sinθ=v0
(19)
v5=v6cosθ
(20)
v=v6sinθ
(21)
由式(19)~(21),得
(22)
(23)
及v的表達式同式(5).式(22)、(23)、(5)分別是繩端A(或船)的分速度v5(方向豎直向上)、分速度v6(方向垂直繩向下)、合速度v(方向水平向左)大小的表達式.
圖4 運動分解形式3圖示
(24)
(25)
再沿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合成,可得:合運動v6x沿水平向左方向,豎直方向的兩分運動v5和v6y彼此抵消.不僅學(xué)生可深入理解繩端A(或船)的分運動與合運動的關(guān)系:分運動v5和v6與合運動v相互等效;而且學(xué)生可能的疑惑“船具有豎直向上的分速度v5,船為什么沒有向上運動而脫離水面?”自然而然解除.
上述分解形式的推證過程表明這3種運動分解形式不同(分速度大小、方向不同),簡捷程度為:形式1最簡,形式2次之,形式3最繁.
繩端A(或船)運動可分解為上述3種形式分運動,并已驗證分運動與合運動相互等效;那么,不同形式分運動之間是否彼此等效?
將圖3的分速度v4沿繩向上方向和垂直繩向下方向即按圖2的v1和v2方向分解,則有
v1=v3-v4sinθ
(26)
v2=v4cosθ
(27)
再由式(15)、(16)可得式(1)、(4),表明:圖3分運動形式2與圖2分運動形式1等效.
將圖2的分速度v2沿水平向左方向和豎直向下方向分解,有式(8)、(9);豎直方向添加增量
Δvy=v0sinθtan2θ
(28)
由式(9)、(28),并參考圖3,得
(29)
v2x與豎直向上Δvy合成,由式(8)、(28)得
Δv3=v0tan2θ
(30)
方向與水平向左方向的夾角為θ,即沿繩向上方向;再由圖2和式(1)、(30),得
(31)
式(29)、(31)表明:圖2分運動形式1與圖3分運動形式2等效.
將圖4的分速度v5沿繩向上方向和垂直繩向下方向即按圖2的v1和v2方向分解,則有
v1=v5sinθ
(32)
v2=v6-v5cosθ
(33)
再由式(22)、(23)可得式(1)、(4),表明:圖4分運動形式3與圖2分運動形式1等效.
將圖2的v1沿水平向左方向和豎直向上方向分解,有式(6)、(7)(去掉右側(cè)的“-”號);豎直方向添加增量
Δvy=v0cosθcotθ
(34)
由式(7)、(34),并參考圖4,得
(35)
v1x與豎直向下Δvy合成,由式(6)、(34)得
Δv6=v0cotθ
(36)
方向與豎直向下方向的夾角為θ,即沿垂直繩向下方向;再由圖4和式(4)、(36),得
(37)
式(35)、(37)表明:圖2分運動形式1與圖4分運動形式3等效.
將圖3的v3沿水平向左方向和豎直向上方向分解,有式(17)、(18);v3y與v4彼此抵消,豎直方向添加增量
(38)
豎直向上方向,有
(39)
豎直向下方向,有
(40)
v3x與v6y合成,由圖4和式(17)、(40)得
(41)
方向與豎直向下方向的夾角為θ,即沿垂直繩向下方向.式(39)、(41)表明:圖3分運動形式2與圖4分運動形式3等效.
將圖4的v6沿水平向左方向和豎直向下方向分解,有式(24)、(25);v6y與v5彼此抵消,豎直方向添加增量
(42)
豎直向下方向,有
(43)
豎直向上方向,有
(44)
v6x與v3y合成,由圖3和式(24)、(44)得
(45)
方向與水平向左方向的夾角為θ,即沿繩向上方向.式(43)、(45)表明:圖4分運動形式3與圖3分運動形式2等效.
上述推證結(jié)果表明:繩端A(或船)的分運動形式1,2,3之間彼此等效;推證過程表明:3種分運動形式的簡捷程度是:形式1最簡,形式2次之,形式3最繁.至此,不僅3種形式分運動是否彼此等效的學(xué)生可能疑惑自然而然解除,而且學(xué)生清晰認識到圖2分運動形式1最簡捷.
