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合作學習與課堂教學》
作者:張大均,呂達,伍新春,管琳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ISBN:978-7-1072-2354-9
出版時間:2010 年10 月
定價:32.5 元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合作學習中,學生能夠共享優(yōu)質的學習資源,加速提升綜合能力,實現對學習雙方相互加成的雙贏效果,良好輸出學習成果。由張大均、呂達、伍新春、管琳編著,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0 年10 月出版的《合作學習與課堂教學》一書,全面介紹合作學習的內涵、特征、模式、理論與實踐研究現狀等,并展望合作學習的未來發(fā)展,探索將合作學習應用于教學實踐中的有效路徑,充分發(fā)揮合作學習的積極作用。
《合作學習與課堂教學》一共分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理論與研究基礎,闡明合作學習的研究歷程與基本特征,并論述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與研究基礎;第二部分為主要方法與技術,詳細介紹學生團隊學習的方法,并論述小組調查法、共同學習法、結構法以及同伴輔導法的實施及評價;第三部分為課堂實踐與應用,具體論述合作學習中的教師信念轉變、學前準備、教學設計、社會技能傳授、組織策略與教學評價等相關內容;第四部分為發(fā)展趨勢與展望,論述合作學習與競爭、個體化之間的整合,并就教師與學校管理者、家長之間的合作進行展望。
合作學習是以合作形態(tài)完成的學習形式,其中有合作的知識基礎和技能應用,因此其教學實踐也具有鮮明的團隊特征,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合作學習的實踐表現為小組活動。團隊合作在教學實踐中的表現為小組活動,具體分為小組討論、小組作業(yè)和小組分享。小組討論是在下發(fā)學習課題后,由小組針對課題問題進行討論,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有利于活躍學生思維;小組作業(yè)是小組針對課題任務,分工安排,根據各自擅長的領域完成所屬任務,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操作技能;小組分享是小組在解決課題難題時,小組成員交流分享自身所儲備的經驗和知識,結合彼此的知識亮點和經驗長處制定最佳處理方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團隊精神。
另一方面,合作學習的實踐表現為合作作業(yè)。合作作業(yè)表現為合作學習知識和合作完成任務。合作學習知識是指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學生遇到不理解的知識時,可以向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請教,從而吸收掌握知識;或是在教師傳授知識后,同學之間互相討論知識內容,解決知識中的難題。合作完成任務是在教師下達實操性的任務后,由學生進行分工,實現實驗操作的精細化,高效完成實驗任務。
由于合作學習是由學生彼此之間分享、分工、共同完成的,因此學生通常會獲得良好的體驗,受益匪淺,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合作過程的愉快感受。在學生合作過程中,學生彼此之間能極大地提升個人能力,滿足自身求知欲,實現部分理想;同時還可以拉近彼此心理距離,建立親密友誼,獲得愉悅的感受。此外,合作學習可是消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枯燥感和孤獨感,在學習上享受他人幫助,提升破解難題的信心,由此獲得愉快感受。
其二,合作完成的技能提高。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能取長補短,提高自身技能。一方面,合作學習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合作學習需要小組進行分工,彼此之間掌握分屬任務,提高與他人交流的能力。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要不斷表達和實操,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自身學習能力。另一方面,合作學習可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合作學習的對象一般都是應用性較強的實驗或者模具,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深入社會進行調研,針對問題進行實操鍛煉了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
其三,合作成果的成就展現。合作成果輸出中融入了眾人的力量,品質相對較高,能使學生擁有成就感,獲得良好體驗。一方面,獲得理論上的成就。合作學習使學生之間彼此交流、分享知識,更新知識內涵,擴大知識外延,使學習知識不斷得到新發(fā)展,最終推動知識理論的創(chuàng)新和進步。另一方面,獲得實踐上的成就。合作學習讓學生體會到團隊合作的優(yōu)勢。通過團隊合作,學生能取長補短,短時間內解決問題。同時,學生能借助團隊的力量,高效完成作品,達成良好的實踐效果。
綜上所述,合作學習是推進個體發(fā)展和教育進步的重要教學方式,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扶持。有關人士要深入學習合作學習的理論和實踐知識,促進合作學習全面發(fā)展,從而使學習更有效率,逐步強化教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