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利
(四川省資中縣第一中學,四川 內江 641200)
體育教學內容設計是教師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分析教材內容,科學選擇、組織、搭配教學內容的表達或呈現(xiàn)的過程,多數(shù)一線年輕教師對大單元的設計能力相對較差,特別是大單元內教學內容的選擇、搭配、排列的整體性、針對性能力不強,教學效率不高。目標引領內容的理念要求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立足于大單元目標體系,圍繞教學內容的系統(tǒng)性、系列性、銜接性、針對性來優(yōu)化整合,科學搭配,在達成課堂目標的基礎上,實現(xiàn)單元目標、學期目標,從而提升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
合理地選擇、組合教學內容是當前執(zhí)行和貫徹新《標準》的根本途徑與保證。體育教學內容選擇要突出教學內容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提升大單元設計的系統(tǒng)性。首先依據技術動作發(fā)展、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針對單元體系內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圍繞水平目標、知識目標、技術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等與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之間的點與面、低與高、易與難的橫向聯(lián)系進行科學選擇。如圖1所示,跳高教學 (一般性的跨跳練習——跨越式跳高——背越式跳高)、跳遠教學(一般性的跳躍練習——立定跳遠——立定三級跳遠——蹲踞式跳遠——挺身式跳遠)應遵循從易到難的橫向結構性學練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既利于學生系統(tǒng)掌握技術動作,形成技能,又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體育教學內容選擇要對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教學內容與難度綜合考量,重視運動技術內部結構的縱向序列性,結合學生知識、素質、技術、技能等,教學內容的安排呈現(xiàn)逐步上升、提高的上與下、簡單與復雜、易與難的縱向邏輯排列,強化教學內容的延伸和發(fā)展,加強教材的縱向銜接與關聯(lián),使教學內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相連,形成整體的縱向內容體系。體育教師在設計與選擇教學時要善于借鑒《中國學校體育》、 《體育教學》、 《體育師友》等期刊,開闊視野,高度重視目標體系內單元和課時內容的橫向與縱向聯(lián)系的廣度、難度、跨度、深度,科學、嚴謹分析、準確把握與分配不同教學內容間多與少、難與易、前與后的匹配與組合問題,提升教學有效性。
圖1 中小學田徑跳躍教學內容
體育教學內容選擇要突出單元目標層面的“重點內容”與課時目標層面“教學重點”的結合,提升教學內容選擇與優(yōu)化的整體性。教師可以依據課程標準的五個領域,立足于3個目標體系“面”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知識、技術、技能、德育課時內容的“點”體系,注重教學內容的銜接性、遞進性、互補性、邏輯性等,在達成課時 “點”的目標基礎上,達成單元、學期“面”的目標。如運動技能領域是學生體育學習的主干領域,教師應圍繞教學目標,從新舊知識、技術、技能的銜接點入手,理清單元教學內容重點與難點“面”與課堂教學重點與難點的“點”的關聯(lián)點,突出內容、教法、學法的整體性, “以點帶面”,讓學生系統(tǒng)和完整地學習某一個運動項目技術、技能。同時,大單元體系內教、學、練、賽內容的選擇既要讓學生參與選擇、整合、改編等,積極引導學生加強理解、體驗和反思,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更要主動引導后進群體和惰性群體積極參與其中,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更好地讓他們融入集體中,實現(xiàn)學生教育與發(fā)展的全面性,全體性。
