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 汝 華
(廣東省云浮市人民醫(yī)院康復科 云浮 527300)
腦卒中偏癱是臨床上常見的卒中后遺癥,由于腦組織主要負責對側肢體的活動,因此,偏癱也以對側肢體癱瘓為主,該疾病多發(fā)于中老年,且之后常有不同程度的肢體活動受限,需要家庭成員的長期照顧,為整個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壓力及心理負擔[1]。臨床上常在發(fā)病后指導患者常規(guī)康復訓練,可幫助改善肢體協(xié)調及運動功能,但此訓練方式并未根據肢體解剖情況進行協(xié)調性訓練,因此后肢體協(xié)調功能往往不夠顯著[2]。四肢聯動康復訓練旨在指導患者運用四肢聯動訓練儀模擬日常必要的生活活動,這可提供3種治療模式,并供上下肢分別訓練及聯合訓練[3]。但在臨床上此種訓練方法應用于偏癱患者對促進后肢協(xié)調性的效果并未明確,基于此,本研究將探討四肢聯動康復訓練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效果分析,現報道如下。
經患者、家屬同意及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將我院2019年1月-2020年8月期間10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分組,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60~85歲,平均年齡(76.35±6.08)歲;左側偏癱15例,右側偏癱35例。觀察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60~85歲,平均年齡(75.96±8.98)歲;左側偏癱20例,右側偏癱30例。上述資料兩組患者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腦卒中臨床指南診斷[4];(2)病程1~4個月;(3)初次發(fā)病者。
排除標準:(1)有嚴重心臟及其他臟器功能不全者;(2)生命體征嚴重不穩(wěn)者;(3)意識模糊者。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康復訓練,包括站立及坐位平衡訓練、步行、關節(jié)按摩活動、日常生活活動、負重訓練及針灸治療。每周鍛煉6天,每天1次,每次1h,連續(xù)鍛煉6周。
觀察組:予以四肢聯動康復訓練,訓練前,告知患者及家屬目的、注意事項、方法。囑患者著寬松衣物,調整好座椅、把手距離及椅背角度,拉桿旋轉等,避免過伸,以舒適為主。訓練包括3個階段(熱身、訓練、放松)。熱身:以最低強度開始上下肢訓練3~5min;訓練:訓練模式根據患者自身狀態(tài)差異調整時間、距離、功率、速度等參數,根據強度大小調整訓練時間;放松階段:低強度訓練到慢慢停止,整個過程3~5min。每周鍛煉6天,每天1次,每次1h,連續(xù)鍛煉6周。
觀察兩組平衡功能、軀干控制能力、下肢表面肌電值及神經功能損傷程度。
(1)平衡功能、軀干控制能力:用Berg評分表評定肢體平衡功能,總分為56分,分數越高,代表肢體平衡功能越好;用軀干控制能力量表評定軀干控制能力,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其功能越好。
(2)下肢表面肌電值:用肌電分析儀采集踝背屈、踝跖屈時腓腸肌及脛前肌肌電值。
(3)神經功能損傷程度:采用卒中量表評定神經功能損傷程度,總分為42分,分數越高,代表神經功能損傷程度越重。
干預后兩組各項評分均增高,但觀察組Berg評分(46.62±4.65)分及軀干控制能力量表(73.45±8.32)分高于對照組的(42.92±5.54)分、(55.12±14.61)分(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平衡功能與軀干控制能力對比分)
干預前兩組腓腸肌及脛前肌肌電值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踝背屈、踝跖屈時,脛前肌電值均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踝跖屈時腓腸肌肌電值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下肢表面肌電值對比
