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昊昱
(蘇州大學國際合作交流處 江蘇 蘇州 215000)
到2020年,來華留學的人數(shù)已突破52萬。在逐步擴大來華留學規(guī)模的背景下,如何提質增效成了新的課題。
在傳統(tǒng)的留學生管理模式中,我國在一些場合實行特殊化管理。這種管理模式不僅造成了教育資源浪費,還不利于留學生融入中國的生活和教學。所以和以往的差異化管理相區(qū)別,趨同化管理的概念孕育而生,即對國際學生的管理模式逐步趨向于國內大學生的管理模式,包括教學的趨同化,科研的趨同化,生活的趨同化,活動的趨同化。教師應更關注國際學生的“學生”身份而不是“國際”身份。采取與本國學生相似的標準和機制來統(tǒng)一規(guī)范并進行教育培養(yǎng),目的是讓留學生在校園內外享受與本國學生同等的“國民待遇”,最終實現(xiàn)管理與培養(yǎng)的雙重趨同化。
2.1.1 有助于促進學生的科研與學習
以蘇州大學(以下簡稱“我?!保┚硟攘魧W生為例,目前我校的學歷留學生有一百余人,且來自不同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性格內向或者語言不通的學生很難在平常的實驗和作業(yè)中找到合作或者交流的對象。學生活動的開展有助于提升不同國籍相同專業(yè)學生的內部凝聚力,幫助留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學習方法,以“老”帶“新”,為留學生尤其是研究生階段的學生快速融入研究小組、操作實驗提供保障。
2.1.2有助于留學生融入中國生活
留學生進入校園后大多是和同語種國家的學生交往,互相交流的人員和形式都過于單一。許多英語授課的學生在學校完成了三到五年的課程依然連簡單的中文也不會。較大的文化差異和語言困難使得留學生群體在校內和中國學生割裂開來,很難互動。因此學校在活動中拓寬留學生的文化圈,為留學生結交中國朋友提供便利。
跨文化適應主要表現(xiàn)為移居者初到不同于本體文化的客居國時,對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不能適應所引發(fā)的情緒紊亂到逐步調整、接受、適應、融入該文化的漸進過程。具體表現(xiàn)為擁有異質文化的留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跨文化適應以及與中華文化為主的多元文化的碰撞、接納與融合過程。學校教師組織學生參加各項活動,可以在無形中克服文化適應中的焦慮情緒,幫助他們從“知華”到“友華”再到“愛華”,用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使其真正對中國文化的思想和內核產(chǎn)生認同。
向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是我國教育國際化的現(xiàn)實需要。我校在蘇州市開展了各種樣式的“知華”活動?;顒又饕蓛刹糠謽嫵桑徊糠质莻鹘y(tǒng)節(jié)日的民俗體驗活動,另一部分是關于中國國情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傳統(tǒng)節(jié)日,如端午、中秋、冬至的活動中,除了習俗由來等理論性知識的介紹,更多的是讓留學生親身參與不同種類風俗活動的體驗,例如端午節(jié)的包粽子和金雞湖龍舟賽。在獲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面對面交流機會的同時,也堅定了留學生在中國學習、與中國融合的信心。在國情教育類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留學生可以親眼目睹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所做的探索實踐。如2021年國家留學基金委“感知中國”系列活動,我校以“經(jīng)濟環(huán)境和諧發(fā)展”為主題,開展了為期兩天的國情文化體驗。前后參觀了蘇州澹臺湖大運河公園、蘇州馮夢龍村、常熟虞山國家森林公園。為留學生量身定制了“蘇州水環(huán)境治理保護和開放樣板”“農(nóng)業(yè)發(fā)家,工業(yè)起家,旅游旺家的現(xiàn)代綠色農(nóng)業(yè)發(fā)展樣板”“工業(yè)環(huán)境治理、保護和開發(fā)項目的樣板”“森林保護與生態(tài)旅游開發(fā)的樣板”這四大樣板工程的參觀學習,使留學生能感受到中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和綠水青山和諧相處。
來華的留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以至于在很多情況下許多學校組織活動會特殊處理。這種將留學生與中國學生割裂開來的做法不利于國際化交流與教學,更違背了趨同化管理的原則。開展中外學生的融合活動是帶領留學生從孤島中走出來的催化劑,也是培養(yǎng)留學生“友華”的重要手段。另外一方面,開展中外學生的融合活動也是提升中國學生國際化的途徑。許多中國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從來沒有接觸過外籍人士,中外學生的融合活動為他們提供了語言環(huán)境的平臺。例如傳統(tǒng)的藝術體育和志愿服務活動,在學校和國際合作交流處的監(jiān)管和指導下會有國際學生和中國學生共同參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我校的國際周系列活動。在中外學生融合活動中,雖然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經(jīng)歷,但是都樂于跨文化交流,分享個人經(jīng)歷和國家文化。在此平臺上,中外學子能夠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和諧相處,積極參與,增進友誼。
