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理達
隨班就讀是保障殘疾兒童少年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全國各地積極推進隨班就讀工作,融合教育水平不斷提升。但目前隨班就讀工作更多的是對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的“補救”,支持隨班就讀學生參與學校體育活動沒有得到重視?!吨腥A人民共和國體育法》提出,學校應當創(chuàng)造條件為病殘學生組織適合其特點的體育活動。參與學校體育活動是學生的權利,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身心障礙,隨班就讀學生在參與體育學習和活動過程中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不利。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基于適應體育的課程理念,運用多層次的精準教學策略設計教學活動,為隨班就讀學生提供適性的體育教學,從而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適應體育”這一概念具有廣闊的包容性與接納性,目前其概念的解釋仍處于動態(tài)的發(fā)展之中。本文中的適應體育指的是基于教育視角,在綜合評估的基礎上,由特殊教育人員或體育教師為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存在障礙或在特定時期內不能進行常規(guī)體育活動的特殊學生適當修改體育教學計劃,以保證所有學生參與到體育教學活動中,進而使學生在運動體驗中,實現(xiàn)身心健康發(fā)展,掌握必要運動技能,該過程是一個極具個性化教學的過程。
適應體育強調面向全體學生和消除障礙。適應體育不是只為隨班就讀學生設計的體育教學活動,而是在滿足普通學生需求的同時,通過適應性的教學設計,消除特殊學生的學習障礙和溝通障礙,滿足特殊學生的體育學習需求,并促進普通學生和特殊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從而提升全體學生的運動能力和健康水平,保證全體學生享受體育教育權利。
基于適應體育的精準教學是根據(jù)隨班就讀學生的障礙特點,通過學生信息收集、體育基線評估、體育方案定制、體育教學設計、體育學習評價五個步驟,為他們設計精準的體育教學方案,以消除隨班就讀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遇到的障礙,支持他們參與更多的學校體育活動,滿足他們的特殊體育學習需求(圖1)。
融合策略是為了營造包容的環(huán)境,幫助普通學生更好地理解隨班就讀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困難,教師根據(jù)隨班就讀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教學活動,再引導普通學生共同參與學習的教學策略。包容的集體教學環(huán)境是支持隨班就讀學生參與體育教學的基礎,體育學科相比于其他學科,其活動性更強,融合更有效,通過融合策略,可提高普通學生對隨班就讀學生的包容與接納,培育他們的融合理念(圖2)。
如教學“原地單手投擲”時,教師可以根據(jù)肢體殘疾學生的特點,設計“坐式投擲”“跪式投擲”“左手投擲”等教學活動,通過體驗這些特殊姿勢的投擲活動,既能提高全班學生的投擲能力,也能讓普通學生體會到隨班就讀學生學習的艱難,消除歧視,學會更好地接納和幫助身邊的特殊伙伴,從而形成和諧、包容的集體教學環(huán)境。
大多數(shù)隨班就讀學生可通過降低學習難度、改變規(guī)則要求、特殊器械支持等策略參與一般性體育教學。彈性策略是面對隨班就讀學生與普通學生運動能力差異較大時,或者隨班就讀學生無法參與一般性教學活動時,教師根據(jù)隨班就讀學生的障礙特點、運動能力,對一般性體育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規(guī)則要求、場地器材和教學評價等教學因素進行彈性調整,以支持隨班就讀學生參與體育教學活動的教學策略(圖3)。
