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利
(鄧利陶瓷藝術工作室,景德鎮(zhèn) 333000)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西方現代陶藝的傳入,對我國的傳統(tǒng)陶瓷繪畫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與沖擊。陶瓷山水畫作為我國傳統(tǒng)陶瓷繪畫類型之一,在現代藝術的影響下,也進入到創(chuàng)新變革的新時期。數十年來,中國當代陶瓷山水畫在創(chuàng)新變革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并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民族化、本土化特色正出現弱化的趨勢。有鑒于此,本文從本土文化的角度出發(fā),探尋本土文化在中國當代陶瓷山水畫的發(fā)展之路,并研究其作用與表現。
中國陶瓷山水畫歷史悠久,早在唐代的長沙窯中即已出現了陶瓷山水畫的萌芽;明代晚期時,陶瓷山水畫已經達到了比較完善的發(fā)展階段;至清代民國時期,傳統(tǒng)陶瓷山水畫達到了高度成熟;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陶瓷山水畫進入到當代發(fā)展的時期。當代的陶瓷山水畫與傳統(tǒng)陶瓷山水畫相比,在各方面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形成了新的面貌與特色。
中國當代陶瓷山水畫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從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之前,屬于建國初期;二是改革開放時期之后。這兩個階段的中國陶瓷山水畫的發(fā)展狀況與特色具有顯著的差異。建國初期,在最初幾年中國陶瓷山水畫基本延續(xù)了民國時期傳統(tǒng)陶瓷山水畫的風格特色與工藝技法,呈現出的是濃郁的古典文人風格氣息。上世紀50年代,中國陸續(xù)建設了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原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等在陶瓷藝術人才的搖籃。這些高校的師生們,在陶瓷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中吸收了較為現代的理念與手法,廣大傳統(tǒng)陶瓷山水畫藝人們也受到了他們的影響,開始注重寫生,深入自然、深入生活,去謳歌祖國的大好河山,贊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美好圖景,充滿了現實主義風格和革命浪漫主義風格,中國的陶瓷山水畫開始擺脫了傳統(tǒng)的束縛而進入到嶄新的發(fā)展階段。
1978年,中國進入到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從1978年至上世紀80年代中期,傳統(tǒng)陶瓷山水畫得到復興,無論在表現手法上還是在審美意境上都具有鮮明的古典文人風格。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上世紀90年代,受到中國85美術新潮的影響,中國陶瓷山水畫開始出現現代變革創(chuàng)新的潮流。秦錫麟提出了現代民間青花的概念,率先開始探索陶瓷繪畫設計的現代變革之路,現代民間青花流派興起,出現了現代陶瓷青花山水畫。隨后,在粉彩、新彩等其它陶瓷山水畫領域中,也相繼出現了現代風格的作品,當然這一時期陶瓷山水畫的現代變革還處在比較緩慢的發(fā)展階段。
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當代陶瓷山水畫的現代變革進入到了快車道,在各個類型的陶瓷山水畫中都出現了程度不同的現代創(chuàng)新變革。在青花陶瓷山水畫領域,現代變革早已不限于現代民間青花,出現了大量以水墨肌理表現為特征的現代青花陶瓷山水畫,可以稱為現代水墨青花流派。現代青花陶瓷山水畫創(chuàng)作者們擺脫了傳統(tǒng)的分水技法的束縛,大量地運用潑、灑、噴、滴等現代表現手法,任由青花顏料在坯體上自由流淌,從而形成了偶然性的獨特肌理。在釉上彩陶瓷山水畫領域,現代變革也是非常顯著的,其中突出地表現在新彩陶瓷山水畫方面。由于新彩是一種運用極為便利的陶瓷顏料,因而,新彩陶瓷山水畫藝術家自由地運用新彩顏料,采用與現代青花相同的潑彩手法,形成了極富意象性特點的山水畫面。粉彩、古彩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難以進行自如地潑灑運用,在創(chuàng)新變革上稍顯緩慢。
