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憲紅,李丙田,張 磊
(1.臨沂市交通醫(yī)院 山東臨沂276002;2.山東省煤炭臨沂溫泉療養(yǎng)院)
腦梗死是腦部供血突然中斷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與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密切相關,具有發(fā)病率、病死率、致殘率高的特點,是危害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1]。隨著醫(yī)學發(fā)展,治療腦梗死的藥物和技術不斷更新,靜脈溶栓、介入治療的應用,使急性腦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大大提高,但仍有大部分患者由于就醫(yī)時間推遲、就診醫(yī)院條件限制、自身合并癥等因素,錯過最佳溶栓及介入治療時機,導致運動功能障礙、語言障礙、吞咽障礙、情志改變等后遺癥狀,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給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2]。積極的康復治療有利于患者盡早回歸社會和工作,住院期間患者在康復醫(yī)生的指導及護理人員的督促下,康復效果較好、出院后康復中斷,往往有病情反復的現象。2018年10月1日~2020年10月31日,我們對143例腦梗死出院患者實施延續(xù)性康復護理,效果滿意?,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出院的286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中有關腦梗死的診斷標準者;②在住院期間未完全康復,仍有后遺癥狀者;③肝、腎功能正常者;④患者及家屬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中重度心、肺功能不全者;②惡性腫瘤者;③嚴重營養(yǎng)不良者;④合并嚴重肝、腎疾病者。按照出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43例。對照組男103例、女40例,年齡68~82(72.3±3.67)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97例,高中及以上46例。觀察組男106例、女37例,年齡66~84(73.1±3.04)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05例,高中及以上3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電話隨訪,包括出院后當天隨訪患者安全到家、情緒變化、疲勞程度,再次交代服藥方法及注意事項。分別在出院后1周、1個月、3個月、5個月進行4次電話隨訪,包括詢問病情、健康教育、用藥指導、康復鍛煉指導等,回答患者及家屬的疑問;并在出院6個月指導患者回院復查,再次評估。
1.2.2 觀察組 采用延續(xù)性康復護理模式,具體內容如下。①成立延續(xù)性康復護理小組:由1名護士長、3名主管護師、 1名臨床醫(yī)生、1名康復醫(yī)師組成康復護理小組,其中由護士長擔任組長。召集小組會議,制訂延續(xù)性康復護理的方法及具體實施步驟,分工明確,建立患者延續(xù)性康復護理檔案。②健康教育:在出院前由家屬與患者共同聽取健康講解,向其介紹腦梗死的發(fā)病原因、高危因素,堅持康復重要性,樹立患者及家屬堅持康復的信心。③腦功能康復指導:在患者住院期間,由醫(yī)護人員指導進行康復訓練;但出院后,需要依靠家屬監(jiān)督及有力支持,故對家屬展開積極的康復訓練技能知識教育,制訂并執(zhí)行科學的康復訓練計劃,著重強調正確的訓練措施,教給患者及家屬步態(tài)訓練、關節(jié)活動、肌肉功能恢復訓練、日常生活活動等,訓練次數和強度循序漸進,必須鼓勵持之以恒,在訓練期間做好保護措施,避免跌倒;定期指導患者和家屬床上正確體位的擺放、平衡訓練、被動活動關節(jié)及語言訓練等,采取物理治療及理療的方式,幫助患者恢復患肢功能,提升生活能力。④溝通與訪視:通過微信、門診交流、電話隨訪、上門訪視4種方法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出院前使其進入微信群,隨時在微信群里解答患者及家屬的問題,利用每天打卡方式激勵患者完成當天康復任務。在出院前15天,由康復醫(yī)師及1名護士上門訪視,每個月門診復診1次,復診時臨床醫(yī)生、康復醫(yī)師及1名護士對患者進行評定和下一步康復指導。電話隨訪與對照組相同。⑤指導患者出院后6個月回院復查并進行評估。
