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冉
(山東藝術學院 山東 濟南 250300)
作為先秦儒家美學思想集大成者的《樂記》,在中國藝術批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到如今也有極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響力?!稑酚洝穼λ囆g批評的研究則主要集中在藝術批評的標準、角度和方法等方面?!稑酚洝芬匀寮宜枷霝橹笇В莶⒓娑喾N學派思想,內容豐富,脈絡邏輯清晰,全文主要闡述了樂的形成與功能,并論述禮樂關系、影響等,形成了一套較有體系的理念、制度,是中國藝術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章。
《樂記》中的“樂”不同于今天狹義上的音樂,而是包括音樂、舞蹈、詩歌的綜合藝術,詩、樂、舞三位一體,是我國古代特有的藝術現(xiàn)象,詩離不開音樂,音樂也需要舞蹈傳情達意。
“樂”作為一種合規(guī)律性且具有功利性藝術,肩負社會教化功能,既反映“中和之美”,又有倫理道德的社會屬性。因而對于“樂”的評價就被賦予了道德的色彩。《樂記》對先王作樂大都持肯定態(tài)度,因為那些樂都是先王政治具備圣德的表現(xiàn)。“《大章》,章之也。《咸池》,備矣……殷周之樂,盡矣”,說明殷周之樂表現(xiàn)的文治武功達到了極致,表面肯定樂,實則是要贊揚先王的才干與德行。先王作樂是為了讓民眾開化受到道德教育,從而方便統(tǒng)治。在音樂反映政治道德的前提下,歌頌先王圣德的音樂受到推崇和膜拜,而亂世之音和亡國之音受到嚴厲的批判和指責。這也是為什么先王時期的音樂備受推崇,而鄭衛(wèi)之音和桑間濮上之音受到不屑和斥責。圍繞這一批評標準,《樂記》將音樂各要素對應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皩m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卑盐迓暦謩e對應到政治生活中的不同事物,宮聲為國君,商聲為臣下,角聲為百姓,徵聲為役事,羽聲為物資。這樣,以政治道德為標準的批評原則就與音樂要素發(fā)生了聯(lián)系。
另外,樂器也可以用社會道德標準進行評價。樂器作為發(fā)聲的器物,從一開始就與音樂批評建立了緊密的聯(lián)系?!稑酚洝分姓J為不同樂器有各自的特點,能夠喚起聽音者的相應情感,“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鏘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使觀者想到將士、官吏等,進而培育他們服從禮制、明辨是非、立志向善等品德,將樂器單純的音樂屬性外延至復雜的社會屬性,從而實現(xiàn)道德教化、維護統(tǒng)治的目的。
《樂記》中“德成而上,藝成而下”的觀點對后世藝術創(chuàng)作及藝術理論產生了深遠影響,在社會政治道德功能占據(jù)藝術內容大部分批評標準的前提下,《樂記》能夠提倡簡易有序的藝術形式,盡管這仍是以輔助教化為主要目的,但跳出內容關注形式,已經是藝術理論的一個重大突破。
《樂記》提到“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意為最好的音樂一定是平易的,最大的禮節(jié)一定是簡單的。讓不同階級的人產生共鳴是音樂的目的,所以音樂要平易近人,使欣賞者都能夠接受理解喜愛?!笆枪手疚?、噍殺之音作,而民憂思;啴諧、慢易、繁文、簡節(jié)之音作……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亂”,舒緩而和諧、婉轉又悠揚的音樂自然使人怡然自得,也因此被《樂記》所提倡,反之散漫無章法、亂人心性的曲目則被排斥。武樂“極幽而不隱”更是傳達了即使曲調幽深但更應通俗易懂的要求?!叭松o,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此大道之亂也?!笔篱g百態(tài)使人品性易改,禮樂更需要得到嚴格規(guī)范,從而節(jié)制過分的欲望,塑造理想人格,這也是古代禮樂制度能長久興盛的原因所在。在節(jié)制好惡情欲的基礎上,標舉“和”“雅”之幟,制雅頌之聲,對音樂加以規(guī)定約束。此外,《樂記》還通過對“五聲”的評價表明了音樂的有序性原則:“五者不亂,則無怙滯之音矣……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音樂的整齊和諧成為重要的評價標準,且這個標準離不開政治道德目的。即“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于樂?!北砻饕魳分椭C有序與其社會屬性密不可分,通過藝術形式的有序暗示傳達社會治理秩序,審美性與社會性結合為一體。因此,音樂的有序性與社會綱常的合理性本質上是一樣的,社會道德標準和藝術形式也得到了和諧統(tǒng)一。