繩-船模型的繩端A(或船)運動分解形式1,2,3提供了深入理解運動分解與合成的實例,不僅可清晰認識到一個具體運動(速度矢量)可以分解為不同形式的分運動(分速度矢量),各形式分運動(分速度矢量)既與合運動(速度矢量)相互等效,又彼此等效;而且可順勢推廣到任何矢量可以分解為不同形式的分矢量,各形式分矢量既與合矢量相互等效,又彼此等效.鑒于此,或許從矢量分解的任意性(即矢量可以任意分解)和等效性(即各分矢量與合矢量等效,各分矢量之間等效)更益于理解運動分解的多樣性.
盡管矢量分解遵從平行四邊形定則,但分解方法有正交法(如圖2分解形式1)和非正交法(如圖3,4分解形式2,3);由上述運動分解形式的推證和等效知:圖2分解形式1最簡捷.鑒于此,或許從矢量分解的方法性更益于理解運動分解的簡捷性,即運動分解更適宜運用正交法.這就為處理運動(或矢量)分解與合成問題,提供了思維方法的導(dǎo)引.
基于上述探究,繩-船模型的提高型教學(xué)要點為:
(1)若采用“先學(xué)后教”模式,學(xué)生可能直接采取如下做法.
1)由圖1沿水平和豎直方向分解繩縮短速度v0,從而得船速v=v0cosθ的錯解[2,3];則應(yīng)先確認船的運動是合運動(方向水平向左),繩、船連動,連接船的繩端的運動物理量(位移、速度)與船的相同,繩端運動為沿繩向上分運動和垂直繩向下分運動的合運動(錯解是憑感覺認為:繩端沿繩向上運動,則船的運動與繩端的水平分運動相同),如圖2(嚴謹推證需依據(jù)位移矢量圖和運用位移微元法[4]),再由圖2依據(jù)速度分解與合成求得船速,并檢驗分運動與合運動等效;
2)由圖3運動分解形式2沿水平和豎直方向分解沿繩速度v3,并認為v3=v0,從而得船速v=v0cosθ的錯解[3];則應(yīng)先確認船的運動是合運動(方向水平向左),圖3與圖2比較可知v3>v0,再由圖3依據(jù)速度分解與合成求得船速(沿水平向左和豎直向上分解v3),并檢驗分運動與合運動等效;
3)由圖4運動分解形式3沿水平向左方向分解v6,并求得v6=v0cotθ,從而得船速v=v0cosθ的錯解;則應(yīng)先確認船的運動是合運動(方向水平向左),再由圖4依據(jù)速度分解與合成求得船速(沿水平向左和豎直向下分解v6),并檢驗分運動與合運動等效.
(2)若采用“探究-交流”模式,則做法如下.
1)全班分成3組,每組推證1種運動分解形式,驗證分運動與合運動等效,小組代表上臺向全班交流、分享:繩端A(或船)運動可以分解為3種不同形式,各形式分運動與合運動相互等效;
2)每組論證2種形式分運動等效,小組代表上臺向全班交流、分享:3種形式分運動彼此等效;
3)每組比較3種運動分解形式特點,小組代表上臺向全班交流、分享:圖2分解形式1最簡捷,分解方法為正交法.
運用速度合成法推證了繩-船模型的繩端(或船)運動的3種分解形式,運用等效觀念論證了3種形式分運動不僅與合運動相互等效,而且彼此等效,解決了學(xué)生理解繩-船模型的可能疑惑;討論了3種運動分解形式的簡捷程度,提出了繩-船模型的提高型教學(xué)建議. 既深化了物理知識(速度概念、運動分解與合成規(guī)律),又深化了物理觀念(等效觀念)、物理方法[速度(或矢量)正交分解法,非正交分解法].
若引領(lǐng)學(xué)生完成上述推證,則學(xué)生不僅看到而且做到圖2,3,4的分運動彼此等效,體現(xiàn)了“理解”知識、“經(jīng)歷”過程、“培養(yǎng)”方法的教學(xué)目標;因此,運用等效觀念深化繩-船模型,既可作為提升物理觀念、方法及科學(xué)思維之科學(xué)推理、科學(xué)論證的實例,又可作為指向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型教學(xué)設(shè)計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