體育教學內容選擇要做到主要內容與輔助內容結合,針對性地把難教、難學、難掌握、難運用且必會的重點教材與難點教材(必須學深學透)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把相對易學、易練、易會、易用的復習教材、素質內容、理論知識、規(guī)則與裁判法、健康常識等作為輔助內容。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排列可采用集中排列、分散排列、橫向排列、縱向排列、集中與分散結合等排列形式。如單雙杠、技巧活動、球類的基本功練習等可采用分散排列;武術教材、健美操、球類的戰(zhàn)術配合、專門性的身體素質練習等可集中排列;耐久跑、短跑、難度大的技術、技能教學等可采用先集中后分散;背越式跳高、單杠、雙杠等成套動作,可采用先分散后集中的排列為主。采用先分后合的形式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與搭配時,加強前一學段內容的復習與身體素質專門性訓練,為后期學習與練習打下堅實基礎。如:初中雙杠內容要遵循“單腿蹬地翻身上成支撐①+單腿向前擺越成騎撐②+騎撐后倒掛膝上③+單腿向后擺越成支撐④+后擺轉體90度下”⑤的內容安排,可先進行單個動作的重點學習,在學生掌握的基礎上進行下一動作學習,然后再按①+②、②+③、①+②+③、③+④、④+⑤、③+④+⑤、①+②+③④+⑤動作進行組合練習,體驗與掌握動作的銜接與連接,直至所有動作都能相對熟練完成。難易結合、輕重有別、層次清晰、螺旋上升,使學生真正熟練掌握成套動作,形成技能。既能保證重點,又能兼顧一般,也調整了學練節(jié)奏,平衡了學生體力與精力,提升了課堂教學有效性。
體育教學內容選擇要注意新舊內容、前后內容的搭配,提高學習效率。同一課次或相關課次中要對已教授的內容進行復習,抓新舊知識、素質、技術、技能的聯(lián)結點,根據后面教材的難度、重難點,技術特點或戰(zhàn)術、身體素質要求,對上一年級(上一學段)涉及本次教學的所有內容(技術、技能)復習或強化練習。以新聯(lián)舊,把所學的新知、素質、技術、技能納入自己原有的能力結構中,為新授教材打下堅實基礎。溫故知新,使相鄰教學內容的技術、技能與知識難度呈現(xiàn) “目標鏈” “知識鏈” “素質鏈”“技術鏈” “技能鏈”的螺旋上升,確保體育教學的系統(tǒng)性、遞進性。如圖2所示,高中支撐跳躍教學內容的選擇時,應摸清學生在小學、初中學習和掌握的基礎,先發(fā)展支撐跳躍的能力,加強學生彈跳力、支撐力、腹背肌力量,再根據高中男女生學習內容的不同,差異性教學,男生安排復習山羊分腿騰越、分腿(屈腿)騰越跳箱、初步學習縱箱分腿騰越(改進、鞏固、考核)等;女生安排復習側騰越橫箱、墊上(橫箱)支撐提臀側擺腿輔助練習、橫箱跳上側撐、鞍馬或高撐點的橫器器械上輔助練習、學習側騰越等,讓學生更好、更快地學習與掌握縱箱分腿騰越(男)和側騰越(女)動作。這樣新舊結合、由易到難,使學生更好、更快地學習與掌握技術、技能。
圖2 中小學支撐跳躍教學內容
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從學校、教師和學生實際需要出發(fā),根據教學內容的分類,教材的難度、密度、容度,確定教學課時數(shù)及比重,注意精學、重點內容、難點內容的課時相對多的“大單元”設計,突出重點技術、技能、戰(zhàn)術配合環(huán)節(jié)和主要環(huán)節(jié)的學習與改進。如足球、籃球的運、傳、投、突等基本技術;排球的發(fā)、傳、墊、扣、射等基本技術加大教學比重外,還要加強基礎戰(zhàn)術配合的教學比重。初中足球的 “二過一” “一防二”;初中籃球的 “傳切配合” “二攻一配合” “盯人防守配合”;初中排球的“中一二進攻戰(zhàn)術”可進行大單元的教學設計,以達成“讓學生掌握好1-2項體育技術、技能”的目的。教師要圍繞大單元內重點、難點、課型等對 “鍛煉內容”“粗學內容”等課時相對少的“小單元”進行整合與組合搭配,通過技術、技能、素質的上下結合;球類技術、技能教學內容的手上功夫與腳步配合整合,確保每次課都能對前面的素質、技術、技能進行必要復習 和鞏固。這樣大小單元結合,比重大小結合,制定出合理、可操作的學期教學內容和單元教學內容,提升大單元教學設計的科學性與嚴謹性。
體育教學內容選擇要圍繞學期、單元目標,既要重視學生體質、體能、技術、技能等外在能力提升,強化各學段、各水平、學期、單元教學內容的銜接,又要注重體育知識、健康心理、體育品德、品質和健康行為等內在品質的融合,注重課上與課下融合,課內與課外兼顧,系統(tǒng)性、針對性地 “育體” “育心” “育德”。如表1所示,不同的教材和教學內容對中小學生體育品德與品質培養(yǎng)的側重有所不同,教師要善于根據學期、單元目標,針對性、階段性地運用,以提高體育活動中德育滲透的有效性。如田徑課堂教學中進行異程接力賽,即100米(女)+200米(男)+300米(女)+400米(男)或100米+200米(女)+300米(男)+400米(男)。教師可結合實際,將學生分成男女對稱6-8人/組的若干小組,進行三輪比賽,對三輪比賽的學生成績綜合統(tǒng)計,對成績優(yōu)異的個人和小組進行嘉獎?;顒蛹儒憻拰W生的競爭意識,又培養(yǎng)學生不怕困難、勇于拼搏的精神,更培養(yǎng)學生互相合作、互相鼓勵的團隊意識。
表1 中小學教學內容與體育品德與品質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