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教:江蘇省無錫市育紅小學 周曉霞
◇點評: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 王一嫻
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習作單元,主題是“處處留心皆學問”,單元教學目標指向“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和“進行連續(xù)觀察,學會觀察日記”。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寫觀察日記已經(jīng)不是問題,所以“連續(xù)觀察”是重點也是難點。單元在安排了三首寫景主題的古詩后,安排了關于觀察描寫植物和動物的文章,分別來自我國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和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本文根據(jù)單元目標呈現(xiàn)《爬山虎的腳》這篇老課文的讀寫教學設計。
1.通過學習,認識13個生字,會寫16個詞語,能準確運用這些詞語。
2.能找出課文中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品味作者精彩的文字描寫。通過文章脈絡體會作者連續(xù)觀察的經(jīng)歷。
3.能說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感受作者連續(xù)而細致的觀察。
4.形成連續(xù)觀察的意識,學寫連續(xù)的觀察日記。
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
【點評:這是一篇老課文,而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決定了“習作”視角的教學設計,明確的目標是實施教學的重要起步。四年級學生應具備“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nèi)容寫清楚”的能力,所以習作單元的一切元素都是為寫作教學服務?!?/p>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課文《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強調(diào)生字“虎”,讀題)看了課題你知道這篇文章主要寫的是什么嗎?你注意過嗎?
2.作者特別注意過,他是——葉圣陶。(說說你對他的了解:他是《荷花》《稻草人》的作者)這篇文章有什么獨特的地方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點評:“溫故知新”不只是一種學習策略,更是一種學習心理。教者這里安排了兩個舊相識,一個是校園里到處可見的爬山虎——真可謂是老相識,但學生對其關注度是不一樣的,有些學生需要專門了解,這也是對其他學生的一種點燃。另一位舊相識就是葉圣陶,借助《荷花》的學習經(jīng)驗,回顧葉老對于自然的情感。這樣一段生活、一個書本的喚醒使得課堂導入自然而輕松?!?/p>
1.檢查生字預習情況。
出示本課生字:虎、操、占、嫩、順、均、疊、隙、莖、柄、萎、瞧、固
多音字:朝下、重疊、空隙、爪子
重點:多音字“曲”——彎曲、歌曲
2.接龍讀課文,注意認真聽,思考課文寫了爬山虎的哪幾個方面。
(生長地——第1自然段,葉——第2自然段,腳——第3至5自然段)
挑特別喜歡的句子讀一讀。
3.獎勵大家欣賞一組爬山虎葉子照片,大家用心觀察。
說說你印象中的爬山虎和特寫鏡頭下的爬山虎。
過渡:那么我們再走進課文,看看葉圣陶先生是如何觀察和描寫爬山虎葉子的。
【點評:孩子對于生活的留心是需要引導的,興致所至或是無意的相遇未必能在他們內(nèi)心留下深刻印象。觀察是需要“聚焦”的,這種“聚焦”就是有目的的觀察,結合語文學習來觀察大自然,正是語文課堂需要傳授的。此處的“特寫”呈現(xiàn)既是對于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一個提升,也是進入文本的一個形象儲備。學生在觀察中有了表達的行為,但如何清晰而生動地表達,正是這篇文章所能給予的?!?/p>
1.導語:葉圣陶先生的觀察和描寫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地方?自由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他是如何觀察爬山虎葉子的?
2.“引人注意”:關注別人不大注意的,仔細關注別人注意的。
3.歸納方法:
嫩葉:顏色、大小。
長大的葉子:方向、整體(鋪陳)、聯(lián)想。
觀察時間:連續(xù)。
4.集體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5.指名學生將不同生長階段的爬山虎圖文有序地貼到黑板上,并說明貼的理由
【點評:描寫事物需要有序,如何有條理地表達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這樣的環(huán)節(jié)將“圖”與“文”巧妙地融合,借助圖片來理解文字,同時也借助文字來理順圖片,奠定了“圖文”互助的思維模式。這恰恰是觀察與記錄需要的思維?!?/p>
1.分析觀察方法:
許多特寫鏡頭:注意——細致觀察。
有時間、生長順序:剛、不幾天——連續(xù)觀察。
觀察中的聯(lián)想: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用心觀察。
2.觀察任何事物都需要這樣的品質(zhì):細致、連續(xù)、用心。為了考驗一下大家能不能觸類旁通,請大家再欣賞一組爬山虎的照片,看看這次你學會了哪些?
3.請學生說一說對爬山虎的腳的印象。(感受其爬升的動態(tài))
4.作者對爬山虎的腳的觀察和描寫又有哪些精妙之處呢?
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精妙的想象和生動的比喻,談談記錄觀察的另一重要內(nèi)容:觀察時頭腦中所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
5.看來大家真的學會觀察了,表現(xiàn)最棒的人來幫助老師收一下黑板上的圖文稿——提示:有序(將所有的爬山虎圖片按課文描述的順序整理)。
【點評:觀察不僅需要聚焦,更要有“特寫”,爬山虎的“腳”必須是大大的特寫,教者對于爬山虎“腳”的圖片的準備可見其對文本解讀的到位。鏡頭的特寫是為了看得更清晰,而文字的特寫則需要更鮮活的記錄:由面前的事物激發(fā)所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第一學段也寫觀察,更注重于趣味的表達,而第二學段提升描寫觀察的顯著特點就是有“思想”的觀察,這種思想不僅在于是有意識的行為、有明確目標的行為,更應該是有內(nèi)在知識經(jīng)驗呼應的行為,而幫助老師收圖片這樣的細節(jié)設計得更是巧妙而無痕?!?/p>
1.小結裝訂成“書”:原來葉圣陶能寫出如此好文章的秘密就在于細致、連續(xù)而用心的觀察,再準確而形象地記錄。一篇文章、一部作品,并非一下子完成的,而是將這些每天的點滴收獲整理而成,現(xiàn)在將這些圖文裝訂好就是一本觀察日記。
關于爬山虎還有許多值得觀察的、值得記錄的,如何做這樣精美的《觀察日記》呢?我們一起來行動吧。
2.欣賞“資料袋”:銀杏日記
3.作業(yè):
(1)選擇一個你可以長期觀察的植物,與它合影,并配上簡短的說明。
(2)將觀察的記錄整理成文。
【點評:習作單元的課文就是這樣步步為習作而教學。一路走來,孩子們不斷地穿梭在圖片和文字之間,也就是在觀察與描述之間,最后獲取《觀察日記》那一刻,讓孩子們瞬間明白了,這樣一本“書”是如何來的。要完成這樣的作業(yè)需要一段時期,這篇課文只是一種點燃?!皶钡男问綄τ趯W生來說很有激勵性?!?/p>
【總評:寫作單元的課文應該教出寫作的味道,執(zhí)教者有明確的任務群意識,結合語文學習豐富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運用課文讓學生“觀察著作者的觀察,記錄著作者的記錄”,積極交流生活中的發(fā)現(xiàn)和感受,使學生形成記錄日常生活、學習和發(fā)展需要的基本語言能力。這樣的教學設計已經(jīng)深入到寫作教學重要的核心概念中去了,不抽象,不孤立,更不枯燥。正如格蘭特·威金斯所說的:獲得一個學科的核心大概念有時會非常緩慢,學生需要通過教師引導的探究學習和反思才能獲得。周老師的這節(jié)課做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