通過某一個或幾個教學因素的彈性調整,隨班就讀學生也能很好地參與集體教學活動,并達成教學目標。以“助跑投擲壘球”教學為例,可根據(jù)隨班就讀學生的能力,將教學內容降低難度,調整為“上一步投擲壘球”或“原地側身投擲壘球”,以避免復雜的動作組合和過快的學習進階影響他們的學習。針對一些高肌張力的腦癱學生,也可以調整投擲器械,將壘球改為“流星球”,同時改“投”為“甩”,以降低肢體控制要求,從而更好地支持他們與普通學生共同參與體育教學活動。
雖然隨班就讀學生的運動能力普遍低于普通學生,但也有一些輕度智力障礙、聽力障礙、學習障礙及ADHD(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的學生具有較強的運動能力,也能參與簡單的一般性體育學習活動,如常規(guī)的熱身活動、簡單的田徑、球類及體操技能等。不過由于個人障礙的影響,他們的學習成就方面往往會低于普通學生,此時教師只需設置階梯式的教學要求即可適應隨班就讀學生參與教學。進階策略就是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能基本適應包括隨班就讀學生在內的全體學生的體育學習,教師通過設計階梯式的學習要求,滿足隨班就讀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低強度到高強度的階梯式學習的教學策略(圖4)。進階策略有利于激發(fā)隨班就讀學生的學習動力,當他們達成一個低水平階梯目標后,可以通過練習向更高級的階梯目標努力,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潛能和動力。
以水平二“原地單手側向投擲壘球”教學為例,由于身體協(xié)調性的問題,有些隨班就讀學生較難連貫、協(xié)調地完成轉體和揮臂動作,所以他們在投擲距離上會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練習時教師可根據(jù)全班學生整體水平設置階梯式要求,如一星級目標8米以上,二星級目標10~15米,三星級目標15~20米,四星級目標20~25米,五星級目標25米以上。通過設計階梯式目標,學生可根據(jù)自身能力靈活制定練習目標,教師可根據(jù)學生投擲成績進行階梯式評價,從而幫助隨班就讀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天平策略是當隨班就讀學生完全無法參與一般性體育活動時,教師為隨班就讀學生設計特殊的適應體育活動,并與一般性體育活動在不同的場地平行進行教學的策略(圖5)。天平策略一般用于隨班就讀學生和普通學生能力差異過大的情況,或者是學生有一些先天性身體疾病,導致他們無法參與一般性體育活動的情況。在平行教學時,體育教師需要同時組織兩個場地上的兩個內容的體育活動,這對普教體育教師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zhàn),因此有條件的學??砂才刨Y源教師開展普特協(xié)同教學,由資源教師負責隨班就讀學生的適應體育活動。
天平策略也可用于隨班就讀學生無法參與高難度、高強度的體育教學活動的狀況,如一般性教學活動為足球的“三對三”小型比賽,由于比賽需要學生較強的體能、對抗、應變等能力,是足球技術的綜合運用,部分隨班就讀學生很難參與,教師可根據(jù)其能力,設計小組或個別化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如運球繞桿、面對面?zhèn)鹘忧虻龋才艑iT的場地開展教學活動,從而平衡兩者的能力差異。
合作策略是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把隨班就讀學生與普通學生組成合作小組,并為組內不同能力學生設計不同學習任務的體育教學策略。合作策略主要應用于團隊體育運動、團隊體育游戲的教學,合作教學不僅有利于特殊群體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 而且也有利于普通學生多元能力的發(fā)展。在合作小組構建過程中,教師可引導有愛心、有責任心、運動能力較強的學生加入到有隨班就讀學生的小組中,并指導他們幫助隨班就讀學生,并成為隨班就讀學生的助學伙伴(圖6)。
如在練習多種式的投擲時,教師可設計多人拋接游戲和躲閃游戲,并安排助學伙伴與隨班就讀學生一起組隊游戲。隨班就讀學生在參與拋接球游戲時,需要助學伙伴很好地配合才能完成。在進行躲閃游戲時,可特別設計隨班就讀學生在團隊中的角色,如“專職射手”,只負責射擊;或者成為“紅十字成員”,負責保護其他隊員,對方不得射擊等,以支持隨班就讀學生和助學伙伴分工合作,達成他們不同的學習目標。