高溫顏色釉材料在陶瓷山水畫的廣泛應用是21世紀陶瓷山水畫領域最令人矚目的現象,高溫顏色釉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即已經被運用來設計創(chuàng)作陶瓷山水畫,而進入21世紀以后則如井噴似的得到迅猛發(fā)展。高溫顏色釉具有厚重而絢麗的材質肌理,無論是單獨運用還是與其它陶瓷繪畫材料相融合運用,都能獲得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因而得到了廣大陶瓷山水畫家的青睞,成為近年來陶瓷山水畫創(chuàng)新變革的主要材料與途徑之一。
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陶瓷山水畫領域中的另一令人矚目的現象是跨界陶瓷山水畫家的涌現。在20世紀末,中國陶瓷山水畫領域中的跨界陶瓷山水畫家還頗為少見,而進入21世紀以后卻迅速增多,一大批原本是國畫、油畫、雕塑等領域的藝術家紛紛跨界至陶瓷山水畫領域從事設計創(chuàng)作活動,他們在設計創(chuàng)作中帶來了自身擅長的藝術表現手法,創(chuàng)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富有顯著創(chuàng)新性的畫面。
在中國當代陶瓷山水畫的發(fā)展中,雖然求新思變日益成為主流方向,但并不意味著本土文化在中國當代陶瓷山水畫中已經失去了作用與價值,相反地,本土文化在中國當代陶瓷山水畫中依然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數十年來,中國當代陶瓷山水畫雖然在不斷地變革創(chuàng)新,吸收了大量的現代藝術設計理念與表現手法,但是本土文化在設計創(chuàng)作中仍然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與價值。絕大多數中國當代陶瓷山水畫在題材內容上仍然以本土文化為主體,中國當代陶瓷山水畫在題材內容上大都仍然從古典文化寶庫中汲取營養(yǎng),從本土文化中獲得設計創(chuàng)作的豐富素材和靈感。中國當代陶瓷山水畫創(chuàng)作者仍普遍學習并借鑒歷代中國陶瓷山水畫名家的山水畫作品,從宋代的李成、范寬,至元代的“元四家”,以及“明四家”、“清初四僧”、“清初四王”等等,不但從中學習藝術表現形式,更從中體會深刻的中國傳統(tǒng)審美意蘊,從而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風貌與氣派。在題材內容上,當代陶瓷山水畫仍然廣泛地采用諸如溪山行旅、攜琴訪友、寒江獨釣等這些具有顯著本土文化趣味的經典內容。在畫面設計中,具有中國人文情懷的樓臺亭閣、古裝人物仍然在當代陶瓷山水畫中運用得十分普遍,詮釋著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的美學境界。與此同時,已經深深融入中國本土文化血脈中的名山大川仍是當代陶瓷山水畫中的重要表現題材,如黃山、泰山、廬山等。當然,中國當代陶瓷山水畫家并不局限于傳統(tǒng)陶瓷山水畫中已經廣泛運用的題材內容,他們還在本土文化寶庫中深入挖掘新的設計素材,如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亦是我國本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當代陶瓷山水畫家在設計創(chuàng)作中將富有西部民族本土文化風情的內容融入進來,拓寬了取材范疇,使本土文化風貌表現得更加廣泛與全面。
本土文化對當代陶瓷山水畫產生影響的決定性因素是人,只有當代陶瓷山水畫的設計創(chuàng)作者認知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并將本土文化自覺地運用到創(chuàng)作當中,本土文化才能夠真正地在作品中發(fā)揮作用。當陶瓷山水畫創(chuàng)作者接受并主動運用于作品設計創(chuàng)作中時,決定著作品所體現出的文化價值觀發(fā)展的方向。當代陶瓷山水畫是中國當代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的文化價值觀必然地需要體現與折射中國當代的文化價值觀。中國當代文化價值觀的核心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價值觀,而中國優(yōu)秀本土文化是當代中國大力倡導的民族文化,當代陶瓷山水畫對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入與應用即是體現當代中國文化價值觀的表現,契合著當代中國文化價值觀的發(fā)展方向。因而,本土文化對于當代陶瓷山水畫的文化價值觀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導向價值與作用。
陶瓷山水畫自唐代大規(guī)模興起以來,已歷經了上千年的發(fā)展歷程。如今,陶瓷山水畫正處于歷史上最好的黃金發(fā)展時期,面對著文化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當代陶瓷山水畫必須堅持走民族化的道路,在創(chuàng)新求變中絕不能丟棄了本土文化根基,將本土文化與現代時尚有機地融合為一體,不斷地開拓出當代陶瓷山水畫新的發(fā)展空間,使本土文化在中國當代陶瓷山水畫持續(xù)散發(fā)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