無論是對音樂思想意義上的政治道德要求還是對藝術形式上簡易有序的標準,最終都指向對“和”的追求。
《尚書·堯典》中最早出現(xiàn)對“和”的描述,《國語·鄭語》也記載了有關“和”的內容?!昂汀辈皇仟M義上的消滅差異,而是不同事物和諧相處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
“和”是《樂記》的核心思想,在文中出現(xiàn)40多次,“和”既是樂的功能,又是樂的目的,也是評價樂的一個重要標準?!昂汀痹凇稑酚洝分邢蛏舷聝蓸O延伸,可大致分為自然、心靈、社會三個維度。首先,《樂記》十分注重人的心理健康,要求人與心、人與自身的和諧,達到和解融洽的狀態(tài)。其次,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同樣十分重要。《樂記》指出“樂同文,則上下和矣”“樂和民聲”等都包含了對音樂和諧的要求。“和”體現(xiàn)了禮樂的教化目的,它致力于人的心靈祥和,使萬事萬物和諧有序、相得益彰。最后,《樂記》要求了人與天、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指人與自然相互協(xié)調從而達到和合融洽的狀態(tài),就本質而言人和自然是相通的。《樂記》認為:“大樂與天地同和。”這個“同和”一是指感于外物的音樂要與天地萬物建立一種同構關系,達到樂與天地同。二是指音樂的創(chuàng)作要契合大化流衍,順應四時。這樣一來,世間萬物變成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強大動力。樂也要與自然建立起良好的聯(lián)系,因此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發(fā)展。體現(xiàn)了儒家所追求最完美的音樂是一種超越音樂本身而直達天地宇宙的德音。音樂之和與天地之和互為表里,不可分割。
前文提及“樂”并不是單純的音樂,而是包含了深層的社會內涵,以及人對生命的體驗和感悟。
12月1日,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的“雪龍”號極地考察船經過一天多的破冰作業(yè),到達南極中山站冰上卸貨地點,展開中國南極科考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卸貨作業(yè)。
《樂記》中規(guī)定作品要表現(xiàn)和滿足人的欲求。《樂象篇》中提道:“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睆脑?、樂、舞三種藝術表達形式出發(fā),要求作品反映內心表達情感,正因為有了心的參與才能夠獲得更高級的審美愉悅,區(qū)別于其他溺音。從而也使得作品可以滿足人的精神需求,脫離單純的生命活動,向高級審美活動邁進??梢哉f,“詩、歌、舞”的合一是先民們培養(yǎng)自身精神意蘊的極佳方式,“樂”的藝術形式煥發(fā)出了人們在精神時空中熠熠生輝的生命之光。《樂記·師乙篇》也認為“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也,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p>
漢代的《毛詩序》也有相似語句,認為情志是相關聯(lián)的,感情越強烈,表達的欲望越不可收拾,作品的形式也就越多樣。當詩歌已經無法滿足表達時,人就會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樂舞是為了滿足人的情感表達而生成的。
《論語》中也有關于歌詠的論述,“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借曾子之口說出了音樂可以表達生命的體悟,展示出內心的激蕩與滿足。
《樂記》還規(guī)定藝術作品必須要反映出德的內容,培育人們產生集體信念,感知到來自群體的生命力?!皹沸卸襦l(xiāng)方,可以觀德矣”“樂章德,禮報情反始也”提出音樂推行后,人們才會向著正道前進,觀察君子的德行。只有把握德才能夠領悟樂的本質意義,實現(xiàn)生命價值,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大力推崇《武》樂采用集體表演的形式,既能贊頌武王的仁義寬厚,又可以展示集體的和諧有序和強大生命力。
《樂記》要求通過樂表現(xiàn)社會倫理關系和尊卑貴賤,使群體生命力勃發(fā)。“律大小之稱,比始終之序,以象事行,是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于樂,故曰:樂觀其深矣?!币袈珊蜆氛碌呐帕许樞虮憧煞从成鐣燃壷贫龋奖憔鲃澐植煌后w,制定相關政策妥善處理不同等級間的關系,以達到教化民眾的目的。可以說樂是人們對生命的追求和對生命力渴望的肯定與滿足?!稑酚洝愤@一內容符合了農耕文明千百年來地對道德性的要求,使共同性、美德成為社會的追求。