1.3 評價指標 ①生活方式:采用腦梗死行為改變問卷評估兩組出院時、出院6個月生活方式,包括戒煙酒、正確服藥、控制脂肪攝入、定期血壓監(jiān)測、定期血糖監(jiān)測、壓力控制及適當鍛煉身體7 項,采用1~5分的評分法,分值越高表示患者遵醫(yī)行為越好[3]。②認知功能:采用洛文斯頓作業(yè)療法認知評定量表(LOTCA)評估兩組出院時、出院6個月認知功能,總分115分,得分越高表示認知功能越好,分值越低表示認知障礙越嚴重[4]。③肢體運動功能:采用肢體運動功能Fugel-Meyer評定量表(FMA)評價兩組出院時、出院6個月肢體運動功能,上肢、下肢評分分別為 66分、34分,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恢復狀態(tài)越佳[5]。④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應用改良 Barthel 指數量表(MBI)評估兩組出院時、出院6個月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滿分100分,評分越高表示能力越強。⑤生活質量:采用Spitzer生活質量量表(QLI)評價兩組出院時、出院6個月生活質量,共5個方面,分值為0~2分,總分1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6]。
2.1 兩組不同時間生活方式行為改善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生活方式行為改善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不同時間LOTCA、FMA評分比較 見表 2。
表2 兩組不同時間LOTCA、FMA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不同時間MBI、QLI評分比較 見表 3。
表3 兩組不同時間MBI、QLI評分比較(分,
腦梗死導致偏癱、失語、記憶力減退、理解力降低等后遺癥狀,康復期長達幾年、十幾年,甚至終生需要康復[7]。由于醫(yī)療資源、醫(yī)保費用、家庭經濟狀況等因素,患者住院康復15~30 d,很少能完全康復,大部分需院外繼續(xù)康復訓練[8]。但患者及家屬的醫(yī)學知識有限,家庭康復方法錯誤,康復鍛煉自律性、積極性降低,嚴重影響康復效果[9]。另外,出院后環(huán)境變化往往導致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飲酒、高脂飲食等,也是影響腦梗死康復效果的重要因素[10]。延續(xù)性康復護理可以積極干預患者的不良生活行為,及時指導患者鍛煉方式,提高患者及家屬康復積極性和依從性,達到盡快康復的效果。
以往醫(yī)院對腦梗死出院患者采取電話隨訪,參與隨訪為本科室醫(yī)護人員,無患者詳細的檔案資料,隨訪者對患者病情掌握不全面,隨訪時通話時間短、內容少、隨訪間隔周期長,對患者起不到督促作用,指導性不強、康復效果不佳。延續(xù)性康復護理在實施干預措施前,首先進行集中、統(tǒng)一的專業(yè)培訓,小組成員均具有良好的溝通技巧,能正確評估患者病情并指導康復方法。各成員分工明確,制訂實施步驟清晰,每例患者均有詳細的康復檔案,讓小組成員及時了解患者病情,從而在電話及微信溝通時有針對性,極大地提高患者及家屬的信任程度和依從性[11]。延續(xù)性康復護理采取的形式多樣化,微信除具有文字功能,還具有圖片、視頻傳送功能,更方便患者及時反饋自己的行為功能障礙,醫(yī)護人員能及時掌握和指導康復方法。微信群友互相鼓勵,能促進康復效果[12]。延續(xù)性康復護理電話隨訪的頻次高,內容詳細,可以強化患者及家屬的康復信念。延續(xù)性康復護理包含出院15 d上門訪視,醫(yī)護人員面對面地溝通交流、鼓勵、康復指導,可以讓患者及家屬樹立康復信念、掌握正確康復方式。延續(xù)性康復護理的門診復診打破了常規(guī)門診復診的模式,復診頻次增加為每個月1次,不斷強化患者康復信心,復診時由延續(xù)性護理小組成員共同參與患者的評定,相對于常規(guī)復診時接診醫(yī)生的隨機性,小組成員對患者的檔案更加熟悉,病情更加了解,有利于正確決策下一步康復方法。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出院6個月生活方式行為改變、LOTCA、FMA、MBI、QLI評分均高于出院時(P<0.05,P<0.01),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延續(xù)性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生活方式行為改變、認知功能、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生活質量具有改善作用。目前,大多數醫(yī)院的延續(xù)性康復護理是出于研究為目的,尚未普及。延續(xù)性康復護理對患者的益處,無論從研究結果還是從理論上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規(guī)模化開展尚需更加規(guī)范的流程、收費政策的制訂及相應部門的監(jiān)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