經過近三年的實踐,通過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及體育能力評估發(fā)現(xiàn),參與適應體育活動的隨班就讀學生在運動參與、身體素質、運動技能和社會適應等方面均能獲得較大提升,其中以體育參與最為顯著。由于學習環(huán)境得到明顯改善,他們從被歧視、被孤立到被理解、被包容,師生溝通與同伴交流明顯增加,其體育參與度越來越高。教師通過運用多樣的精準教學策略,能支持隨班就讀學生參與各項體育教學活動,因此他們在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方面的提升十分明顯。以浙江省杭州市楊綾子學校2015級男生為例,通過比較2019年和2020年的體質健康測試標準分,可以看到兩年中,全年級男生的平均成績無顯著變化,而參與適應體育的6名隨班就讀學生的平均成績則有了較為明顯的進步,這也充分證明了精準教學策略的有效性(圖7)。
隨班就讀學生通過參與適應體育活動, 不僅可以增進身體健康和提升運動技能, 還可以提升社交技能,并從體育運動中發(fā)現(xiàn)自我的價值,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在適應體育課堂上,教師會肯定他們取得的每一點進步,當學生遇到困難時, 教師會給予積極的適應性支持, 幫助他們克服障礙,獲得成功體驗。在適應體育社團中,他們能參與專項體育訓練,展現(xiàn)運動潛能,提升專項運動水平,收獲滿滿。三年來,學校有5名隨班就讀學生加入學校體訓隊,并參加了杭州市特奧會,共獲得12個市級特奧會比賽冠軍;有3名學生參加浙江省特奧融合足球比賽并獲冠軍;有2名學生多次參加全國特奧融合足球比賽,獲得全國冠軍1次,季軍1次;有1名學生參加了在阿布扎比舉辦的第十五屆世界夏季特奧會籃球比賽,獲得世界特奧會銅牌。這些成就的獲得對于提升隨班就讀學生的自信心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在實踐過程中,筆者嘗試了普通學校體育教師和特殊學校體育教師的協(xié)同教學,每周安排半天,每次安排兩節(jié)課,在協(xié)同教學中,由普特兩校教師輪流設計教學內容,并根據(jù)普通學生和特殊學生的教學需求進行討論修改和補充。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還討論研究了不同運動項目、不同活動內容可采用的最合適的適應體育教學策略,以提升策略運用的熟練度和普及度。
通過普特協(xié)同教學,讓普教體育教師提高了對特殊兒童的接納度,掌握了更多的特殊教育技能,保證了體育課堂的全納教育。而特教體育教師也有機會深入學習普教體育教學的專業(yè)知識,并在分析、研究和解決隨班就讀參與體育學習的困難的過程中,提升了自身的專業(yè)技能與知識,促進專業(yè)化發(fā)展。
隨著區(qū)域隨班就讀工作的發(fā)展,如何創(chuàng)新區(qū)域隨班就讀服務模式,提高育人質量,已成為進一步推進區(qū)域隨班就讀工作新的目標。而基于適應體育在隨班就讀生中精準教學的實踐研究不僅滿足了隨班就讀學生的個性化的體育學習需求,而且突破了現(xiàn)有以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補救”為主要內容的隨班就讀教育服務模式,豐富了區(qū)域隨班就讀工作的內涵。
隨班就讀學生全面參與適應體育,不僅需要有體育教師的努力,而且需要學校的全面支持,如活動場地、活動器材、師資力量以及課務安排等。建立適應體育保障長效機制,才能吸引更多的校內外體育資源助力學校適應體育,支持更多隨班就讀學生參與學校體育活動。
為了進一步豐富適應體育的內涵,還需要根據(jù)學生的身體障礙和運動能力,設計多樣化的適應體育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選擇。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將各種適應體育活動進行分析和整理,使之課程化、體系化。
實踐表明,基于適應體育在隨班就讀生中的精準教學,是區(qū)域隨班就讀工作的創(chuàng)新之舉,通過運用多層次的精準教學策略,既可有效地支持各種障礙類型的隨班就讀學生參與體育教學活動,使他們在體育參與度、體質健康水平、運動技能水平、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也能幫助體育教師在精力受限的情況下,解決教學策略單一、缺乏針對性的問題,實現(xiàn)全納教育,提升體育教學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