留學教育不僅僅是知識文化的輸出,從內涵上講還承擔著意識形態(tài)輸出的作用,即如何讓留學生從“知華”“友華”上升到“愛華”,在意識形態(tài)層面更好地實現(xiàn)國際認同與理解,從被動接受中國的國情思想轉變?yōu)榛貒笾鲃映蔀橹袊适碌膫鞑フ吲c中外交流的“潤滑劑”。為此,我校積極開展各種座談會,力求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組織好來華留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活動。2021年6月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給北京大學的留學生們回信,鼓勵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實的中國,把想法和體會介紹給更多的人,為促進各國人民民心相通發(fā)揮積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也引發(fā)了蘇州大學國際學生們的熱議。我校留學生也在第一時間展開談話式學習,共同討論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蘇州大學結合政治思想教育,開展相關主題的學習和實踐活動,鼓勵國際學生將中國的所聞所見傳播給其他人,促進各國民心相通。
截至2021年底,蘇州大學總計719名學歷留學生,占全校全日制學生總人數(shù)的1.5%。其中英語授課的學生人數(shù)有474人,占留學生總人數(shù)的65.9%。他們中的大部分漢語都未達到能在中國熟練交流會話的水平。這使得留學生在學校里屬于小眾群體,許多學校組織學生活動時會無意地將留學生群體排除在外。這不僅僅需要留學生在自主層面敢于走出舒適圈,多和中國學生交流學習,更需要學校做好活動的策劃和組織,有意識地將外國學生考慮進學校的大型活動。學校在組織大型活動前應該規(guī)范好每個具體流程和細節(jié),在活動中落實好實時監(jiān)管責任,確保留學生安全、有序地開展活動。并且在每次活動后要做好總結工作,對于活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解決并記錄下相關信息,這樣才能保證每一次活動都能夠順利進行。
提高留學生活動的參與度和規(guī)模,僅僅依靠學校的“單打獨斗”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各種客觀因素,留學生能夠自己在校外參加活動的機會并不是很多。學校應幫助留學生尋求校際以及校外的各種資源和活動。外部社會機構或政府部門組織的活動有助于幫助留學生了解中國社會的真實情況。外事辦公室,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辦公室等政府部門能提供更多文化民俗類體驗活動的資源。這也充分響應了習近平主席在給北京大學留學生回信中“百聞不如一見。多到中國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實的中國”相關精神。除此之外,互聯(lián)網(wǎng)也是學生交流和信息傳播的重要陣地。學??山柚⑿乓曨l號,微博等渠道組織線上活動。線上多媒體渠道的拓寬解決了因疫情難以組織留學生活動的困難,不僅能讓更多不同校區(qū)的學生參與進來,還能照顧到境外授課的學生。在活動中借助多媒體平臺一定程度上還能消除留學生語言、文化上的壁壘,幫助部分因語言障礙或者性格不善交際的學生快速融入活動。
學校要培養(yǎng)和加強留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意識。對于留學生群體來說,貼近中國社會的實際尤為重要。通過這種方式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能鍛煉自身綜合素質、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通過參加社團組織還能鍛煉自身的溝通技巧,豐富個人閱歷,提升人際交往技能。留學生可以得到更多的交流機會和學習資源,從而為將來在中國的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校鼓勵留學生積極參與社團活動,甚至將留學生培養(yǎng)成社團干部,可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留學生自己策劃和組織活動,有利于提高活動的參與度和組織效能,加速學校社團活動國際化的發(fā)展。
留學生管理工作者在留學生活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留學生與學校交流的通道。在推進中外學生趨同化管理的大背景下,規(guī)范留學生管理工作者的職責范圍及工作方式對提升留學生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受到文化差異的影響,在不加以引導的情況下,許多活動難以引起留學生的共鳴,活動參與度低。其次,留學生的活動管理存在供給和需求不匹配的情況。以蘇州大學為例,留學生的招生,學籍管理和留學生專門活動歸口在國際合作交流處;授課,教務和日常管理歸口在學院。但有些高校由于留學生教學與教育管理部門相對獨立,海外教育學院、國際交流處和院系之間教學與學生管理的職能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交叉,導致不少留學生處于“三不管”的“放養(yǎng)”狀態(tài)。因此,學校要明確留學生管理人員的職責范圍;也要對學院中新上任和之前未接觸留學生事務的留學生專職輔導員開展系統(tǒng)的培訓。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來華留學生的招生由追求數(shù)量發(fā)展到提質保量。原來針對留學生的“特殊化”管理模式已經(jīng)不符合現(xiàn)在的實際情況,趨同化管理在留學生日常活動和學習生活中發(fā)揮著越來越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要不斷踐行趨同化管理在留學生活動中的應用,通過形式多樣“接地氣”的活動,向來華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培養(yǎng)出更多知華、友華、愛華的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