干預3周及6周后,兩組卒中量表評分均下降,觀察組[(14.53±2.01)分、(6.54±1.22)分]低于對照組[(15.95±2.33)分、(9.22±1.24)分](P<0.05),見表3。
表3 兩組神經功能損傷程度對比分)
腦卒中偏癱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神經功能缺損性病變,病后阻礙或延緩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影響其日常生活能力,常給家庭帶來巨大壓力,更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5]。臨床上常規(guī)康復訓練作為常見的恢復手段,以指導患者日常步行、關節(jié)按摩、坐位平衡訓練為主,但因常規(guī)訓練主要以主動訓練為主,而患者病后肢體偏癱肌力異常,主動運動難以產生較好的鍛煉效果,恢復緩慢,以致患者產生心理壓力,出現訓練倦怠及消極心理[6],而尋找合適的訓練方式對卒中偏癱患者恢復肢體功能尤為重要。四肢聯動康復訓練是應用聯動訓練康復儀指導患者做協(xié)調上下肢體運動的訓練,訓練過程中主要根據患者偏癱狀況選擇功率、距離及速度等,以疾病及恢復情況為準,循序漸進并重復的做肢體協(xié)調運動[7]。為此,探討四肢聯動康復訓練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效果尤為重要。
Berg評分及軀干控制能力量表是評定平衡功能與軀干控制能力的標準[8]。本研究中,觀察組Berg評分及軀干控制能力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四肢聯動康復訓練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可提高平衡功能與軀干控制能力。可能是因為四肢聯動康復訓練是運用四肢聯動康復訓練儀進行上下肢體協(xié)調性訓練,此種訓練方式是用自發(fā)電磁阻為阻力源,通過機器四連桿達成四肢聯合運動,應用上肢帶動下肢,健側帶動患側運動,以達到四肢聯合運動,可訓練協(xié)調功能,比單獨一側肢體訓練更能達到效果,并通過被動及主動訓練增加肌肉力量,提高其核心肌力,從而提高肢體平衡及控制功能[9]??稍趦x器上心率監(jiān)控裝置設置目標靶心率,使其訓練更安全,在儀器上還能顯示時間、熱量、功率、負荷等參數,也可根據肌力情況及訓練目的設置不同電磁阻力[10]。訓練過程中,上下肢肌肉均能得到被動和主動訓練,以降低肌肉萎縮的概率[11]。
下肢表面肌電值是評定肌肉收縮狀態(tài)的評分[12]。本研究兩組踝背屈及踝跖屈時脛前肌肌電值,踝跖屈時腓腸肌肌電值均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四肢聯動康復訓練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可提高患者肌肉收縮程度??赡苁且驗榇朔N訓練能通過電磁阻力刺激肌肉以達到收縮狀態(tài),且在訓練時,模仿了日常步行動作,有效鍛煉到肢體伸肌功能,改善肌肉收縮狀態(tài),減少肌肉萎縮的概率。在做四肢聯動訓練過程中,能有效刺激機體產生相應的功能動作,比如下肢蹬踏。因下肢在做負重運動時,伸肌痙攣模式往往會加重導致伸肌痙攣,以此能抗衡肌肉收縮引起的屈膝、踝背伸運動,同時,患肢屈膝時,指導患者努力做踝背伸訓練,以誘發(fā)脛前肌的自主收縮,因此能提高患者肌肉收縮程度。這與崔志慧[13]等的研究結果一致。
卒中量表是評定神經功能損傷程度的量表評分[14]。本研究中,干預后兩組卒中量表評分均下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腦卒中偏癱患者應用四肢聯動康復訓練可降低卒中發(fā)生率??赡苁且驗橥ㄟ^四肢聯動康復訓練,使全身循環(huán)加快,提高大腦氧流量,使大腦興奮釋放神經沖動,促使神經細胞重新組成,從而提高了大腦皮質神經生長因子的質量,加速大腦循環(huán)。同時通過機械康復訓練方式能利用對人體特定功能損傷的神經中樞、訓練期間補償,以減少重復訓練帶來的乏味感,確?;颊吣芡ㄟ^各項肢體運動訓練進一步刺激神經,改善神經功能[15]。
綜上所述,四肢聯動康復訓練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可通過增加下肢表面肌力,從而提高肢體平衡能力及軀干控制能力,并能降低神經功能損傷的概率。