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梅嬌 肖 艷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qū)建窯陶瓷研究所,福建 南平 354200)
黑釉瓷表面呈黑色,鐵元素含量越高,顏色越深,鐵元素含量高于4.3%、低于8%時就能呈現(xiàn)出近乎純凈無瑕的黑釉瓷。一開始,制作工匠們十分苦惱這種深色,與那時市面流行的青瓷、白瓷差距較大,后來索性轉變思維,不再追求將瓷器中的顏色去除,反而刻意地加深這種顏色,黑釉瓷文化就此誕生,它從最初的基于建盞媒介得到傳播,到最后成為獨一的陶瓷文化體系,得到了極大地發(fā)展與推廣,成為我國陶瓷藝術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文將從黑釉瓷的歷史沉浮出發(fā),深入分析黑釉瓷的美。
我國是茶葉的原產國,在古時就擁有濃厚的茶文化,彼時大眾能夠獲得的飲品極少,水質也不如現(xiàn)代化工業(yè)加工后的純凈,需要遮蓋住水質的不足才能飲用,茶就成為了最重要的群眾飲料,茶文化也隨之興起,而建盞作為盛茶的容器,又延伸出了斗茶、品茶等功能,也伴隨著茶文化聲名遠播,而在黑釉瓷文化當中,建盞是最獨特、最具代表性的,因此得到了極大的推廣與傳播。
由此可知,文化的成型與傳播離不開大眾的熱愛與支持,這也使得黑釉瓷文化受到追捧后,其形態(tài)不再拘泥于建盞茶碗,反而誕生了更多的使用方向,例如壺、瓶、杯、碗等,其制作技藝和生產規(guī)模也有了極大地提升,群眾基礎與文化拓展是相輔相成的,這種熱愛也反哺了黑釉瓷文化的發(fā)展,在宋代時,飲茶文化盛行,宋人們不僅在品茗中追求茶葉的精致,也對所相配的茶具提高了要求。因此當時建窯出產的黑釉瓷建盞在一眾文人雅士中受到了相當高的推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瓷器的繁榮發(fā)展,黑釉瓷建盞也遠銷海外,對附近國家的文化產生了長遠的影響。
黑釉瓷文化在宋時發(fā)展到鼎盛,這和當時宋代的美學理念與人文思想相一致,宋代的文人墨客追尋的是“天人合一”的境地,崇尚“禪宗美學”,在日常的衣物與家具上喜歡用黑白二色,對于審美的追求是簡約、灑脫,猶如世外高人一般追逐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而黑釉瓷恰恰符合這種理念,一方面來說,黑釉瓷非手工繪制,屬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由自然之力所誕生的藝術文化,與宋時社會的人文思想相符合,因此受到了當時群眾的追捧,宋朝各地興建窯爐,黑釉瓷藝術及技藝都有了極大地提升;另一方面,黑釉瓷的精密與禪宗美學文化相符合,而宋時僧侶文化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大規(guī)模寺院建造頻繁,也間接地推動了黑釉瓷文化的推廣。
我們當前所能接觸到的中國古典美學作品,大多來自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時期作品,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到明清時期,對顏色已經有了鮮明的文化定義,黑色更多的是運用在喪葬文化中,也使得彼時群眾對于黑色有抵觸心理,更偏愛青瓷、白瓷,但回溯歷史,其實在華夏文明發(fā)展早期是十分“尚黑”的,一方面彼時顏料獲取不易,黑色是炭灰,十分稀有,以此染黑的物品自然也價值不菲,是高貴的象征,所以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帝王的服飾均以黑色為主;另一方面五彩體系被帶入到儒家思想中,黑色被賦予更高的藝術魅力,這種獨特的審美觀就是華夏傳統(tǒng)文化中的“尚黑”情節(jié),也給了黑色更多的創(chuàng)作空間,黑釉瓷作品常以黑色為底,點綴簡單的樣式,更凸顯黑色的幽深靜謐。
