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銘銘,李妙男
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心血管內科,安徽 蚌埠 233000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見的一種,因冠狀動脈狹窄、阻塞等導致的心肌缺血與缺氧引發(fā),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死亡率占67.10%[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術是現階段臨床上對冠心病進行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通過支架植入、斑塊旋磨等處理,可及時促進患者冠狀動脈再通,改善其預后。PCI術屬于有創(chuàng)操作的一種,在冠心病病情本身、PCI術應激創(chuàng)傷等因素影響下,患者多會有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產生,影響手術效果及術后康復,進而致使其生活質量下降[2]。因此,對冠心病患者展開PCI術治療時,需注重心理干預,而以往臨床護理多注重病情觀察、手術配合等基礎護理,對心理護理的重視程度不夠。團體式心理護理通過團體力量的運用,引導患者交流溝通、分享經驗,可達到改善患者心理情緒的效果[3]。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近年來對PCI術后冠心病患者展開團體式心理護理,并以2017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02例PCI術后冠心病患者為對象展開研究,發(fā)現該護理方案在提升患者心肺功能、減少心血管事件及改善患者情緒、生活質量等方面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0月—2020年10月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102例PCI術后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兩組,每組各51例。對照組中,男性27例,女性26例,年齡39~68歲,平均年齡(53.51±5.64)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51±0.32)年。觀察組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齡40~68歲,平均年齡(54.02±5.57)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2.60±0.34)年。納入標準:(1)符合《穩(wěn)定性冠心病診斷與治療指南》[4]中的診斷標準,并經冠狀動脈造影證實。(2)符合《中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2016)》[5]中的PCI指征,且手術已成功。(3)首次接受PCI術治療。(4)小學以上文化,能配合完成相關量表調查。(5)知曉研究,并配合知情同意書簽字。排除標準:(1)有其他嚴重基礎性疾病、臟器功能障礙及惡性腫瘤合并。(2)認知、精神、溝通障礙。(3)心功能分級為Ⅳ級。(4)心臟起搏器植入。(5)存在嚴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肺心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病程,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對照組展開常規(guī)護理,介紹冠心病、PCI術的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予以患者心理安慰,鼓勵其積極配合治療,并輔助其完成術前相關檢查與準備。PCI術后,嚴密予以患者血壓、呼吸、心功能等指標監(jiān)測,遵醫(yī)囑予以用藥指導,隨后依據患者恢復情況指導其展開康復活動,囑咐其出院后戒煙酒,合理飲食與運動,定期復查。
在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展開團體式心理護理:(1)成立團體,建立關系(第1次)。成立團體式心理護理小組,成員包括心內科護士長(組長)、責任護士4名,將患者分為10人左右的小組,組織患者相互進行自我介紹、認識彼此。(2)情緒宣泄(第2次)。組織患者進行交流溝通,鼓勵其訴說自己對疾病的困惑、煩惱,使其在此過程中引發(fā)共鳴,相互安慰、鼓勵。同時,護理人員在參與患者交流的過程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及需求,及時對患者不良心理狀態(tài)進行糾正,使其緩解對手術的恐懼和緊張情緒。(3)經驗分享(第3次)。PCI術后,組織患者交流心理情緒變化過程,深入了解患者心理需求,針對性予以安慰、鼓勵,耐心引導,使其憂慮、恐慌等情緒緩解,增強其術后康復信心。(4)放松訓練(第4次)。組織座談會,介紹情緒狀態(tài)與術后康復之間的關系,為患者安排聽音樂、寫書法等放松活動,并鼓勵其相互介紹自己認為行之有效的放松方法,相互學習,以促進身心放松。(5)結束總結(第5次)。組織活動結束座談會,引導患者講述活動過程中的收獲,鼓勵其相互留下聯系方式,在后續(xù)生活中相互交流與支持。
(1)心肺功能。護理前、護理后出院日,分別對兩組患者實施心肺運動試驗,測量無氧閾(AT)、最大攝氧量(VO2max)、氧脈搏(O2pulse)水平。(2)不良心血管事件。統(tǒng)計兩組患者護理期間不穩(wěn)定心絞痛、惡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支架內再狹窄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情況。(3)情緒狀況。護理前、護理后出院日,予以兩組患者簡明心境量表(BPOMS)、心理彈性量表(CD-RISC)評價。BPOMS共焦慮、抑郁、憤怒、疲勞、困惑5個維度,各維度分別為5個條目,各條目從無至非常明顯分別計0~4分,總分0~100分,得分越高,負性情緒越明顯[6]。CD-RISC共3個維度(堅韌、力量、樂觀)、25個條目,各條目從完全不是至幾乎總是計0~4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心理彈性越好[7]。(3)生活質量。護理前、護理后出院日,通過健康調查簡表(SF-36)調查了解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量表共8個維度:總體健康、生理職能、機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各維度均正向計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8]。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AT、VO2max、O2pulse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AT、VO2max、O2pulse均比護理前升高,且觀察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肺功能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心肺功能情況(±s)
組別對照組(n=51)觀察組(n=51)t值P值AT(mL/min/kg)護理前13.17±1.34 13.15±1.41 0.073 0.942 t值P值護理后14.13±0.65 16.64±0.42 23.162<0.05 t值P值4.603 16.941<0.05<0.05 9.076 17.853<0.05<0.05 3.715 8.345<0.05<0.05 t值P值VO2max(mL/min/kg)護理前18.17±1.25 18.20±1.26 0.121 0.904護理后19.85±0.43 21.49±0.38 20.410<0.05 O2pulse(mL/次)護理前9.65±1.53 9.67±1.49 0.067 0.945護理后10.47±0.38 11.53±0.56 11.186<0.05