《樂記》認為音樂是由人的內心產生,因此十分重視創(chuàng)作主體。作品是創(chuàng)作主體的對象,與主體的愛好、興趣有密切聯(lián)系。創(chuàng)作過程中,主體必須具有真情實感,樂不可以偽?!稑酚洝氛J為,創(chuàng)作者的生命之氣與作品之氣要契合。因此《樂記》將樂視為情感外化的產物,且創(chuàng)作者的精神情況是影響藝術創(chuàng)作成果的重要因素。
《樂記·樂象篇》中提道:“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奔凑J為作者的德性是音樂之花綻開的重要條件,德在人的內心,是人性的根本,樂在外,所以樂發(fā)揚德。
同時,《樂記》還認為“德音之謂樂”,德音是在觀念上表達社會制度,維護綱紀秩序的音樂。因此,德音格外受到重視。文中多次提及“先王制樂”“圣人作樂”,例如“是故先王制禮樂,人為之節(jié)”“王者功成作樂,治定禮制”,表明先王制定禮樂的目的就是和民心、教民眾、移風俗?!皹芬舱?,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音樂使得民眾效仿君主的德行,促使人心向上,社會清明。圣人用音樂教化百姓,制《雅》《頌》之樂,全方面培養(yǎng)人格,進而使社會有序。因此,樂象先王圣人之德,百姓聽樂學圣人之德行,從而社會穩(wěn)定、百姓康樂。
表演者的性格也影響到了作為綜合藝術的樂的表達效果。《樂記·師乙》講到了樂師乙回答子贛選擇演唱歌曲的問題,提出“聲歌各有宜”的觀點,即歌者要選擇適合自己性格氣質的歌曲演唱,才能夠體會音樂中的深刻內涵,從而準確表達演繹。同時,作者還強調“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認為“樂者,非黃鐘大呂弦歌干揚也,樂之末節(jié),故童者舞之……故后主人。”將表演水平分為三種,最好的是德藝雙成,其次是懂得樂的技藝,最次是彈琴舞蹈唱歌等兒童可以完成的演藝部分。只有德才兼?zhèn)?,才能夠從匠人轉變?yōu)榇髱?。這一觀點也深深影響了后世作品品評的標準,曹丕《典論·論文》中曾提及“文以氣為主”,便將作品的風格與作家的氣質風貌視為一物,且這里的“氣”是相對穩(wěn)定的,一旦形成就不會輕易改變。蔡京與趙孟頫雖藝術水平高超,但因其行徑違背了對道德的要求,作品也遭到唾棄,這便是受到“德”“藝”關系論述的影響。
在藝術欣賞過程中,由于受眾的時代、民族、性格、學識等不同,會使得不同欣賞者對同一藝術作品的評價產生差異。欣賞者主體的差異決定了欣賞過程和體驗的差異?!稑酚洝吠ㄟ^藝術感知、鑒賞能力將欣賞者進行分類,“凡音者生于人心也,音者,通倫理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能知樂”,明確把欣賞對象區(qū)分為禽獸、人和君子。君子不同于普通人的標準便是“知樂”,君子不僅僅是要掌握豐富的知識具有高超的藝術鑒賞力,更是要具有高尚品德。作者認為君子在音樂欣賞中,不只是獲得愉悅和享受,而是要在樂中聽到與自己志向相契合的東西,即“非聽其鏗鏘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音樂欣賞活動的最終目的就是發(fā)揮審美鑒賞力和藝術感知力,對音樂中的精神內涵實質進行理性體驗。
《樂記·樂象篇》曾說起君子小人之別,對君子大加贊賞:“君子以好善,小人以聽過”,君子喜歡樂所表現(xiàn)的善德,小人則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過失?!稑酚洝愤€提及普通人沒有受過禮樂教育,更容易受到外界音樂的支配,例如“夫民有血氣心之性,而無哀樂息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后心術形焉?!边@段話認為百姓的血氣心性是由外物激發(fā)而產生的,與圣人君子不同,因此,百姓需要通過音樂受到疏導教育。
《樂記·魏文侯篇》提及音樂使人內心產生相應聯(lián)想想象?!扮娐曠H,君子聽鐘聲而思武臣……君子聽鼓攀之聲則思將帥之臣?!毙蕾p主體將音樂與自己生活所見所聞相關聯(lián),使藝術與心靈同構,這便是“心動”,引發(fā)豐富聯(lián)想,感悟到音樂的內在蘊意,從而達到“君子知樂”的水平。
標志著儒家思想和中華文化內在價值取向的《樂記》,對我國當下的社會也有一定啟發(fā)意義。藝術批評在當下愈來愈難以尋求一個標準,從“思無邪”“盡善盡美”“真善美”再到“純美”,不同思想流派對人們形成巨大沖擊,單一的政治標準逐漸淡化,多元化標準慢慢占據(jù)主流。藝術批評不僅要通過語言的解放達到人的解放,更要肩負起社會發(fā)展和凝聚民族精神的職責?!稑酚洝芬辉绫銤M足了個人需求、群體需求和民族需求,使人們的生命活動在藝術活動中獲得有益的延續(xù)?!稑酚洝分袑?、和、德行的追求也許會幫助批評者發(fā)揚“慢”精神,堅守本心,做出有深度有格調的研究,不僅把藝術批評當成職業(yè)或是謀生手段,更要肩負起社會責任,用理性的敏銳度,秉持著一顆不偏不倚的藝術公心,做出有意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