墨汁、毛筆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中必備的兩樣器具,其所誕生的筆意墨韻文化也深深地影響了我國的藝術文化發(fā)展,其中墨為黑,筆為線條的靈動,墨有濃淡相宜,線條有長短曲折,以此構成了多姿多彩的傳統(tǒng)繪畫藝術,而這兩點藝術特征均展現(xiàn)在了黑釉瓷之上。中國水墨畫在于意境,往往只需寥寥數(shù)筆的刻畫,便能將人物、動物、植物、事物的精髓描繪出來,而黑色更是賦予了想象的無邊無際,黑釉瓷的通體黑亮就像那墨色一般,能清楚地看到顏色的流動與紋理,仿佛像是被賦予了生命一般,黑如墨,卻又靈動如畫中仙,是流暢的、流動的線條。中國的筆墨文化崇尚簡約,而黑釉瓷恰好也符合這一理念,簡約但卻蘊含深意,墨如流水,內涵深刻。
陶瓷是我國傳統(tǒng)的手工制品,從使用器皿最終變成以藝術為主的創(chuàng)作品,陶瓷藝術融入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浪漫,幾乎所有的中國文化都能在陶瓷文化中找到答案,無論是人情世態(tài)、社會生活還是審美價值、審美觀念、思想理念等,人們都會將這種情緒和情感注入到陶瓷藝術中,陶瓷藝術展現(xiàn)了群眾的生活熱情,更體現(xiàn)了大眾的思想追求。因此,黑釉瓷承載了民俗文化色彩的魅力,體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與彼時大眾的精神內涵,人們將對自身、對未來的追求融入到了黑釉瓷中,或喜歡它通體一色、純凈無暇,或寥寥數(shù)筆為黑釉瓷增添色彩,例如宋吉州窯黑釉楓葉和葉罐,以兩片翠綠的荷葉作為簡單的裝飾,瞬間就體現(xiàn)了夏日的清甜以及那濃厚的自然魅力。
藝術的發(fā)展必然離不開時代審美的引導,古典藝術更在一代代不斷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逐漸獲得更多的生命力與活力,黑釉瓷藝術亦是如此,當代科技下,黑釉瓷的燒制成功率大幅度提升,其釉面更加的勻稱,色澤更加光潤,因此,黑釉瓷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拓展黑釉瓷的使用方向,可以作為裝飾品,例如家居裝飾、車飾、畫飾等,進一步擴大是有方向的,提高市場占有率;另一方面則是融合現(xiàn)代審美,在裝飾上可以增添更多現(xiàn)代化的藝術元素,除了彩繪之外,也可以選用金、銀飾品鑲嵌,以黑為底,更彰顯珠寶的璀璨魅力。而這些發(fā)展的前提是當代藝術家應當尊重、重視我國的傳統(tǒng)藝術文化,杜絕“拿來主義”,以彰顯我國文化魅力為前提去進行發(fā)展,才能推動行業(yè)進步。
不同時代擁有不同的時代背景,而藝術拓展也會受到時代局限的影響,但在當代對于古代藝術文化的使用則是百無禁忌的,可以將更多藝術元素增添到黑釉瓷文化中,因此,當代社會追溯古典文化,可以進一步將古典文化發(fā)揚光大,例如采用剪紙工藝將更多的文化內容“貼花器”在黑釉瓷中,展現(xiàn)更多元化的古典文化魅力。此外,傳承古典文化的重點就在于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因此在探尋古典文化的同時,要注意摒棄掉封建的、落后的文化內容,用現(xiàn)代化的文化思想與文化內涵去審視古典文化,突出現(xiàn)代化工藝的優(yōu)勢,進而拓展黑釉瓷藝術,使陶瓷藝術擁有現(xiàn)代藝術審美和現(xiàn)代文化指向的鮮明特點。
黑釉瓷的美麗除了它自身所展現(xiàn)出的藝術魅力,更是時代背景和思想風潮的體現(xiàn),它黑色、靜謐,充斥著筆意墨韻,仿佛流動的水墨線條漂浮在釉面上,給人寧靜與安思;另一方面,黑釉瓷的美麗也源于它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魅力,是勞動人民智慧與浪漫的結晶,而在未來黑釉瓷更會與現(xiàn)代文化相融合,更好地展現(xiàn)華夏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