觀察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是3.92%,比對照組的15.69%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情況 例(%)
護理前,兩組患者BPOMS、CD-RISC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BPOMS評分均比護理前下降,且觀察組更低,CD-RISC評分均較護理前升高,且觀察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情緒情況(±s) 分
表3 兩組患者情緒情況(±s) 分
組別對照組(n=51)觀察組(n=51)t值P值BPOMS護理前83.12±3.32 83.09±3.28 0.046 0.963 t值護理后52.41±4.62 43.26±5.21 9.384<0.05 P值38.549 46.202<0.05<0.05 35.669 44.867<0.05<0.05 t值P值CD-RISC護理前45.85±3.54 45.91±3.52 0.086 0.932護理后74.29±4.46 86.26±5.37 12.236<0.05
護理前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SF-36評分均比護理前升高,且觀察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情況(±s) 分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情況(±s) 分
a表示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b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n=51)觀察組(n=51)t值P值總體健康護理前65.78±4.65 65.81±4.63 0.032 0.975護理后75.98±3.53a 86.79±3.29ab 13.275<0.001生理職能護理前67.82±2.38 67.79±2.41 0.061 0.951護理后76.16±3.45a 87.65±2.98ab 17.462<0.001機體疼痛護理前69.32±2.33 69.35±2.30 0.063 0.949護理后75.89±2.21a 88.62±2.34ab 27.401<0.001活力護理前67.89±3.26 67.90±3.28 0.018 0.986護理后78.08±3.21a 87.98±2.89ab 15.735<0.001社會功能護理前66.89±2.78 66.90±2.77 0.018 0.986護理后78.68±3.29a 88.03±3.03ab 17.581<0.001情感職能護理前67.99±3.48 68.01±3.51 0.028 0.978護理后78.89±3.44a 89.90±3.45ab 15.657<0.001精神健康護理前65.89±4.33 65.87±4.31 0.023 0.982護理后79.92±3.28a 91.38±3.19ab 17.353<0.001
冠心病是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中常見的一種,發(fā)病率約為12.50%,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血管腔堵塞或狹窄引發(fā),可致使患者出現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臟猝死等,需及時予以治療[9]?,F階段,臨床上多通過PCI術對冠心病患者展開治療,可有效對血管腔進行再通,促進患者心臟功能康復,但心臟功能康復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患者情緒狀況的影響[10]。研究顯示[11],PCI術患者圍術期多有焦慮、恐懼等情緒存在,可導致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大,并影響手術效果,進而致使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因此,對于接受PCI術治療的患者,臨床上需提高對心理干預的重視程度,通過改善患者情緒狀況達到提高手術效果及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
團體式心理護理是心理干預模式的一種,強調團體力量的應用,通過組織患者進行交流和傾訴,可使其提高心理認知水平、緩解不良情緒[12]。本次研究對冠心病PCI術患者展開團體式心理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AT、VO2max、O2pulse水平均比對照組高,提示團體式心理護理有助于進一步改善冠心病PCI術后患者心肺功能。冠心病發(fā)生后,患者冠脈血管腔狹窄或堵塞,心肺有氧代謝、儲備等功能均下降[13]。予以PCI術后冠心病患者團體式心理干預后,通過引導患者成立團體、進行交流、溝通,可使患者心理認知水平提升,主動放松身心,積極對各項臨床干預進行配合,進一步提高手術效果,進而達到促進術后心肺功能康復的效果。與此同時,本次研究發(fā)現,觀察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比對照組低,說明團體式心理護理有助于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團體式心理護理以團體的形式組織患者進行情緒宣泄、經驗分享、放松訓練,可緩解不良情緒,積極配合手術和術后管理,降低手術風險,進而達到減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的效果。
研究顯示,對于接受PCI術治療的冠心病患者而言,病情本身產生的癥狀、PCI術產生的創(chuàng)傷均為心理應激源,均可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心理情緒,影響其術后康復及生活質量。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BPOMS評分比對照組低,CD-RISC評分比對照組高,提示團體式心理護理應用于冠心病PCI術后患者中可有效改善其情緒狀況。團體式心理護理通過成立團體,可讓患者建立聯盟關系,相互信任、主動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對情緒進行釋放,并互相鼓勵、安慰,可使其緩解對疾病與手術的憂慮和恐懼的情緒。同時,團體式心理護理以座談會的形式組織患者進行放松訓練,并鼓勵患者相互介紹有效的放松方式,可使患者不良情緒得到有效緩解,促進其心理彈性提高,積極面對疾病。除此以外,本次研究還發(fā)現,觀察組護理后SF-36評分比對照組高,提示對冠心病PCI術后患者展開團體式心理護理有助于進一步改善其生活質量。通過對患者實施團體式心理護理后,手術效果、安全性得以提高,患者心肺功能得到改善、不良心血管事件減少,病情好轉,減少疾病癥狀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生活質量得到改善。不僅如此,團體式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高心理彈性,提高對術后康復的信心,主動、正確進行術后自主管理,以進一步提高術后康復效果,進而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團體式心理護理可有效提升冠心病PCI術后患者心肺功能、減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并且有助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及生活質量。但此次研究仍存在諸多不足,如觀察指標較少,存在較高的主觀性,均可能對研究結果的精準性造成影響,使結論存在片面性、局限性等。因此,后續(xù)需進一步展開多中心、大規(guī)模的研究,增加樣本數量、觀察指標,從而客觀對團體式心理護理在冠心病PCI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